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代理人转型
搜索文档
送米面油不管用了? 保险销售向“专业”靠拢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4 23:25
曾几何时,保险代理人的服务是节假日的米面粮油和祝福短信,是年终的答谢酒会和团队旅行。当"80 后""90后"成为投保主力,"人情保单"渐渐成为历史,一场由客户倒逼的价值转型正在百万营销员中悄 然发生。 角色蜕变:从销售保险到链接资源 "此前,每到客户的生日或者重要节日时,我都会给客户送上祝福来表达心意,也让客户感受到我的贴 心。"已经入行快10年的杨刚提起刚入行时的一些工作,依旧历历在目。 不知从何时开始,杨刚发现客户对这些礼品的兴趣越来越低,甚至会产生警惕:是不是要让其买保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他寻求专业咨询、请他牵线人脉的客户却日益增多。 "杨老师,你认不认识好的律师?" "你当过高校老师,能给我孩子的升学规划提点建议吗?" 客户的"新需求"成为杨刚职业转型的驱动力。他意识到,原有"人情化"服务模式需要改进了,必须重新 定位自己的价值——做一个专业的、能整合资源的保险代理人。 2018年入行的杨刚,是华泰人寿北京分公司的一名保险代理人。当曾经屡试不爽的"人情利器"逐渐失 灵,他把目光从节假日的礼品清单,转向了专业保险咨询、资源链接和客户活动策划等方面。如今,他 为爱美的女性客户组织旗袍走秀,为焦虑 ...
被“收割”的东南亚低价保险旅游团,万元特产只值800元
创业邦· 2025-07-20 18:37
保险旅游团乱象 - 低价保险旅游团表面提供超值出境游,实则为"保险推销+高价购物"的连环套,18人团两天诱导消费近20万元,其中沉香馆单日消费达8万元 [5][7] - 购物环节采用封闭式管理,游客被限制自由且无法比价,导购利用煽情话术夸大商品稀缺性,如标价4500元/克的犀牛角、万元金珍珠等,实际商品价值悬殊(如万元沉香手串仅值800元) [4][10] - 收款方多为国内个体工商户,商品标榜"越南特产"但实际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溢价达5-10倍,部分商品经越南海关"一日游"伪装进口 [7][8][10] 行业运作模式 - 保险旅游团分两类:保险公司官方组织的合规行程,以及代理人私下组团的"山寨版",后者与非正规旅行社合作,将旅游异化为强制消费卖场 [13] - 代理人利用旅游团作为维系客户手段,暗示游客配合购物以维持"行业常态",部分代理人因业绩压力默许灰色操作 [15] - 行业代理人规模四年缩水69.19%(从2019年912万人降至2023年281.34万人),生存困境催生畸形KPI,部分公司仍依赖粗放经营模式 [14][15] 监管与法律问题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提示消费者核实活动真实性,警惕"低价""免费"陷阱,明确此类乱象多系旅行社冒用保险公司名义虚假宣传 [14] - 《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自愿订立,强制购买保险行为可向监管部门投诉,但跨境购物纠纷存在监管灰色地带,文旅与金融部门难以协同执法 [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