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戏剧表演
icon
搜索文档
壮剧《香樟树下》《歌王》晋京展演
广西日报· 2025-10-22 10:26
10月19日、20日,《香樟树下》率先与观众见面,拉开展演活动的帷幕。该剧以1980年广西河池市 合寨村成立全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历史为背景,生动塑造了农村改革先驱者的鲜活形象。《歌王》将 于10月23日、24日连演两天。这部由剧作家梅帅元、常剑钧、陈海萍联袂创作的经典剧目,讲述了古代 南征汉军与壮族先民从战争到融合的故事,通过"以歌代战"的情节传递民族团结、和谐共处的永恒主 题。剧中融入《哭嫁歌》《怀胎歌》《拦路歌》等大量原生态壮族山歌,壮剧传统的"呀哈嗨"等衬腔极 具感染力,板鞋舞、羽人舞等舞蹈元素又与铜鼓、花山崖画等文化符号交相辉映,全方位呈现了壮族的 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刘豫) 10月19日,广西戏剧院赴北京开展广西优秀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壮剧《香樟树下》《歌王》两部精 品力作接连登台,这是广西戏剧院自2018年以来第7次携精品剧目赴京演出。 ...
用中国表达焕活世界经典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22
公司艺术战略与传承 - 公司排演外国经典剧目时,坚持对原作精神内核深度挖掘与忠实呈现,同时通过本土化语言和表演架设情感桥梁[1] - 公司在传承经典时融入时代共鸣的更新思考,探索更具表现力的戏剧语言,这是其艺术道路上的执着追求[1] - 公司通过复排经典剧目如《哗变》实现表演艺术的代际传承,第二代演员在吸收首演版本精华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主动求变,例如将台词“打牙祭”改为“改善几次伙食”以更易被当代观众理解[4] 经典剧目创新实践 - 新版《哈姆雷特》提炼“选择”作为核心主题以贴近现代人生活,采用主题先行方式,通过舞台表现让观众感受内心碰撞[5] - 公司在舞台设计上运用极简舞美和冷峻金属质感,并采用戏剧跳进跳出和电影蒙太奇手法,使故事情节前后倒置、时空交叠以凸显戏剧张力[1][5] - 公司排演《悭吝人》时采用“戏中戏”方式,演员走入观众席互动打破传统观演关系,把舞台延伸性做到极致[6] 历史成就与行业地位 - 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推出《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哗变》等一批颇受欢迎的“洋戏”,其中《哗变》凭借高密度台词和极少舞台调度成为话剧舞台教科书与试金石[3] - 公司开创中国话剧民族化道路,对舶来品话剧进行民族化与本土化创新改造,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戏剧创作,演员训练广泛借鉴曲艺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7] - 公司具有开创精神,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就诞生于此,70多年历史孕育出特有风格但从未停止创新[6] 市场反响与未来规划 - 公司《哗变》去年10月赴上海巡演连演3场一票难求,展现其经典剧目的强大市场号召力[4] - “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将于10月11日拉开帷幕,新版《哈姆雷特》作为开幕大戏旨在与国际戏剧同行展开真诚对话[7] - 公司通过排演世界经典既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戏剧精华,也展现其理解阐释外国经典的能力,体现融通中外的文化自信[7]
冯远征谈北京人艺的守正与创新—— 用中国表达焕活世界经典
人民日报· 2025-10-10 06:09
北京人艺的艺术理念与传承 - 公司坚持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融入与时代共鸣的更新思考,探索更具表现力的戏剧语言[1] - 公司排演外国戏的核心理念是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诠释人类共通的命题,而非模仿外国人[1] - 公司通过本土化的语言和表演,架设外国作品与中国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1] 经典剧目的本土化实践与历史成就 - 上世纪80年代,公司推出一批受欢迎的“洋戏”,如《推销员之死》《洋麻将》《哗变》,在表演和翻译上均强调本土化[2] - 1988年首演的《哗变》以法庭审判为主线,用极少的舞台调度和高密度台词展现戏剧内涵,成为话剧舞台的教科书与试金石[2] - 