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
搜索文档
在严寒中触摸英雄的气概和热血
辽宁日报· 2025-10-17 09:05
战地通讯的核心内容 - 文章核心观点为战地记者华山通过亲历东北民主联军在1947-1948年冬季的军事行动,以《踏破辽河千里雪》等战地通讯记录下人民军队在极端严寒和艰苦条件下“打出去”的钢铁誓言、英雄气概及南北满部队胜利会师的历史场景 [1][2][4] - 通讯积累了记者近两年的前线采访经验,通过大量有血有肉的细节描绘,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战役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3][5] 军事行动与战场环境 - 军事行动发生在1947年末至1948年初的东北辽河平原,环境异常艰苦,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积雪深厚,朔风刮起的积雪将大道淹没 [1][2] - 部队在无边的雪原上踏开新的道路,进行千里奔袭,转战新立屯、台安、辽阳等地,钳制北宁线咽喉,并最终在沈阳大门外实现南北满部队的胜利会师 [1][4] - 公主屯战役后,隔绝一年的兄弟部队实现会师,士气高涨,战场变得活跃,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威力 [4][5] 记者工作与报道细节 - 记者华山作为《东北日报》的战地记者,大部分时间跟随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行动,与战士同吃同住,在行军间隙和宿营地的昏黄灯光下进行写作 [2][3][5] - 其报道注重细节,记录下战士们脚板打满血泡、肿得穿不上鞋仍坚持行军,以及南满北满部队会师时亲切欢呼等具体场景 [3][4] - 报社通过军队指挥系统掌握记者行踪,每月派通讯员到部队取稿,每次能带回两三篇稿件 [5] 军队精神与信念 - 支撑军队在极端条件下坚持战斗的核心力量是“打出去”的钢铁誓言和“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具体表现为战士们“你能冻坏我的皮,冻坏我的肉,冻不坏我共产党员的硬骨头”的出征誓言 [5][6] - 这种必胜的信念使部队能抵挡敌人坦克飞机掩护下的六次猛扑,并在连续七次突围失败后发动第八次突围并歼灭两百名敌人 [6] - 记者旨在通过解剖战士和连队,捕捉人民战争的变化和时代的脉搏 [5]
发出支援正义战争的呼声
辽宁日报· 2025-10-16 09:05
"刚刚离开的北平还是秋高气爽,哈尔滨已经是冰天雪地。"半年之后重回东北,刘白羽的心情也与 采写《环行东北》时大相径庭,"那时我是一个观察者,而现在我是一个直接的参与者。" 这是《东北日报》1946年12月24日一版,刊登了刘白羽的军事通讯《人民与战争——西线行之 一》。 "我乘着美国十轮长车在郭尔罗斯草原上前进,我望见大路上千百群众,大车带着灰尘络绎不绝。 我曾经在他们中间寻找着一个鲜明的答案——这答案当然是关于目前战争和人民动员的。" 这段文字来自1946年12月24日发表在《东北日报》上的军事通讯《人民与战争——西线行之一》, 作者刘白羽开宗明义,表明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我要向全国传达东北的真实情况和共同心声。"带着这个使命,刘白羽在紧张的战争中,在膝盖 头、在马鞍上,在前线映着通红战火奋笔疾书,通过铁的事实,发出了"支援我们的正义战争"的呼声, 为赢得人民对解放战争的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 战地温情 "两个任务你选一个,是去香港做文化界的统战工作,还是到即将爆发的战争中去做军事记 者?"1946年秋,东北战局胶着,在南京梅园新村,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目光炯炯,看向年 轻的刘白羽。 "当时内战爆发 ...
