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生选择
icon
搜索文档
父亲巴菲特教我的事
搜狐财经· 2025-10-14 21:29
文章核心观点 - 沃伦·巴菲特的子女均未继承其投资事业,而是各自在慈善、农业、音乐等领域追求热爱之事并创造价值,体现了“人生由你打造”的核心思想 [1][3][4] - 巴菲特家族教育理念强调选择的自由与自我实现,而非依赖特权或家族财富,子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就 [4][9][18] - 特权本质在于拥有广泛选择的自由,而非物质条件,但外部压力或偏见可能限制这种自由,导致选择权名存实亡 [10][11][13] 子女职业选择与成就 - 长女苏茜·巴菲特从事媒体工作后转为全职家庭主妇,并监督家族慈善信托基金 [2] - 长子霍华德·巴菲特经营有机农场,出版多部农业及环保书籍 [3] - 次子彼得·巴菲特成为职业音乐家,代表作包括奥斯卡获奖影片《与狼共舞》配乐“火舞”,发行18张专辑,两次获艾美奖 [3][4] 姓氏特权与个人压力 - 巴菲特姓氏与《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的推荐信帮助彼得进入斯坦福大学,但特权也带来自我怀疑与压力 [4][5][6] - 彼得因不确定自己是否配得上斯坦福的资格而选择退学,反映了特权对个体自信的潜在负面影响 [6][7] - 父母通过人脉为子女争取机会虽出于善意,但可能混淆教育本质与虚荣动机,需警惕其对子女自主性的削弱 [7][13] 教育选择与自我探索 - 彼得在斯坦福大学广泛选修通识课程,享受博而不精的学习过程,认为通识教育能滋养好奇心与选择自由 [8][9] - 通过对比斯坦福同学被迫在医生或律师间选择的案例,说明即使拥有特权,家庭偏见可能严重压缩人生可能性 [10][13] - 另一案例中,一名学生通过多次更换专业(从机械工程到城市规划),最终找到契合多方兴趣的职业,证明探索过程本身具有价值 [15][16][17] 自由与选择的本质 - 特权核心在于选择的自由,而非物质条件,缺乏选择与缺乏生存资源同样残酷 [11][12] - 自由需由内在品性约束,而非外部限制,滥用自由是个人问题而非自由本身之过 [18][19] - 理想可无限拓展,但行为需遵循道德规范,真正的自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平衡状态 [18][19]
35 岁后,我终于敢说“我想要”
虎嗅· 2025-09-30 16:38
深夜12点,关掉刷到麻木的短视频,突然问自己:我今天干了啥? 跟了5年的领导说 "公司要裁员,你多担待",我笑着点头 "没问题";晚上刷到朋友 Fire 后旅居大理的朋 友圈,手指划走的瞬间,心里空了一下。前者是我的真实经历,后者是我的日常。 我想这种所谓的"提不起劲",可能不是真的没欲望,而是大家太久没学过怎么和自己的欲望好好相处。 我们这代人好像总被教育"欲望是可耻的":想赚钱怕被说功利,渴望被爱怕被拒绝。想捡起年轻时的爱 好,购物车的装备放了半年没下单 —— 怕家人说 "都这年纪了还瞎折腾",更怕自己三分钟热度被笑 话。 年初从北京搬到成都后,我开始参加一些社群活动,发现30+的伙伴们大多和我有过一样的状态:大家 好像都对生活少了点"劲儿"。 财务上的压力、亲密关系的摩擦、年龄带来的力不从心,这些中年绕不开的课题,似乎让很多人提前进 入了"低消耗"的人生阶段。 当被问起"你真正想要什么",得到的往往是一句反问:"为什么一定要有'想要'的东西?这样活着也很好 啊!" 中年选择"收着活",或许是经历摔打后的自洽,或许是对内卷的主动祛魅。这本身无关对错。 但你要说这些"无欲无求" 的背后,完全没有一丝不敢直面 ...
