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

搜索文档
学好用好新时代改革方法论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26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 - 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改革方向正确 明确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 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大胆探索 [3] -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 奔着问题改 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 [4] -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和社会 政府和市场等重大关系 增强改革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5] - 坚持破立并举实现动态平衡 如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制 破市场壁垒之弊 [6] -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意识形态安全 科技安全等重大风险 掌握改革发展主动权 [7]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 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 推进内容 传播 展示 安全能力全面提升 [8] - 经济日报通过四大委员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成立第一第二融媒体中心实现报网端微协同联动 [12] - 打造14名记者个人专栏形成"人人写评论"氛围 培养全媒体人才梯队 按需设岗优胜劣汰 [13] 经济日报改革实践 - 以"评论立报 理论强报 调研兴报 开门办报"为方针 形成言论矩阵和理论传播矩阵 [10] - 开展地方 产业 企业 热点话题四大调研 刊发100余套深度报道实现150亿全网传播量 [11] - 运营微信 微博 抖音等平台账号 成为经济领域"优质内容供应商" [12] 舆论引导与传播创新 - 聚焦打造"第一解释权" 通过评论矩阵廓清高质量发展舆论环境 [10] - 连续5年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 出版学理化研究丛书搭建高端理论平台 [10] - 加强新技术前瞻性研究 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 探索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有效做法 [17] - 联接中外搭建沟通桥梁 驳斥抹黑中国改革的错误论调 提升国际话语权 [18]
坚持问题导向 优化协审机制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7-16 08:30
案件协审工作机制优化 - 上海市松江区纪委监委针对基层办案力量不足、人员不稳定、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制定协审工作实施办法,规范从材料报送、案件受理到备案审查的全流程[1] - 要求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立案案件在初步审理后,将证据材料规范组卷并填写审核意见表报送区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审核[1] - 案件审理室对存在问题出具清单和协审意见,推动优化流程并提升案件办理规范化水平[1] 案件审核与整改流程 - 案件审理室安排专人全面审核事实证据、定性处理、程序手续及涉案款物,通过"把脉问诊"列出问题清单并"点对点"反馈[2] - 协审人员与案件承办人面对面沟通,确保问题整改建议的准确性、针对性和可行性,避免同类问题重复出现[2] - 要求报送单位全面整改问题,经审核无误后由协审人员出具审核意见,压实办案责任[2] 审理报告业务指导 - 案件审理室对基层纪检监察组织的审理报告进行"一对一"指导,重点规范违纪违法事实材料的撰写,确保涵盖所有必备要素[3] - 针对定性不准、处分档次不匹配等问题,制发工作提示,确保同类案件在行为定性和处分档次上准确恰当[3] - 对审理报告中引用条款不规范等问题反复提醒纠正,防止类似问题重复发生[3] 事后备案与责任管理 - 办案单位需在案件处理完毕后15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及处分决定书等材料报案件审理室备案,避免管理不闭环[4][5] - 案件审理室指定专人负责备案审查,对严重影响案件质量的问题督促整改,防止流于形式[5] - 对未落实协审意见或落实不到位造成重大影响的,严肃追究承办人及相关领导责任,并与评先评优挂钩[5]
工作能力强的人,都有这4个意识
36氪· 2025-07-07 16:28
核心观点 - 工作能力强的个体普遍具备四大思维意识: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 [2][28] 目标导向 - 强调规划性,需先定义目标再设计路径,避免无序行动 [3] - 实施三要素:通盘思考(系统化认知全局)、抓重点(80%精力投入高价值事项)、选择切入点(快速启动并持续跟进) [3][5][7][8] - 目标明确后需拆解为可执行步骤,确保资源有效配置 [4][9] 需求导向 - 需同时关注外部客户需求(避免产品设计脱离市场实际)和内部协作需求(对齐领导与同事预期) [10][11][13] - 通过直接调研客户或沟通协作者获取真实需求,避免无效工作 [12][14][15][17] 问题导向 - 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可创造额外价值(如案例中调整玩具陈列位置提升销量) [20][21][22] - 成为问题终结者:以解决问题为终点,通过自主攻关或协作实现目标 [23] 结果导向 - 超越任务驱动思维,追求超预期交付(如客服部门转型为营收增长点) [25][26][27] - 管理者与员工均需以结果为核心衡量标准,态度决定80%的能力表现 [28]
耕地保护一亩也不能少
经济日报· 2025-05-26 06:21
耕地保护政策与成效 - 中央高度重视耕地保护 将其定位为"国之大者" 强调粮食安全责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1] - 耕地保护面临多重挑战 包括城乡用地需求增长 基础设施欠账 空间分布需优化 [1] - 法治水平持续提升 修订法律法规 建立"长牙齿"工作机制 严查违法占地行为 [1] - 实施党政同责考核机制 每年对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 [1] 耕地建设进展与现状 - 全国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加 空间布局从"南减北增"转为"南北双增" [2] - 耕地地力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但人均耕地少 质量不高 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未变 [2] -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强退化耕地治理 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1] 系统性保护策略 - 实施数量 质量 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严控非农占地 强化占补平衡管理 [2] - 统筹新建与改造高标准农田 调入优质耕地 调出不稳定耕地 提升优质耕地比例 [2] - 将耕地纳入生态治理体系 实行差异化利用(宜耕则耕 宜林则林等) [2] 农民利益保障机制 - 建立"谁保护 谁受益"精准补贴机制 对耕种状态耕地进行补贴 [3] - 加强撂荒地治理 通过代种代耕恢复生产 避免简单"一刀切"损害农民利益 [3] - 健全种粮收益保障机制 应对成本上涨压力 调动农民积极性 [3] 耕地管理目标 - 坚持"四个一亩"原则:现有耕地不减少 新增耕地不作假 乱占耕地不让步 用途管制不混乱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