久期管理

搜索文档
十年国债ETF,兼顾高久期与低成本
华西证券· 2025-07-10 15: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在低利率时代,“拉久期”与“控成本”是投资法宝,长久期指数债基是“高久期”与“低成本”的最佳组合,投资者可按需选择不同久期和券种的产品,并可运用配置、交易和轮动等策略进行投资 [1][2][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低利率时代,“拉久期”与“控成本”或是两大法宝 - 国内利率自2014年初进入下行周期,向上弹性减弱,牛 - 熊周期高点下降,2020年末至2025年,10年国债收益率从3.35%加速下行至1.65% [1][12] - 2015年以来经历五轮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信用利差逐渐抹平,传统“择券α”策略收益空间被挤压 [13] - 宏观杠杆率攀升、土地收入下滑、居民需求未回升,长期低利率趋势难逆转 [19] - 公募债基从“信用下沉”向“久期管理”转型,中长债基信用债配置比例从2020年的41%降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30%,金融债和利率债配置比例上升 [20] - 公募债基对组合久期接受度提升,利率债基久期中枢从2 - 3年迈向4 - 5年 [2][21] - 参考日本经验,低利率环境下应拉长债券久期,长久期品种性价比在2021年后凸显 [27][32] - 债基指数化有低成本优势,被动指数型债基每年可节约11 - 15bp成本,成为底层资产配置重要工具 [2][33] 长久期指数债基,“高久期”与“低成本”最佳组合 长久期指数工具,有何选择 - 主流长久期指数债基分地方政府债、国债、政金债三类,久期上有“长期限工具”和“超长期限工具” [48] - 国债类有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和鹏扬、博时30年期国债ETF;政金债中7 - 10年期产品受欢迎,如富国、广发、南方相关产品;地方债仅有海富通上证10年期地方政府债ETF [48][49] 长久期指数工具箱,有何差异 - 从久期看,10年期国债是“压舱石”,近三年累计回报8.50%,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低;30年期国债是“进攻矛”,近三年累计回报率39.56%,但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大 [54] - 从券种看,7 - 10年期政金债与国债表现相似,地方债长期表现好但需耐心,持仓6个月以上选地方债更优 [55][56] - 税收利差压缩,国债与政金债配置价值趋同,10年期国开债与国债利差收窄,跟踪两者的指数基金风险收益特征趋于一致 [61] 长久期指数债基的投资策略 配置:增厚组合收益,“攻守兼备” - 十年国债ETF是“攻守兼备”工具,利率下行时收益捕获能力强,2024年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回报9.02%,2025年初至6月30日收益0.67% [7][65] 交易:捕捉“点型行情”的波段收益 - 以十年国债ETF为代表的长久期指数产品适合短期交易,可捕捉“点型行情”波段收益,如2024年11月至2025年1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约50bp [69] - ETF交易机制灵活、流动性充裕、成本低,适合捕捉“点型行情” [70] 轮动策略里的重要工具 - 构建基于市场状态的轮动框架,行情走强配长久期利率债,盘整配3 - 5年信用债,回调配短久期利率债和信用债 [73] - 提出“核心 - 卫星”策略,以国泰上证10年期国债ETF为核心“基底”,根据短期行情调整卫星仓位 [77] - 回测显示改进后的轮动策略能增厚收益,降低波动性 [80]
把握震荡债市左侧布局机会
中国证券报· 2025-04-28 05:02
债市趋势分析 - 债券收益率在短期风险释放后已下行至前期低点附近 未来一段时间内债市可能面临震荡调整 [1] - 在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的政策导向下 债券收益率长期下行趋势或将延续 债券仍具配置价值 [1] - 前期债券收益率下行存在抢跑现象 叠加当前收益率水平较低 市场对通缩和降息的预期可能修正 或导致债市短期调整 [2] 政策与基本面影响 - 为实现经济稳增长目标 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协同发力 对债市整体构成利好 [2] - 短端品种配置确定性突出 因资金价格与政策利率利差处于较高水平 未来存在收窄空间 [2] - 长端品种表现取决于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2] - 基本面因素对债市定价影响力可能重新提升 [2] 投资策略 - 相对偏左侧的交易策略更有可能把握超额收益机会 [1][3] - 杠杆策略整体性价比较低 更倾向于通过久期管理和个券挖掘提升组合收益 [1][3] - 活跃券与非活跃券利差走阔 流动性较弱的债券品种或存在挖掘超额收益空间 [3] - 市场交易节奏加快 需谨慎运用久期策略 及时切换流动性更好的品种 [3] 机构行为与产品动态 - 在优质资产稀缺背景下 理财 保险等机构或持续增配债券 [3] - 华富吉福120天滚动持有债券基金将于5月6日起发行 该产品通过个券挖掘增厚收益 帮助投资者避免非理性行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