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
搜索文档
能源变革“苏州实践”汇聚全球目光
新华日报· 2025-10-26 04:11
□ 本报记者孟旭 10月23日至24日,2025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在苏州举办,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能源部长、驻华大使, 15个能源国际组织负责人和高级别代表,以及中外能源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共2000余名代表齐聚 环秀湖畔,围绕新能源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交流。 这是苏州第5次承办这一国际能源领域的大会。站在能源变革的潮头浪尖,苏州的相关探索与经验再度 引发关注。 AI赋能,"两难"变"两全" 10月24日,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一场高规格行业展会正在进行。展厅内,人潮涌动、"热"值爆表,参观 者身处其中却无丝毫不适。既要"恒温级"环境,又要节能减碳,大型展会这看似"两难"的需求,如今通 过AI技术轻松"两全"。 在苏州工业园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大屏上,34万吨碳减排量的数据实时跳动,并通过AI系 统自动核算出企业节能效益,生成可交易的碳资产。该平台于7月促成山东聊城交运集团的跨省碳交 易,标志着苏州探索的新模式开始走向全国。 会议期间,苏州发布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能源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以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创新 核心区为引擎,力争到2027年"人工智能+能源"技术与应用体系基本形成, ...
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在苏州举行
苏州日报· 2025-10-24 08:33
吴庆文表示,苏州在能源变革浪潮中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能源转型,以建设人工智能与能源 融合创新核心区为引领,建成投用全国地市级规模最大的换电虚拟电厂、江苏省首座AI智慧调控充电 站等重点项目,一批典型的应用场景落地开花。本次论坛会聚来自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知 名大咖,期盼大家积极发表真知灼见,持续深化交流合作,为苏州能源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宝贵的方向 性、指引性意见。苏州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探索人工智能与能源融合的"最优解",努力交出全球能源转 型发展的高分答卷。 昨天(10月23日),2025国际能源变革论坛"人工智能+"能源分论坛在苏州举行。国家能源局总经 济师鲁俊岭,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弗朗西斯科·拉·卡梅拉,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司长 刘德顺,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出席活动。 鲁俊岭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支撑了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与 能源深度融合应用场景丰富、潜力巨大,推进人工智能+能源行动势在必行。要统筹新能源集成式发 展,加大加快绿证绿电交易和绿电的直联,让绿电更好支撑人工智能发展;同时发挥人工智能赋能的作 用,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负荷特性与新能源出 ...
深化AI与能源融合发展,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在深圳举行
证券时报网· 2025-09-17 19:03
大会概况 - 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于9月17日在深圳举行 主题为"能源+AI引领绿色发展" [1] -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郑建邦宣布开幕 广东省委副书记孟凡利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万劲松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致辞 [1] - 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 中国节能协会 民革中央经济委员会共同主办 [3] 政策导向与战略规划 - 郑建邦强调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物质基础 推动人工智能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时代机遇和绿色低碳转型必由之路 [1] - 提出需立足全球视野 聚焦中国实践 在政策引导 技术创新与市场机制发力 发挥人工智能与能源的倍增效能 为"十五五"发展凝聚动能 [1] - 孟凡利表示深圳将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全域全时全行业高水平应用 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和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 [1] - 万劲松指出人工智能发展需可靠绿色能源保障 能源转型需推动AI与能源深度融合 促进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跃升和生产关系变革 [2] 技术成果与行业应用 - 深圳能源与华为联合创新推出"能源+AI"研发模式 成立能源行业首个人工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 [2] - 双方在华为开发者大会发布全球首个基于气象大模型的新能源功率预测平台 实现风电 光伏发电分钟级预测精度 [2] - 联合打造会展中心"光储充放检"一体化示范项目 作为深圳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重点示范工程 建成后将成为建筑低碳改造及能源综合利用样板 [2] - 大会宣布国际期刊Energy Use正式启运 中国制冷学会人工智能应用工作委员会成立 并发布5项行业成果及解决方案 [2] 学术交流与议题研讨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 饶宏 戴琼海 华为副总裁周建军作主旨演讲 [2] - 江亿 高翔 郑南峰 严晋跃 赵旭东5位院士参与圆桌对话 围绕"AI赋能能源技术变革"交流探讨 [2] - 大会举行八场平行论坛 聚焦国家能源安全 深化AI与能源双向赋能 城市用能系统低碳规划 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调控 储能新突破等议题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