2006年复排《哗变》时,公司在充分吸收1988年版本精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变化主动求变,例如将台词“打牙祭”改为“改善几次伙食”以贴近年轻观众[3] - 《哗变》从1988年首演到2006年复排,成就了两代演员在经典剧目中的历史对话,展现了公司坚守经典的薪火传承[3] - 去年10月,《哗变》赴上海巡演连演3场,一票难求[3] 创新排演策略与当代诠释 - 在重排《哈姆雷特》时,公司提炼出“选择”这一更贴近现代人生活核心的主题,取代传统的“复仇”主题[4] - 新版《哈姆雷特》采用主题先行方式,运用戏剧跳进跳出和电影蒙太奇手法,让观众感受内心碰撞并思索人生选择[4] - 公司排演法国经典喜剧《悭吝人》时采用“戏中戏”方式,打破传统观演关系,演员走入观众席互动,将舞台延伸性做到极致[5] - 《悭吝人》的排演让观众感慨“北京人艺终于年轻了”,公司强调其70多年历史中从未停止创新[5] 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 - 公司对话剧这一舶来品进行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创新改造是其艺术探索的核心内容[5] - 公司致力于将民族文化精髓融入戏剧创作,要求演员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借鉴曲艺、戏曲等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发声和形体训练[5] - 公司开创了中国话剧民族化的道路,具有开创精神[5] - 通过“2025北京人艺国际戏剧邀请展”,公司希望以《哈姆雷特》等剧目与国际戏剧同行展开真诚对话[5] - 公司视剧院为文化交流实验室,通过排演世界经典既让中国观众领略世界戏剧精华,也展现其融通中外的文化自信[6]
金利华电:公司子公司央华时代将持续打造经典华语戏剧作品
证券日报网· 2025-09-24 17:47
公司业务发展 - 子公司央华时代将持续打造经典华语戏剧作品 [1] - 推动戏剧文化消费主流化 [1] - 探索"戏剧+文旅"融合模式 [1]
这个夏天 杭城孩子“沉浸式”走进戏剧世界
杭州日报· 2025-08-28 10:50
行业趋势:国际化剧目引进与创作 - 浙江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引进英国伦敦西区原版亲子剧《恐龙世界 LIVE》和中欧合作科幻探险儿童剧《飞向月球》等国际剧目 [2] - 杭州天目里·目里空间推出"儿童戏剧季"上演泰国肢体剧《惊奇幻想曲》、挪威《原力玩家》和西班牙《废宝动物大马戏》等多元国际剧目 [2] - 国外剧目增多反映文化自信提升 并推动本土剧目如浙江儿艺《山海奇幻梦》采用肢体语言创新讲述中国故事并成功出口俄罗斯 [3] 产品创新:沉浸式体验扩展 - 浙江儿艺创排《格林童话》打破传统叙事模式 通过观众互动实现沉浸式演出 包括观众席围堵"大灰狼"和集体合唱等场景 [4] - 沉浸式体验延伸至剧场外 如杭州湖滨in77西子廊桥举办"盲盒音乐会·奇幻之夜"融合中国神话角色营造奇幻场景 [4] - 浙江国际儿童戏剧展演增设"亲子戏剧营"板块 通过戏剧游戏打破年龄界限 让家庭共同参与肢体表达和想象力训练 [5] 市场教育:戏剧培训体系完善 - 浙江话剧团少儿戏剧培训中心推出精英剧目班 学员经过一年系统训练后成功复刻少儿版《花木兰》并获国家话剧院演出机会 [6] - 浙话少儿戏剧培训中心成立于2018年 提供分龄表演培训覆盖戏剧启蒙/角色扮演/台词训练/剧目演出全链条 学员屡获戏剧教育奖项 [6] - 杭州戏剧教育从专业机构扩展至中小学校戏剧社团和公共文化场馆 如余杭区文化馆推出儿童戏剧夏令营 临平大剧院开设公益大师课 [7] 市场表现:暑期活动热度显著 - 杭州儿童戏剧市场暑期呈现繁荣景象 包括剧场内中外剧目轮番上演和剧场外戏剧盲盒/亲子戏剧营/少儿培训等多样化活动 [1] - 国际剧目为儿童观众带来差异化审美体验和感官刺激 同时为家庭提供多元化艺术生活方式选择 [2]
让人物活脱脱地立起来(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38
核心观点 - 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完成首演 以京剧形式再现抗日战争题材故事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1][3] - 该剧通过聚焦伪军团长关敬陶的内心转变和复杂性 展现国家民族危亡时期个人抉择的共性 突出戏剧性矛盾 [1] - 创作团队在保持京剧传统程式化表演基础上 探索现代戏与传统形式的结合 通过唱腔设计、舞台动作和造型塑造人物 体现守正创新理念 [2][3] 艺术形式与创作特点 - 现代京剧创作需兼顾传统程式化表演(如四功五法、唱腔念白、行头配合)与现代感 通过台步、身段和造型表现人物心理 避免过度夸张技巧动作 [2] - 唱腔设计由作曲家朱绍玉负责 为关敬陶角色定制特色唱腔 音乐与剧情相互衬托 推动全剧高潮 [3] - 京剧表演需连唱带念加动作 与传统戏不同 现代戏减少辅助手段 但坚持通过表演传达情感和人物真实性 [2][3] 主题与传承意义 - 剧目改编自同名小说和电影 艺术形式变化但核心不变 延续礼赞英雄、铭记历史的内核 传承红色基因 [3] - 通过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形象传递精神力量 强调和平年代对革命历史的纪念和教育价值 [1][3]
