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必须统筹
搜索文档
“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搜狐财经· 2025-10-15 07:39
宏观经济发展成就 - 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台阶,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元 [3] - “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大于2008年经济总量,相当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之和 [3] - “十四五”前4年年均增长5.5%左右,预计全时期年均增速达5.4%左右 [3] -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动力源 [6] 科技创新与研发投入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由2020年2.40%提高至2024年2.69% [4]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由第14位上升到第10位 [4]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 [14] - 基础研究经费达到2497亿元,较2020年增长70%以上 [1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服务业占比由2020年55.5%提升至2024年56.7% [5]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提升到34.6%和16.3% [5]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15]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8]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10]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 [16] - 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 [16] -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至29.3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6.3% [16] 对外开放与贸易发展 - 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8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连续8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6] - 服务贸易规模稳居全球第二,2024年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 [11] - “十四五”以来累计吸收外资已超过7000亿美元预期目标 [11] - 出口国际市场份额稳定在14%以上 [11] 区域协调发展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63.89%上升到2024年67.0% [5]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56:1降至2.34:1 [5] -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 [9]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跃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 [1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00万辆,造船业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 [5] - 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崛起 [4] - 我国“灯塔工厂”数量全球第一,占比超40% [15] - 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过50% [15] 生产效率与质量提升 -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至2024年约17.4万元/人 [4]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为86.8%,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达到59.9% [5]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 [8]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建成约460万个5G基站 [17]
赵义良: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经济日报· 2025-09-26 07:56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目标是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2] -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效市场能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为政府则承担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的职能 [2]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并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解决活力和效率问题,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解决有序和公平问题 [3] 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 -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需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以促进国民经济循环 [4]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进行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4] - 当前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并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激发内需潜力 [5] - 通过供需两侧协同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协同推进 - 新动能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动力,旧动能是指依靠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形成的动力,二者需平稳接续转换 [7] - 统筹新旧动能关系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7]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加强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并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8] - 新旧动能转换是一个长期过程,应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系统性升级 [8]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辅相成 - 存量是指过去经济活动形成的全部财富总量,构成经济基本盘;增量是指某一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资产增加量 [9] - 盘活存量的核心是优化重组土地、资金、技术等经济资源,将闲置或低效资源重新配置到更高效领域;做优增量强调在新增要素投入时注重提高质效 [9] - 做优增量能为盘活存量开拓空间,盘活存量能为做优增量提供资源,二者有机统一,需统筹用好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 [10] - 实践中可通过盘活低效用地来保障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空间,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从而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10] 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辩证统一 - 经济发展是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总量是基础,关乎发展速度和规模;质量是关键,关乎发展结构、水平和效益 [11] - 做大总量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提升质量则意味着强大的创新内驱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 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2]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需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 [13]
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经济日报· 2025-09-26 06:14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目标是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 - 有效市场的优势在于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有为政府的作用在于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2]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市场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3]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创造公平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 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 - 总供给是指一国经济在一定时期内为全社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量,总需求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力总量 [4] -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需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促进动态平衡良性互动 [4] -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 [4] - 当前需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供给体系韧性,同时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激发内需潜力 [5] - 通过供需两侧协同用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5] 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协同推进 - 新动能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动力,旧动能是指依靠传统产业和发展模式形成的动力 [7] - 新旧动能转换是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需在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同时更新旧动能 [7] - 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同时注重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7]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8]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相辅相成 - 存量是指过去经济活动形成的全部财富总量构成当前经济基本盘,增量是指某一时期经济活动产生的资产增加量 [9] - 盘活存量核心在于激活闲置资产挖掘释放现有资源潜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做优增量强调在新增要素投入时注重提高质效 [9] - 做优增量能为盘活存量开拓空间提供机遇,盘活存量能为做优增量创造前提提供资源,两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 [10] -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需在摸清资产资源底数基础上改造利用存量房屋,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 [10] 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辩证统一 - 经济发展是量变与质变辩证统一的动态过程,总量是基础关乎速度规模,质量是关键关乎结构水平效益 [11] - 做大总量强调追求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数量型指标增长,提升质量强调追求技术含量创新能力等质量型指标增长 [12] - 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2] - “十四五”时期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有望达到140万亿元左右 [13] - 需把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一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13]
习近平经济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
经济日报· 2025-09-05 09:02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方法论体系 - 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构建经济工作科学方法论 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思想指南 [2] - 包含六大核心方法:辩证把握国内外大势、稳中求进、系统观念、问题导向、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构成逻辑严密的方法论体系 [3][5][6][9][11][13][14] 辩证把握国内外大势 -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的新机遇新挑战 要求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分析经济形势 [3] - 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历史性机遇 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原创性概念 [4] - 通过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取得"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巨大成就 正在擘画"十五五"发展蓝图 [4]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 "稳"的重点在稳住经济运行 "进"的重点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 二者辩证统一 [5] - 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和矛盾相辅相成特性 要求把握稳和进、破和立的辩证法 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5] - 守住金融风险、社会民生、生态环境等底线 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 同时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 [6] 系统观念运用 - 作为基础性思想方法 要求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6] - 体现在城市工作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等系统工程中 [8] -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 [8] 问题导向方法论 -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把问题作为创新起点和动力源 [9][10] - 针对发展突出矛盾问题提出新发展理念、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重大创新 [10] - 通过研究解决重大紧迫问题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方法 [10]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 - 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 多从内因着眼着手着力 [11] - 应对外部环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战略 [12] - 应对技术"卡脖子"发挥制度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12] 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 要求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遵循客观规律并发挥主观能动性 驰而不息抓落实 [13] - 体现于脱贫攻坚战、科技强国建设、绿色发展等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 [14] - 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需要保持工作稳定性和连续性 [13] 重大关系处理 - 中国式现代化需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六大关系 [15][17][18] - 经济工作需统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总供给与总需求、新动能与旧动能、增量与存量、质量与总量五大关系 [19][20][21][22] - 这些关系体现系统观念、问题导向等方法论运用 如守正创新体现稳进辩证法 自立自强体现集中精力办自己的事 [17][18] 实践应用要求 - 需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全面准确领会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 [24] -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5][26] - 坚持主观符合客观 形成理论指导—实践探索—认识深化—实践提升的互动循环 [27] - 坚持胸怀天下 提高开放条件下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的本领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