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缓释工具

搜索文档
“科技板”用好“稳定器” 金融基础设施协同推进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创新
新华财经· 2025-07-14 12:43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市场发展 - 凭证类CRM(CRMW)显著发挥风险分担功能,与金融"五篇大文章"紧密结合,助力科创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需求 [1] - 截至2025年6月底,挂钩银行间市场科技创新债券的CRMW共创设登记6笔、3.95亿元,累计支持12.5亿元科技创新债券成功发行 [1] - "CRMW创设+债券发行"业务模式自2018年推出以来累计创设约1500亿元,支持上百家企业发行债券超3400亿元 [3] 主要参与机构及市场表现 - 2025年1-6月CRMW创设规模前三的机构为浙商银行(12.15亿元)、平安银行(10.56亿元)、交通银行(4.1亿元) [3][4] - 截至2025年6月末,挂钩银行间市场科创票据的CRMW共创设登记40笔、72.59亿元,累计支持152.86亿元科创票据成功发行 [7] - 近三年CRMW、CRMA业务分别合计开展454笔、343笔,涉及名义本金799.42亿元、745.3亿元 [9] 产品创新与制度完善 - 交易商协会修订《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指引》,配套发布三项关键流程操作规范,简化备案流程并允许挂钩存续期债券的定向产品采用询价方式创设 [6] - 上海清算所2025年二季度提供凭证类CRM信用事件结算及CRMW提前终止线上化一站式服务,显著提升业务操作便利度 [6] - 探索拓展信用联结票据(CLN)产品应用场景,支持首单挂钩一篮子参考债务及首单实时浮动计息CLN的创设登记 [7] 地方金融机构参与 - 已有17个省市的地方城商行、农商行、信用增进机构成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 [10] - 地方性机构具有属地优势,对于区域内企业更为了解,是为当地实体经济融资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重要力量 [10] - 2021至2024年,资管产品管理人作为一般交易商的数量从35家增长至125家,2024年实现翻倍 [9]
央行8项金融政策,释放哪些新信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8 13:46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涉及金融监管、数字金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及跨境贸易支持 [1] - 政策体现央行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重视,旨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外贸稳定 [1] - 政策强调"先试先行"思路,以上海为试点推动创新 [1][3] 金融监管政策 - 央行将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高频汇集并分析银行间债券、货币、衍生品、黄金、票据等子市场交易数据 [2] - 当前银行业净息差缩窄,商业银行普遍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涉足多元投资,增加跨市场风险传染几率 [2] - 报告库设立有助于监管部门突破信息壁垒,全方位掌握商业银行投资交易信息,更好识别和防控风险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央行在上海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包括航贸区块链信用证再融资、跨境贸易再融资、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容等 [3] - 再贴现政策明确支持外贸企业,引导商业银行对符合政策导向的企业展开贴现业务,实现精准滴灌 [3][4] - 央行推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解决科创企业发债难问题 [4] 债券市场支持科创企业 - 科创企业长期依赖股权融资,债市"科技板"面临发债主体扩容和风险缓释工具完善两大问题 [4] - 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发行长期限科技创新债券,带动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4] - 当前科创债以中短期为主,风险分担机制待完善,需引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以匹配科技型企业风险特征 [4] 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 - 央行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便利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管理汇率风险 [5] 政策总体聚焦方向 - 本次政策主要聚焦金融监管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两方面 [5] - 市场需适应央行货币政策导向边际变动,深化对结构性工具的理解,而非仅关注总量性工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