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西厢记》
icon
搜索文档
文弱书生,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男性气概是怎么形成的
第一财经· 2025-08-01 11:58
男性气概的"去势化"现象 - "文弱书生"形象是前现代中国男性气概"去势化"的集中体现 通过儒家君臣伦理固化 臣子在君主面前呈现阴柔特质 形成与父权制夫妻关系的同构性 [5][7] - 元杂剧《西厢记》中张生角色体现"雌柔化"特征 其体弱多病与容貌秀丽形成自然组合 反映士人阶层的"自我去势"倾向 [5][6] - 宋代科举制度强化"文"的地位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的价值观使文弱特质与儒生理想人格兼容 南宋理学兴盛进一步推动性格内向化 [7] 传统文艺作品中的性别叙事 - 《三国演义》《水浒传》存在显著厌女情节 女性常被描绘为破坏男性纽带关系的"祸水红颜" 如貂蝉导致董卓吕布反目 [1][9] - "才子佳人"故事表面呈现男女平等对话假象 实则通过科举功名实现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如张生最终以官衔财富迎娶莺莺完成叙事闭环 [6][8] - 高罗佩指出中国才子形象具有"白脸窄肩 文弱多愁"特征 认为元代审美走向畸形 北宋儒家道德收紧导致性观念狭隘化 [8] 历史语境下的男性气质建构 - 元代南人政治地位低下催生特殊男性气质话语 蒙古统治下汉人政治无能感强化"阴"位认同 为才子形象固化提供历史条件 [7] - 《西厢记》中"文高于武"情节展现文人权威 如张生通过书信调兵解围 最终科举成功战胜贵族子弟郑恒 体现寒门士子上升路径 [7][8] - 德国作家黑塞对"烽火戏诸侯"进行人性化改写 去除传统叙事中的性别指责 展现历史故事重构的可能性 [10] 文艺作品的意识形态功能 - 才子佳人故事起源于元杂剧 明清时期男主角向文武双全演变 如《牡丹亭》较《西厢记》具有更大故事格局 [5] - 前现代文艺作品普遍存在父权制叙事特征 无论阳刚武将或雌柔书生 其故事均建立在女性客体化基础上 [9] - 宋耕认为《西厢记》本质仍属厌女叙事 才子需通过科举进入权力体系 才能获得传诵的婚恋合法性 [9]
燃烧的影像 不灭的记忆(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抗战历史影像记录 - 1931至1945年抗战期间造成超过3500万中国人伤亡,中华民族觉醒并展开空前规模的全国抗战 [3] -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藏500余部抗战纪录片,数字化扫描后从284部影片中精剪133000余帧画面制作成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 [4] - 影像覆盖14年抗战各阶段,涉及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白求恩》《四万万人民》《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等新闻片和纪录片 [3][4] 纪录片《燃烧的影像》制作与影响 - 201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公映,10年间走进高校、企业、机关等场所,2025年在中国电影史年会再次放映 [4] - 创作团队超100人,分为史料组、资料组等6个小组,修复濒危胶片耗时近100天 [6][7] - 影片包含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空战等真实场景,以及民众慰问伤员、滇缅公路建设等历史画面 [5][6] 抗战影像的历史价值 - 影像记录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的时间跨度,覆盖正面战场、敌后根据地、沦陷区及国际舆论战场 [6] - 包含战地记者、民间拍摄、国际志愿者等多视角素材,如黎民伟1937年拍摄的《淞沪抗战纪实》 [7] - 修复后的影像成为社会史、日常生活史的重要观察窗口,展现战争残酷与民族韧性 [8] 电影工作者贡献 - 黎民伟等先驱在战火中拍摄抗战画面,其作品《淞沪抗战纪实》记录日军暴行与中国军民抵抗 [7] - 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师抢救发脆、变形的胶片,延续集体记忆的生命力 [7] - 两代电影人通过影像完成使命接力,守护历史真相 [8]
在小人书中读大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连环画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 - 连环画作为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交织形式浓缩经典作品并串联古今智慧 [2]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掌上乾坤"展览,展示《安徒生童话》《岳飞出世》等经典作品,引发跨代际共鸣 [2] - 展览场景重现历史画面:儿童集体阅读《封神榜》《辛伯达航海》等泛黄连环画,与1940年代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记录的上海儿童阅读场景形成时空呼应 [2] 连环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 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和1956年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际获奖连环画作品 [3] - 刘继卣《鸡毛信》是新中国最早外文出版的连环画,贺友直1988年法国昂古莱姆个展引发当地中国连环画热潮 [3] - 贺友直通过《山乡巨变》《白光》等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的线条向西方展现中国故事,形成独特艺术传播效应 [3] 连环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该丛书历时5年集结60位文学巨匠77部作品,成为跨语种文化桥梁 [4] - 艺术家通过视觉化手法解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名著,曹禺评价其"从形象兴趣引导认知世界文学" [4][5] - 数字复刻与国际译介成为新趋势,如法国FEI出版社2015年完成法文版四大名著连环画,《西游记》获《费加罗报》2014年度经典好书 [5] 连环画的国际文化交流 -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5年伦敦书展举办彩色连环画精品展,展出王叔晖《西厢记》、刘继卣《闹天宫》等作品,并推动版权输出 [5] - 中英对照版《白蛇传》新篇以56幅水墨连环画形式亮相,法国评论家评价《水浒传》连环画"如同漫步11世纪宋朝" [5] - 连环画从石库门弄堂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载体,兼具民族文化特质与世界艺术表达力 [6]
别再只会说“520”,看看古人的浪漫~
央视新闻· 2025-05-20 07:36
西厢记故事概述 - 元朝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讲述书生张君瑞与相国千金崔莺莺的曲折爱情故事[2] - 故事包含九个关键场景:佛殿逢奇、僧房假遇、寺警、白马解围、莺莺听琴、堂前巧辩、长亭送别、草桥惊梦、衣锦荣归[2][4][6][9][12][15][18][21][23][25] 清代瓷插牌艺术表现 - 清代工匠将《西厢记》场景绘制于瓷插牌上,每幅对应一个经典情节[3][6][9][12][15][18][21][23][25] - 瓷插牌采用"双面打印"工艺,正面为画背面为花,结合蝶鸟元素象征自由与真情[27][29][30] - 作品通过釉上五彩瓷工艺制作,色彩浓烈,典型颜色包括红黄绿蓝等[32][34] 釉上五彩瓷工艺发展 - 釉上五彩瓷需经白釉烧制、彩绘、烤花炉烘烤三阶段完成[34] - 清康熙十九年后瓷业繁荣,官窑民窑工艺提升催生该名贵品种[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