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白蛇传》
icon
搜索文档
古老婺剧的出圈密码(文化中国行·新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4 06:46
浙江婺剧团在瑞典表演剧目《三打白骨精》。 杨霞云在表演"变脸"。 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浙江婺剧团在奥地利表演剧目《白蛇传》。 舞台上,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简称"浙婺")创作的《三打白骨精》甫一开场,饰 演"白骨精"的杨霞云便上演"三连变":短短数秒,3张脸谱接连切换,华服瞬间化作素衣,引得观众惊 呼连连。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火爆出圈。 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衢州一带的婺剧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各剧种的戏班相继涌入金丽衢地 区,与本地的民间音乐、文化习俗相融合,最终形成了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6种声腔 相互交融的婺剧艺术。《三打白骨精》持续爆火,恰是如今古老婺剧传承发展的缩影:守正创新,用一 个个艺术精品唱响海内外。 创作: 《白蛇传》定妆照。 边演边改 常演常新 "'变脸'借鉴了川剧的表演形式,放在白骨精这个角色身上很适合。"回忆起《三打白骨精》中这 一"吸睛"桥段的设计过程,杨霞云记忆犹新。在此基础上,她在排练中突发奇想:如果衣服也能随之发 生变化,是不是更有冲击力?于是,团队又合力改良了演出服装。 最终演出时,杨霞云饰演的白骨精,通过变脸,配合服装的瞬间更替,将角色的" ...
在小人书中读大世界
人民日报· 2025-06-06 06:02
连环画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传承 - 连环画作为承载中国人童年记忆的文化载体,通过图文交织形式浓缩经典作品并串联古今智慧 [2] - 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举办"掌上乾坤"展览,展示《安徒生童话》《岳飞出世》等经典作品,引发跨代际共鸣 [2] - 展览场景重现历史画面:儿童集体阅读《封神榜》《辛伯达航海》等泛黄连环画,与1940年代法国摄影师布列松记录的上海儿童阅读场景形成时空呼应 [2] 连环画的艺术成就与国际影响 - 刘继卣创作的《武松打虎》获1955年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和1956年莱比锡图书展览会金奖,成为新中国首个国际获奖连环画作品 [3] - 刘继卣《鸡毛信》是新中国最早外文出版的连环画,贺友直1988年法国昂古莱姆个展引发当地中国连环画热潮 [3] - 贺友直通过《山乡巨变》《白光》等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的线条向西方展现中国故事,形成独特艺术传播效应 [3] 连环画的现代转型与创新 -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该丛书历时5年集结60位文学巨匠77部作品,成为跨语种文化桥梁 [4] - 艺术家通过视觉化手法解构《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名著,曹禺评价其"从形象兴趣引导认知世界文学" [4][5] - 数字复刻与国际译介成为新趋势,如法国FEI出版社2015年完成法文版四大名著连环画,《西游记》获《费加罗报》2014年度经典好书 [5] 连环画的国际文化交流 - 人民美术出版社在2025年伦敦书展举办彩色连环画精品展,展出王叔晖《西厢记》、刘继卣《闹天宫》等作品,并推动版权输出 [5] - 中英对照版《白蛇传》新篇以56幅水墨连环画形式亮相,法国评论家评价《水浒传》连环画"如同漫步11世纪宋朝" [5] - 连环画从石库门弄堂走向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载体,兼具民族文化特质与世界艺术表达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