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

搜索文档
深度了解自己|为什么别人一句话就能把我整破防
经济观察报· 2025-07-12 08:04
(原标题:深度了解自己|为什么别人一句话就能把我整破防) 1. 抽离:将愤怒作为观察对象 愤怒最可怕之处在于它的侵蚀性,会让人瞬间失去对自我边界的掌控。当受到批评或挑衅时,先暂停行 动,把注意力从情绪本身转移到"愤怒的来源"。比如,听到"你总是拖延"的评价,不要急于反驳或防 御,而是问问自己:"这句评价触碰了我内心哪个未被接纳的部分?"这种自我抽离,就像在情绪与反应 之间筑起防火墙,避免被愤怒左右。 2. 下挖:剖析愤怒背后的自我信念 愤怒的根源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尼采说:"谁有为什么而活的理由,就能承受 任何一种生活。"当感到愤怒,实际上是某种深层信念受到了挑战。比如,被批评"效率低",可能冲击 了你"必须被认可才有价值"的信念;被说"不够好",或许触发了你"无法掌控他人评价"的无力感。这时 可以追问自己:"我是否把外界的评价,当作了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我是不是将自我价值的评 判权,轻易交给了他人?"通过这样深入的追问,愤怒会从"对外的攻击"转化为"向内的觉察"。 3. 重构:将愤怒转化为创造性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场景:同事一句"你方案细节不够好",让我们整夜 ...
找工作的第一步是读懂真实的自己
中国青年报· 2025-07-11 15:34
近年来,职场类自媒体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信息差,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就业参考。然而,部分 自媒体账号在讨论就业话题时,并未基于客观事实,而是通过放大个案、渲染情绪等方式,将个别极端 现象包装为普遍趋势,误导舆论预期,放大焦虑情绪。 此类内容往往以"讲故事""谈经验"之名行误导之实,不断强化"就业困难""平台设局"等标签叙事,模糊 了现实边界,误伤了职场生态。 例如,有博主鼓吹"编项目经验也能拿高薪",可现实中,有经验的面试官只需追问几句,便不难戳 穿"教程式包装",反而令求职者陷入困境。 从商业逻辑出发,招聘平台的核心职能是撮合供需。只有企业能高效招到合适人才、求职者能顺利找到 工作,平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换言之,理想情况下,平台与求职者、招聘方的利益应该是高度绑 定、同向而行的。内容创作者通过专业视角分享见解、获取关注,本身无可厚非。但若借题发挥、歪曲 事实,就不仅失去了应有的职业伦理,也容易扰乱正常的就业认知秩序。 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关切,社会各方应在追求真实、推动解决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多一些理性分析、少 一些情绪操弄,多一些建设性声音、少一些刻意引导。 "投出简历鲜有人回应"是不少求职者面临的痛点问 ...
“高分优势到手,我却更懵了?”:测评没告诉你的残酷真相
36氪· 2025-06-19 18:06
职业测评工具的局限性 - 盖洛普优势测评等工具能精准识别个人的行为模式和高效才干 如"责任"、"专注"、"成就"等主题 但无法触及驱动行为的核心动机和生命意义感 [16][17][18] - 测评结果只是静态的人生切片 而职业规划需要动态调整 个人价值观和需求会随阅历变化 [21] - 工具擅长回答"如何做"的问题 但无法解决"为何做"的根本命题 后者才是职业幸福的关键 [17][20] 高分优势者的职业困境 - 责任感和成就导向的优势者容易陷入四重迷雾:被外界期待绑架 困在胜任力舒适区 过度依赖外部认可 恐惧不确定性 [5][6][8][13] - 这类人群常成为团队核心 但长期以外界标准衡量自我价值 导致职业倦怠和内心空洞 [4][11][12] - 对确定性的追求抑制了职业转型的勇气 使探索新可能性变得困难 [13][14][15] 职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 真正的职业导航应来自内心的"心火罗盘"——即个人热爱、价值观与意义感 而非外部测评工具 [22][24] - 职业幸福需要能力优势与价值观的契合 高分优势确保"把事做对" 而意义感决定"做对的事" [20][22] - 动态调整职业方向比固守优势更重要 生命不同阶段的核心需求会发生变化 [21][24]
小镇做题家事业焦虑怎么破
集思录· 2025-06-06 22:10
职业发展 - 985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硕士毕业,在一线城市工作近20年,经历过大厂和外企,目前在国企从事研发工作,工作稳定但缺乏上升空间[1] - 与同学、师兄弟相比,职业发展显得滞后,产生事业焦虑[1] - 职业发展受时代红利影响,硕士毕业时间可能错过了关键的职业晋升窗口期[5] 家庭与财务状况 - 家庭房产市值1000万,仍有少量房贷,拥有100多万用于投资理财[1] - 妻子收入较低且不稳定,家庭有三个孩子,经济压力较大[1][9] - 部分评论认为家庭资产和稳定工作已属人生赢家,但职业和理财焦虑仍然存在[3][5] 投资经历 - 经历过股灾、P2P暴雷,投资理财去年才回本并略有盈余[1] - 部分评论建议将房产变现用于投资,但未具体说明投资方向[4] 心理状态与社会比较 - 陷入"社会比较陷阱",尤其与更成功的师兄弟比较时产生焦虑和自我否定[2] - 评论建议调整自我评价体系,关注家庭稳定、工作生活平衡等多元维度[2][3] - 部分评论认为应知足常乐,享受家庭和睦与稳定生活[10] 未来规划与建议 - 部分评论建议考虑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以降低生活成本[9] - 职业发展受时代周期影响,需重新评估个人定位与规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