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传承
搜索文档
名家经典汇聚2025年度优秀京剧保留剧目展演
中国新闻网· 2025-11-05 20:15
中新网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应妮)11月20日至23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国家京剧院主办的"2025年 度优秀京剧保留剧目展演"将在梅兰芳大剧院举行。展演汇聚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及 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等院团名家与优秀中青年演员,倾情呈现《西厢记》《宇宙锋》《红灯记》《白蛇 传》四出经典剧目。 现代京剧《红灯记》由国家京剧院名家李文林、袁慧琴、吕慧敏联袂献演,剧中"临行喝妈一碗酒""都 有一颗红亮的心""痛说革命家史"等经典唱段深入人心,字字饱含家国情怀,充分展现京剧艺术的深厚 感染力。三组"红灯传人"同台,既传承经典范式,又注入时代活力,让红色经典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 机。 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团长、一级演员王艳与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联袂出演京剧《白蛇传》,共同诠释 白素贞一角。该剧唱腔优美,结构精巧,着力展现人物情感、舞台画面与表演技艺。演员们将以细腻的 眼神、表情与身段,生动演绎同船共渡、情愫渐生的微妙心境,营造烟波画船、万语千言的诗意意境。 武戏中以旗代水,再现"水漫金山"的恢宏场面,充分彰显京剧虚拟写意的艺术特色与视觉冲击力。 "优秀京剧保留剧目展演"自2023年起持续至今,是国家京剧院 ...
“富连成《叶氏藏本》整理及文学价值研究”项目启动
新华社· 2025-11-05 15:25
"富连成《叶氏藏本》整理及文学价值研究"项目近日在国家京剧院启动。 专家认为,富连成《叶氏藏本》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每出戏相对原始和早期的样貌,通过出版《叶氏 藏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富连成科班的艺术传承与发展,填补京剧发展史和京剧教育史的部分空 白。通过对《叶氏藏本》京剧剧本的挖掘、整理与复排,部分剧目有望重现舞台。(记者周玮) 富连成《叶氏藏本》体量庞大,有手抄本29函、381卷,囊括294个剧目,共计16000余页,包含折 子戏、连台本戏和整本大戏。其中既收录有茹富兰、叶盛章、叶盛兰等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剧目,也 收录了不少科班独创或改编的特色剧目;既留有《玉堂春》《战濮阳》等经典剧目的"总讲",还涵盖昆 曲《出塞》《风筝误》、海派京剧《三侠五义》等作品,更保存了一些现今舞台上已然绝迹的剧目。 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说,20世纪60年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叶派小生创始人叶盛兰先生将 家传珍贵文物富连成科班《叶氏藏本》无偿捐献给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2025年,国家京剧院 决定使这一珍贵文物出版面世,通过对珍贵剧本文献资料的影印、整理、校勘和系统梳理,深入挖掘其 文学价值与艺术内涵。"富连成《叶氏藏 ...
北国红菇娘暖了这个秋
新华社· 2025-09-15 17:39
1938年秋,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转移,挽臂投入乌斯浑河,其中年龄最大的23 岁,最年轻的仅13岁。 同样年轻的演员们正在重现这个故事,又一群二十出头的姑娘,在排练厅里重新"走回那条河"。 剧院艺术总监袁慧琴几乎每天都在排练厅。30年前,她就是台上的"安顺福"。现在看年轻人排 练,她的嘴唇跟着动,手指在膝盖上打拍子。 9月北京,北京人民剧场排练厅,鼓点骤起,急促如命运敲门。八个年轻姑娘挽着手臂向前迈步, 汗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练功服上洇开深色的印记。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重启革命历史题材京剧经典 《北国红菇娘》,已排练两个多月。 该剧以1938年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英勇投江的事迹为蓝本,创排于1995年,如今再度回响于新的 舞台。 "宁死不降!" 呐喊声迸发而出,似乎穿透了八十七年的时间,1938年的江水,骤然涌至2025年的北京。 每个"到"字都像石头扔进水里,在排练厅里荡开一圈圈波纹。每点一个名,空气都要停一下,"像 是在说再见。"饰演冷云的姜美伊说。 有时候这场戏排完了,整个组还静着,没人说话。姜美伊说,她仿佛看到冷云就站在她面前,看 着那条江,也看到了 ...
大陆戏曲名家汇演将在台北登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8 10:27
演出安排 - 大陆戏曲名家一行80人将于8月12日至17日在台北进行连续6天演出 涵盖《四郎探母》《凤还巢》《花田错》《红鬃烈马》等经典剧目 [1] - 演出特别安排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演员和学生参与 体现京剧艺术"传帮带"传统 [1] 市场反响 - 台湾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30余年持续邀请大陆戏曲名家访台公演 成为台湾戏迷年度期待的重要文化活动 [1] - 于魁智和李胜素作为广受欢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是众多台湾戏迷的偶像 [1] - 《四郎探母》《红鬃烈马》两场演出门票已全部售罄 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1] 文化交流 - 通过赴台演出京剧旨在增进台湾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1] - 青年演员的加入为演出带来新意 预计将给台湾观众提供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1]
父亲的戏剧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6-23 06:10
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 沈福存先生在京剧艺术领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融合了青衣、小生"两门抱"的特点,并吸收了"四大流派"及电影艺术的特色,最终形成独具魅力的表演风格 [2][3] - 沈福存注重将阳春白雪的京剧艺术与巴渝文化相结合,以青衣为根本融入花旦元素,塑造的人物形象既活泼又端庄,极具感染力 [3] - 沈福存在传统戏表演中注重"小地方找戏",通过深加工和情感注入使角色更具生命力,特别注重火候把控和观众情感互动 [4] 艺术生涯与影响 - 沈福存的艺术生涯充满坎坷,从青衣戏红遍西南到转行老生,再到70年代末回归青衣表演并大红大紫,经历多次转折 [2] - 沈福存对女儿沈铁梅的艺术生涯影响深远,不仅在川剧表演中启发她守正创新,还通过细节指导和长期陪伴帮助她提升艺术水平 [4] - 沈铁梅在艺术成长过程中深受父亲影响,从传统戏到创编剧目如《金子》《李亚仙》《江姐》,均得到父亲的细致指导 [4] 艺术理念与贡献 - 沈福存的艺术理念强调"怎么成为自己",不以模仿为终点,而是广纳各派特色并形成独特风格 [3] - 沈福存通过现代审美激活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既保留剧种根本风貌,又在传统中突围,赋予角色人性化和生命力 [5][6] - 沈福存一生为京剧艺术鞠躬尽瘁,其艺术成果对京剧传承发展具有宝贵价值,并激励后人继续推动艺术创新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