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北京
搜索文档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北京青年报· 2025-11-26 03:17
(36)加快建设健康北京。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健康促进政策制度体系,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 式方法,推进健康北京行动。深化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强化公共卫生能力,防控重大传染病。科学推进 花粉等过敏原和病媒生物防控等协同治理。强化慢性病"防筛管救治康"综合防控,加强儿科、老年医 学、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优化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健全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机 制,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紧密型医 联体,改善基层护理、康复设施条件,让群众就医用药更方便。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全方位提升急 诊急救、血液保障和应急能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中西医结合。推进全民健康数智化建设,发 展互联网医疗和移动诊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健全国际医疗服务体系,拓展卫生健康国际合 作。大力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发展。 (37)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推动食品安全相关立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全国领先的食品安全 标准体系,严格生产、流通、储存、消费全过程监管,建立食品安全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全过 程追溯体系,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围绕学校、托育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 ...
北京开启新篇章!12部门一把手发声
北京青年报· 2025-11-18 11:53
深化改革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经济和公共服务领域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1]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经济相关立法,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1] - 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首都服务全国、链接国际的市场作用 [1] - 以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国际化为导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迭代升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1] 科技创新 -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能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 [2] - 突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扎实推进基础研究领先行动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 [3] - 突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相适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3] - 突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推动出台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政策,打造全球开放创新核心枢纽 [3] 科教一体 - 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 - 推动新旧动能转型,做强人才自主培养国内循环体系,从人的全生命周期把握新域新质教育的布局结构 [5] - 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打通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脉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跨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5] - 打通知识生产线、人才培养线和产业创新线,创新育人模式和运行机制,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的教育新形态 [5] 数智北京 - 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高水平建设"数智北京" [7] -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谋划打造人工智能、绿色先进能源和低碳环保等万亿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 [8] - 前瞻布局6G、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推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五五"末把本市建设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8] - 以"六链五群"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培育1个到2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把京津冀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8] 社会保障 -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促进就业与增收,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 [9] - 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就业岗位开发专项计划",组织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10] - 持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健全社保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 [10] 宜居家园 - 深入推进美丽北京建设,全面加强污染防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双碳"工作 [11] - 以美丽北京建设为引领,以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以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为动力,以多层级美丽建设为突破 [12] 现代交通 -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13] - 突出融合、织网、优化、集约、增效"五大策略",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对外交通网络和多网融合的市内交通体系 [14] - 持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多种出行方式围绕轨道优化布局,打造"鱼骨状"综合交通体系 [14] - 进一步推动物流降本增效,构建"外集内配"的物流发展布局,加快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有效转移 [14][15] 城乡融合 -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均衡,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人口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大力实施城市更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6] - 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16] -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建设、治理水平,奋力打造农业强国的"首都之窗" [16] 文化繁荣 - 全面增强文化中心影响力,丰富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产业创新 [17] - 创新产品供给,推出中轴游、康养游、潮玩产品、研学游等分类产品,深化"跟着赛事、展览、演唱会去旅游"模式 [18] - 打造消费新场景,依托30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推出精品线路,运用AI、6G等技术发展科技旅游,打造非遗工坊等体验新载体 [18] - 升级乡村旅游,推动片区化组团发展,打造旅游休闲绿道与精品民宿,做强京郊微度假品牌,做好冬季冰雪旅游 [18] 健康北京 - 加快建设健康北京 [19] - 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20] - 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服务能力、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 [20] 古都保护 -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21] - 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格局,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阐释与展示传播 [22] - 持续巩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果,推动创建北京中轴线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加快推进琉璃河遗址申遗前期工作 [22] - 大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不断丰富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加强科技赋能和人才队伍建设 [22] 花园城市 - 加快建设花园城市 [22] - 打造"春新彩、夏浓绿、秋斑斓、冬银墨"的城市景观风貌,构建"一屏五带、两轴三环、九楔十五片"的市域空间格局 [22] - 推进绿化彩化立体化,营造丰富的花园城市场景,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打造自然山水相融的天然花园等五大花园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