新华全媒头条丨砥柱中流领航复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启示录(六)
新华社· 2025-09-16 06:23
历史意义与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6]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 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 后期抗击约60%侵华日军[13] - 抗战期间八路军从4万多人发展到132万正规军和260余万民兵 建立近100万平方公里抗日根据地[20] 战略方针与军事行动 - 中国共产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为抗战指明正确方向[11] -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进行1824次战斗 沉重打击日军囚笼政策[13] - 游击战牵制大部分日本军队 被英国陆军部评价为制胜关键[12] 民族动员与统一战线 -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战[10] - 通过《对日战争宣言》等系列文件 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号角[10] - 团结各爱国党派团体和广大人民 共同维护团结抗战大局[20][23] 精神传承与现代发展 - 伟大抗战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29][30] - 革命老区实现快速发展 高速铁路通达各地 新兴产业集群加速隆起[27] - 在脱贫攻坚 生态治理 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33][35]
胜利之师迈向世界一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启示录(三)
新华社· 2025-09-12 19:02
军队历史功勋与传承 -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人民军队浴血奋战取得伟大胜利 [2] - 平型关战役装备对比显示八路军以弱胜强 日军拥有马匹5849匹/坦克24辆/车辆262辆 八路军均为零 [7][8][9] - 军队规模仅4万余人 但被国际观察者评价为"坚不可摧的队伍" [10] 政治建军原则 - 党指挥枪是根本原则 形成于南昌起义、三湾改编及古田会议 [11] - 军队保持强大凝聚力因党的绝对领导 此为区别于旧军队的政治特质 [11] - 新兵继承英模部队传统 "白刃格斗英雄连"新兵宣誓敢于亮刺刀 [16] 军民关系建设 - 抗战时期群众踊跃参军 刘老庄82烈士牺牲后当地82名青年组成新连队 [19] - "刘老庄连"官兵编号从83号延续至6679号 体现军民传承 [20] - 军民鱼水情典型案例 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 百姓献出"最后一碗米"支援军队 [21] 军队现代化建设 - 阅兵展示新型军兵种结构 军事航天/网络空间/信息支援部队首次亮相 [24] - 战略核武器"东风-5C"实现全球范围覆盖 [24] - 2015年起裁军30万 推进组织形态现代化改革 [26][27] 强军战略部署 - 深化国防军队改革打"三大战役" 领导指挥体制/规模结构/军事政策制度全面革新 [27] -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实现体制结构格局面貌一新 [27] -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目标 为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1][30]
为民族而战 为祖国而战 为尊严而战
人民日报· 2025-09-03 08:55
抗日战争历史意义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持续14年共5098天 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 [3] - 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3][6] - 抗战精神包含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四大核心要素 [3] 全民抗战参与度 - 大江南北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共同参与 形成同仇敌忾的抗战局面 [3] - 普通民众展现朴素的民族大义 如邓玉芬将丈夫和5个孩子全部送上前线并献出生命 [6] - 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战场 提出持久战战略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6] 抗战英雄代表 - 著名抗日将领包括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 [4] - 英雄群体代表有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 [4] -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到中国人民表现出的希望、热情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6] 抗战精神传承 - 伟大抗战精神历经80年仍历久弥新 深深融入国人血脉 [7] - 抗战精神将持续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7] - 抗战精神通过艺术作品如《一二九运动》浮雕等形式持续展陈传承 [2]
中流砥柱赋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18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 - 率先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并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 发布"八一宣言"和召开瓦窑堡会议推动统一战线建立 [2] - 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民族大局为重促成和解 [2] 军事作战与战略贡献 - 平型关战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5] - 开展敌后作战包括地道战地雷战等人民战争形式 [5] - 百团大战瘫痪正太铁路显著打击日军交通线 [6][7] 作战成果与数据 - 冀东军区单次战斗消耗子弹365发缴获子弹6831发 [1] - 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收复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 [8] - 解放人口达1.255亿 [8] 思想建设与理论贡献 - 发表《论持久战》精准预见战争三阶段 [5] - 提出"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重要论断 [5] - 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推动思想革新 [9] 根据地建设与群众基础 - 实施减租减息和"三三制"政策获得民众支持 [9] - 南泥湾垦荒将荒山变为良田 [9] -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 [10] 国际影响与认同 -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承认中国战场卓越贡献 [3] - 号召建立太平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 南洋机工和国际友人积极参与支援 [10] 精神传承与当代意义 - 脱贫攻坚中党员驻村入户创造奇迹 [14] - 科技创新实现"嫦娥探月""蛟龙潜海" [14] -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 [14]
