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倒U型曲线
icon
搜索文档
两位增长理论巨匠摘诺奖,打开了技术进步的“黑盒”
新京报· 2025-10-15 16:25
多年以后,豪伊特教授依然清晰记得1987年秋季因为休学术假,他来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访学, 第一次遇见年轻的阿吉翁——此时他刚刚从哈佛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并到隔壁开始担纲助理教授。面前的 小伙儿满头卷发,活力四射,操着带有浓重法国口音的英语,语速如连珠炮,手势似狂舞蝶,目光如 炬,思维如电。豪伊特年长阿吉翁十岁,是一个地道的加拿大人,具有加拿大人特有的稳重、包容,甚 至有些许腼腆。阿吉翁则出生"名门",母亲早在生他之前就创办了后来名冠全球的巴黎女装品牌蔻依 (Chloé),是艺术设计师,更是商界女强人。豪伊特擅长宏观经济,阿吉翁更侧重微观理论。两人能 力互补,性格相合,都深谙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更精熟于数学建模。高手相遇,创新的火花一经点燃 则立刻成燎原之势,促成了后续绵延十多年的合作。 早在1912年出版的巨著《经济发展理论》中,奥地利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精辟地指出,"企业家"的作用是 通过创新打破市场在位者的垄断,破坏市场中业已存在的均衡,促使资源抛弃陈旧产业,涌向新的技术 增长点,引发落后者竞相模仿和追逐,从而使得先进企业的超额利润不断摊薄,等待一段沉寂后引发下 一轮增长。熊彼特用这套"创造性破坏"的叙事诠 ...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为什么要“反内卷”
吴晓波频道· 2025-10-14 08:30
生成式 AI从论文走进现实,不到两年,便让语言、艺术、法律、教育、金融等领域重新洗牌。仿佛都在验证熊彼特那句一百年前的预言: "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创造性的破坏 。 " 这种情况下,经济学家在关心什么呢? 当人工智能也能创造的时候,经济增长的引擎是不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国家应该如何厘清创新、竞争和 增长之间的关系?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前,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秘书长也是有意在卖关子,在宣布得奖名单的时候,先抛出一个关键词 "创造性破坏",然后停 顿了几秒,翻页,念出今年三位得奖者的姓名: 菲利普 ·阿吉翁、彼得·豪伊特,以及乔尔·莫基尔。 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 恐惧与希望的平衡,才是创新的原动力。 "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这几年,我们的生活像是被按下了快进键。 他身上不仅带着一种典型的巴黎式傲气,那种相信自己是房间里最聪明的人的自信;还带有传统富贵之家的疏离感。但是,傲气和疏离的背后,阿 吉翁在经济学方面惊人的工作热情和理论直觉是掩盖不住的 。 三位经济学奖获得奖者 在这样的语境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在 2025年颁给 " 创新驱动增长 " 这个方向,就显得意味深长。 潮二代出身的经济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