地方小剧种亮相国际大舞台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56
文化出海成绩 - 公司演出足迹遍布6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吸引观众500多万人次 [1] - 婺剧《白蛇传》作为"2025中国戏演出季暨中国戏国际展演"开幕大戏在匈牙利和奥地利上演,获得热烈反响 [1] 艺术特色与优势 - 婺剧具有"文戏武作"特色,通过形体动作外化表现人物内心活动,便于国外观众理解剧情 [1] - 唱腔高亢婉转,能引起观众共鸣 [1] -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出海挑战与创新 - 早期巡演时传统道具运输成本高昂,如"九狮图"龙杆运费达10余万元,往返耗时两个多月 [2] - 现已将道具改良为可折叠铝合金材料,几个手提箱即可携带 [2] - 出国演出人员从上百人精简为多面手演员团队,实现角色灵活切换 [2] 表演形式创新 - 在《三打白骨精》中加入旋子360度、空心前桥等高难度动作,丰富舞台表现力 [2] - 借鉴川剧变脸元素并创新,实现一分钟内3次变脸和变装 [2] - 为海外观众提供LED屏实时翻译唱词服务 [2] - 演员学习当地语言俏皮话增强互动效果 [2]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将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作,提升演出宣介效果 [3] - 致力于让海外观众"听得进、看得懂",实现文化深度传播 [3]
这些年轻人去小镇当“戏漂”
人民网· 2025-06-01 08:50
会昌戏剧小镇发展概况 - 会昌戏剧小镇成立仅500多天但已成功举办三届戏剧季[1] - 赖声川团队以祖宅为起点规划建设戏剧小镇[1] - 小镇已形成自己的剧团"会剧团"并吸引全球艺术家驻地创作[1] 小镇运营模式 - 采用"戏剧常驻"模式保持日常演出活动[10] - 赖声川亲自参与演员选拔并指导剧目排演[4][5] - 剧团成员住集体宿舍保持高强度排练节奏[5][10] 剧目创作特点 - 赖声川将贝克特短剧改编为沉浸式老屋演出[2] - 排演剧目风格多样包括《圆环物语》《那夜我们说相声》等[5][6] - 演员通过研读作者生平自主构建角色而非直接指导[6] 人才吸引机制 - 通过招募公告吸引"会漂"青年演员如冯飞赵越等[2][3] - 提供固定收入与艺术创作双重吸引[3] - 00后演员冯飞从四川传媒学院直接加入剧团[2] 演出特色 - 利用百年老宅空间打造沉浸式观剧体验[7] - 自然元素如雨水被融入戏剧表演成为有机部分[8] - 演员表示老宅环境能激发全新创作灵感[9] 文化生态建设 - 形成艺术家与居民共创的社区文化氛围[1] - 百年榕树下定期举办艺术交流活动[1] - 演员感受到山水人文环境带来的创作能量[9]
《智取威虎山》拉开梅花奖终评大幕
解放日报· 2025-05-09 09:31
中国戏剧梅花奖概况 - 第十届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终评在上海大剧院开幕,由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蓝天主演《智取威虎山》拉开序幕 [1] - 17名来自11个戏曲剧种和话剧、舞剧等艺术门类的演员在上海进行17场展演,最终差额评出15名获奖者 [1] - 获奖名单将于5月21日在上海文化广场举行的颁奖晚会中揭晓,这是梅花奖创立42年来首次落地上海 [1] 参评演员及剧目 - 全国院团上报、各省市剧协推荐共有62名优秀戏剧演员进入初评,包括戏曲51人、话剧4人、歌剧2人、舞剧4人、儿童剧1人 [1] - 经初评评委审看录像,以记名投票方式产生17名演员进入终评,包括戏曲演员14名、话剧演员2名、舞剧演员1名 [1] - 终评演员包括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演员秦海璐、上海歌舞团《朱鹮》演员朱洁静、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演员蓝天等 [1] 梅花奖评选导向 - 本届梅花奖强调回归戏剧本体、突出表演艺术,优先考虑舞台制作坚守戏曲写意美学、服务于演员表演、演出成本低的剧目 [2] - 首次开辟民营剧团申报通道,浙江台州乱弹剧团演员鲍陈热成功入围终评 [2] - 鼓励未曾获奖的地域、剧种演员参评,新疆乌鲁木齐秦剧团演员李敏凭借《焚香记》进入终评 [2] 后续活动安排 - 5月22日获奖演员将进行下基层慰问演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