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类创造力
icon
搜索文档
如果AI写作胜过作家,人类创造力会否被取代?
新华社· 2025-06-06 11:20
AI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作家刘楚昕的创作深植于人类生活经历与情感,与AI基于算法的内容生成形成鲜明对比 [1] - 科幻作家刘慈欣承认AI续写的小说章节质量超过自己,感到巨大失落 [1] - 刘慈欣认为AI写作赶超人类后,人类作者的精神身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1] AI在创作领域的潜力与局限 - 科幻作家韩松认为AI可作为人类创作的合作伙伴,启发思路并提供解决方案 [3] - 人类创造力中的独特生活经历、无意识顿悟和非理性因素是AI目前不具备的 [3] - AI的运作局限于算法范围,而创造力源于人类意识中神秘的运作机制 [3] AI对文化创作领域的冲击 - 导演俞白眉指出AI正全面覆盖文化创作领域,发展速度远超预期 [5] - AI能解析人类作品中未被察觉的规律,可能使人类在艺术领域变得无所作为 [5] - 俞白眉将AI比作"尚不会说话的魔童",认为其潜力巨大 [5] 人机协作的未来展望 - 韩松认为人机合作可扩展科幻创作边界,AI能分析海量数据并发现新联系 [3] - 部分观点认为AI不会抹杀人类创造力价值,反而可能推动其向未知领域演进 [5] - 创作者面临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力角色的挑战 [5]
AI是台“照相机”——论生成式AI对人类创造力的挑战与重构
36氪· 2025-04-29 19:39
生成式AI与人类工作的关系 - 主张以"协同"而非"替代"的视角看待生成式AI与人类工作的关系,强调未来知识产权制度应关注人类主体性的保留与激发 [1][2] - 类比照相机与绘画艺术的历史,生成式AI是创造性生产力的解放而非终结,催生新流派和表达方式 [2] - 生成式AI通过技术民主化将"技艺"转化为"工具",降低专业工作门槛,如法律文书、代码生成等 [3] 生成式AI的技术特性 - 生成式AI实现从"人工绘图"到"机器摄影"的效率革命,能瞬时输出高水平结果 [3] - AI的"秒级响应"引发知识工作者对技能稀缺性的焦虑,尤其在文案、设计、软件开发领域 [4] - 技术跃迁类似照相机发明,但决定价值的并非工具本身,而是人类的选择与决策 [5] 人类在AI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 人类的核心能力包括问题识别、审美伦理判断、资源整合及价值界定,这些无法被AI替代 [7] - AI无法自我判断重要性或创新性,人类在"构图"与"立意"上的能力仍是关键 [6][7] - 人类角色从"执行者"转变为"导演"和"策展人",主导创造链条的意义与方向 [7] 法律与制度挑战 - AI普及引发专利法、著作权法争议,如DABUS案和WIPO议题草案对AI生成成果法律地位的探讨 [8] - 需解决AI协助下的创新归属问题,保护人类在创新中的独特贡献 [8] - 法律制度需重申人的主体地位,防止工具主导导致创造同质化 [8] AI对创造力的影响 - AI崛起重塑人类角色,类似照相机提升大众视觉表达能力,生成式AI可视为普惠式赋能 [9] - 人类可将精力从基础技能转向更具统领性的工作,激发深度创造力与独特价值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