中年醒悟:舍偏门,进窄门,悟空门
洞见· 2025-08-09 20:34
核心观点 - 中年以后的人生选择对后半生质量至关重要,需通过"舍偏门、进窄门、悟空门"实现通透的活法 [3][81] - 舍弃投机取巧的偏门思维,通过踏实努力获得长期价值 [5][28] - 选择少有人走的"窄门",找到专属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突破 [30][55] - 接纳生命无常的"空门",在悲观中建立积极人生态度 [57][75] 舍偏门 - 投机取巧者如《沧浪之水》丁小槐专注攀附关系却终被边缘化,而专注业务的池大为获得快速晋升 [8][15] - 林清玄拒绝同乡投机倒把选择写作,最终成为文学大师而同伴潦倒 [20][26] - 走捷径会导致能力退化,当危机来临时需付出代价 [16][19] 进窄门 - 胡安焉从盲目跟风到选择"快递员+作家"独特路径,凭《我在北京送快递》成名 [33][38] - 作者本人坚持二十余年文字创作,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领域建立事业 [41][51] - 窄门理论强调避开拥挤赛道,通过差异化定位开辟专属事业领地 [31][40] 悟空门 - 韩愈与作者对牙齿脱落的感悟,折射对生命无常的认知觉醒 [58][59] - 杨绛在失去至亲后整理遗作、专注写作,展现对无常的超越 [67][73] - "向死而生"的哲学帮助建立"悲观的积极",珍惜当下减少遗憾 [65][75]
柏林电影节入围动画电影《艺术学院1994》杭州路演
杭州日报· 2025-06-18 10:58
电影内容与主题 - 动画电影《艺术学院1994》定档6月21日上映,路演首站于6月16日在杭州举行 [2] - 影片讲述20世纪90年代南方艺术学院美术生和音乐生的青春故事,探讨艺术、理想、爱情等主题 [3] - 导演刘健表示该片是其"半自传",但角色经历被拆散在不同人物身上,场景融合南京艺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元素 [3] - 影片通过《教父》、崔健等文化符号展现90年代文艺圈思想变革,呈现传统与先锋的碰撞 [3] - 电影采用开放式结局,不提供标准答案,旨在引发观众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4][6] 创作背景与团队 - 导演刘健为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院长,学院师生团队深度参与影片制作 [5] - 项目筹备超10年,原名为《上大学》,因复杂度搁置后重启,实际制作耗时5年 [5] - 采用全手绘二维动画风格,结合中国画晕染技法和硬朗线条,工作量极大但形成独特视觉语言 [5] - 影片入围第73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7届奥斯卡动画长片初选名单等90余个国际影展 [5] 市场定位与导演观点 - 目标受众包括经历过90年代的观众和当代"00后"年轻人,通过跨时代艺术命题引发共鸣 [4] - 导演强调艺术无标准答案,不关注上映后评价,专注下一部作品创作 [6] - 影片宣传语"爱艺术的人,青春期更长"突出艺术对生命力的延展价值 [6]
那除不尽的,才是我们
虎嗅· 2025-04-22 10:55
分别之后,开车回家的路上,夜已经深了,路灯明亮晃眼。蓦然望见那条熟悉的和快速路平行的河流, 漆黑的河面沉默依旧,我知道它会在东边几十里之外汇入长江,然后进入大海。 一道巨大的失落突然袭来。我们再也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了,虽然我们保存着共同的记忆。如此亲切却如 此遥远。 竟有一种想哭的冲动,终于没有哭出来,所以淤在了心里,好多天化不开。 我一向自诩"自己选择自己承担,从不后悔",但是那一刻我无法不承认,复杂的心绪里有懊悔的成分。 我懊悔的是,过去这些年,我有必要把自己弄得这么复杂吗?我还来得及把自己重新弄简单吗? 只有在她面前,我才看见了自己的曲折与浑浊。她仍是十几年前的清浅与真实,我却变成了什么?我是 生活的受害者吗?抑或,我从不如自己想象的简单?命运给的一切愿望和抱负,都在暗中标上了价码, 这笔交易是不透明的,直到少年成了中年、老年,他才有可能知晓,当年稀里糊涂付出去的是那样一笔 巨款,而拿到手里的只是一张哗哗作响的塑料纸,上面印着什么字,无人在意。 她来得很是时候。今年是我的四年制"社会大学"宣布毕业的时间,没有论文答辩,没有老师同学,只有 我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没有仪式的仪式感。 四年前这个时候,我在深夜发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