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信用利差

搜索文档
新刊速读 | 资管新规、理财投资策略调整与债券信用利差
新华财经· 2025-08-28 04:46
资管新规与净值化转型 - 资管新规于2018年4月实施 推动银行理财业务全面进入净值化转型阶段 要求打破刚性兑付 禁止资金池运作 实行独立建账和穿透管理 [1] - 核心措施是统一估值方式 摊余成本法逐步让位于市值法 产品净值需实时反映资产价格波动 [1] - 净值化转型改变了理财机构的资产配置逻辑 尤其是对久期策略的选择 从而影响不同久期与资质的债券信用利差 [1] 理财估值方式改革阶段 - 估值方式改革分为四个阶段:资管新规前为非净值型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 2018-2021年过渡期两种估值方式并存 2022年保本理财规模压降至零且市值法成为常态 2022年末赎回潮后推出混合估值法 [2] - 2022年债券发行总量与2021年持平 高等级信用债占比上升 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 [2] 理论机制与市场影响 - 净值化转型将债券价格波动直接传导至产品净值端 理财机构倾向于减持高波动长久期债券 增加短久期与高流动性资产比例 [3] - 估值调整推动风险定价市场化 提升长久期债券风险溢价 同时强化流动性管理导致低流动性品种流动性溢价增加 [3] - 不同资质主体债券反应分化:国企和高盈利主体债券利差缩窄 非国企和低盈利主体债券利差走阔 [3] 研究设计与数据 - 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模型 选取2021年6月17日至10月18日(政策前)和2022年7月1日至12月6日(政策后)两个时间段的上市公司公司债日度交易数据 [4] - 久期大于三年的债券作为实验组 不超过三年的作为控制组 [4] - 数据清洗后获得46100条"日度-债券"样本 引入日内成交量衡量流动性 以产权性质和总资产收益率代替信用评级进行资质划分 [5] 实证结果 - 净值化转型后长久期债券信用利差显著扩大约171个基点 结果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 [6] - 长久期债券日均成交量减少约8.336万元 流动性显著下降 支持久期缩短与流动性恶化为中介路径 [6] - 国企与高盈利主体长久期债券利差缩窄 非国企与低盈利主体利差扩大 体现市场风险定价的"分水岭效应" [6] 结论与建议 - 净值化转型显著扩大长久期债券信用利差 流动性下降是主要传导机制 不同资质主体债券利差变化分化 [7] - 建议完善估值监管 优化理财流动性管理 建立多元化债券估值体系 完善做市商机制与信息披露制度 [7]
债券与股票:投资的信息 | 论文故事汇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12 18:56
论文核心观点 - 债券信用利差和股票波动率对企业投资具有预测能力 信用利差上升或股票波动率提高时企业投资往往减少[1] - 信用利差在预测企业投资方面显著优于股票波动率 可能因债券价格更有效反映下行风险而股票价格包含更多未来增长机会信息[1] - 资产波动率与企业投资呈正向关系 补充了"不确定性抑制投资"的传统观点[3] - 股票波动率预测效果不佳 因其作为杠杆化资产波动率混合了债务负担负面效应和期权价值正面效应[3] 指标结构性关系 - 信用利差反映债务负担对投资的负面影响 预测企业投资减少[2] - 资产波动率体现股东期权价值对投资的正向作用 预测企业投资增加[2] - 杠杆率作为债务影响控制变量的传统做法需要重新审视 因其不足以揭示资产波动率的正面作用[3] 学术贡献 - 首次系统探讨信用利差/股票波动率/资产波动率/杠杆率/托宾Q等指标的结构性关系[2] - 支持债券反映下行风险而股票包含增长机会的根本解释 排除债券市场信息优势假说[3] - 为理解企业投资行为提供新思路 提示需考虑风险指标与杠杆度的结构性关系[4] 研究背景 - 论文由复旦大学/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者合作完成[2] - 2024年12月刊发于《金融学期刊》 属于金融学领域前沿研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