《吕梁英雄传》:农民视角还原人民战争
中国青年报· 2025-09-02 15:04
创作背景与过程 - 小说创作源于1945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百余位民兵英雄的真实事迹[2] - 作者马烽和西戎与英雄同吃同住整理十几本素材后才动笔创作[2] - 1945年6月5日开始在《晋绥大众报》连载95回 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完成[2] - 1946年整理前37回出版单行本 延安《解放日报》摘录转载[2] - 1949年通校修改后压缩至80回共28万字 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发行[2] 艺术特色与创新 - 采用原生农民视角展现抗战力量 打破传统英雄神话叙事[1][4] - 使用地道晋西北方言如"一满解下啦""受熬煎"等鲜活口语[4] - 采用传统评书"连环体"叙事结构 每章末尾设"下回分解"套语[4] - 创新"群体叙事"范式 呈现30余位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5] - 颠覆"一个英雄拯救世界"传统模式 展现英雄集体革命图景[5] 内容主题与价值 - 真实还原康家寨民兵组织"爆炸运动"粉碎日伪扫荡的战史[6] - 展现农民从松散农户组织成铜墙铁壁的"唤起民众"革命战略[7] - 深度刻画普通农民从自保到抗争的灵魂觉醒历程[7] - 作为首部反映全民抗战的小说 构筑民族抵抗外侮的精神图谱[7] 改编与传播 - 1950年8月被大众美术社改编为系列连环画[3] - 195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黑白电影《吕梁英雄》全国上映[3] - 2004年改编为22集电视剧 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3] - 周恩来董必武赴重庆和谈时将作品带至《新华日报》连载[2]
真实是不变的创作规律(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41
创作理念与执行 - 坚持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 [1] - 通过挖掘档案馆史料还原真实事件 如吕家寨保卫战和115师东进等关键情节 [2] - 采用长镜头一镜到底手法表现战争惨烈场景 拒绝戏说 [2] 制作细节与投入 - 为还原夏收场景提前买下百亩成熟麦田并入库保存 [2] - 反季节播种数亩小麦以确保场景真实性 [2] - 服装道具高度还原历史 如沾满泥的布鞋获得当地群众认可 [3] 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 - 主角庄埼风从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逐步成长 [2] - 张治平潜伏敌营忍辱负重甚至被至亲误解为汉奸 [2] - 通过不完美人物的成长历程引发观众共情 [2][3] 社会影响与价值传递 - 让年轻观众理解人民战争的历史分量 [3] - 通过民众角色台词"我活着八路就活着"展现精神传承 [3] - 保留民族集体记忆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 [3]
学习手记|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新华社· 2025-08-30 16:49
纪念活动与历史回顾 - 2025年7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受阅方队由党旗、国旗、军旗引领[5] - 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山西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 强调百团大战展现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7] - 百团大战大规模反击沉重打击日军"囚笼政策" 遏止妥协投降暗流[7] 抗战历史与领导作用 - 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最先提出抗战主张并开展抗日斗争 杨靖宇等英雄事迹震撼人心[8] - 党提出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 拨开"亡国论""速胜论"迷雾[8] - 敌后战场在战略相持阶段逐步上升为中国抗战主要战场 战略反攻阶段成为全面反攻前沿阵地[8] 群众基础与历史评价 - 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反映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变化 广为流传[9] - 党的七大指出党已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解放及打败侵略者的重心[9]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10] 党的建设与现实践行 - 毛泽东将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三大法宝[10] - 新时代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10] -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 获得民族复兴历史主动和战胜艰难险阻的确定性[10]
焦点访谈丨共筑血肉长城 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20:50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群众动员策略 - 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战略方针 系统构建人民战争体系 [6] - 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共产党员 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政权构成三分之一 [8] - 采用豆选法等创新选举形式实现根据地80%以上群众参选率 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 [10] 经济政策与民生改善措施 - 推行"减租减息"政策 晋察冀北岳区农民平均每户年减租1.5石粮食 相当于增加两个月口粮 [10] - 保留"交租交息"政策兼顾地主利益 山东莒南县佃农耕种收益从仅剩口粮提升至余粮一石二斗 [10] - 被美国特使卡尔逊评价为"用算盘和契约瓦解日军刺刀政策"的经济动员创新 [12] 军事斗争与群众支援体系 - 根据地民众组建"支前大军" 制作20余万张杂粮饼 形成百余里送粮长龙 [1] - 开展地道战构建户户相通 村村相连的地下阵地体系 有效打击日军 [12] - 山东海阳县军民使用自制石雷作战超2000次 毙伤俘敌1025名 [14] - 唐县30名妇女分装2000斤食盐突破5道封锁线 历经9昼夜输送前线 [14] 军队建设与军民关系 - 八路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包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宿营清扫院落等细节规范 [16] - 群众每3-5户合作制作棉衣 河北定县群众为运送棉衣原料有7人牺牲于封锁线 [16] - 形成260余万民兵武装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 覆盖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人口近1亿人 [18] 国际观察与历史评价 - 美国记者福尔曼记录枯井藏粮 戏台地道 药箱藏发报机零件等群众智慧 [1][3] - 侵华日军战后陈述"八路军像鱼游于水" 村民宁可饿死也不透露八路军行踪 [16] - 被历史学者评价为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筑就全民族抗战铜墙铁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