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战争

搜索文档
为民族而战 为祖国而战 为尊严而战
人民日报· 2025-09-03 08:55
浮雕《一二九运动》,作者马天羽、宿志鹏,现展陈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4年,5098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 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 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烽火。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同仇敌忾、 众志成城,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血战沙场,以身许国,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 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 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 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 微光成炬,万众一心,不分地域,无论老幼,同心同德一戎衣。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 ...
中流砥柱赋
人民日报· 2025-09-03 07:18
星河流转,岁月如歌。一批经典文艺作品,再度叩响时代的心扉。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一曲《游击队 歌》,至今闻之,犹令人热血奔涌。 你可知,这首歌不仅是激情澎湃的艺术创作,更是历史的真实回响。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最新展陈了 一份冀东军区给中央的战斗补报:一场战斗下来,消耗子弹365发,缴获子弹6831发。精确到个位数, 这可真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战场实录。 档案无声,却直击人心。它们如实记载着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如何以坚定的信仰、非凡的智慧、不屈 的脊梁,托举起整个民族的尊严与未来。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力重千钧。这是历史的结论,也是人民的心声,是一个民族血脉深处的集体 记忆,也是跨越时空仍然炽热的精神烙印。 即便是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我们党毅然发布"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播撒革命的火种,推动建 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西安。曾经兵戎相见的对手,竟然握手言和。毛泽东同志一语定乾坤:"如果仅 ...
《吕梁英雄传》:农民视角还原人民战争
中国青年报· 2025-09-02 15:04
创作背景与过程 - 小说创作源于1945年晋绥边区群英大会百余位民兵英雄的真实事迹[2] - 作者马烽和西戎与英雄同吃同住整理十几本素材后才动笔创作[2] - 1945年6月5日开始在《晋绥大众报》连载95回 历时一年零两个多月完成[2] - 1946年整理前37回出版单行本 延安《解放日报》摘录转载[2] - 1949年通校修改后压缩至80回共28万字 由北京新华书店出版发行[2] 艺术特色与创新 - 采用原生农民视角展现抗战力量 打破传统英雄神话叙事[1][4] - 使用地道晋西北方言如"一满解下啦""受熬煎"等鲜活口语[4] - 采用传统评书"连环体"叙事结构 每章末尾设"下回分解"套语[4] - 创新"群体叙事"范式 呈现30余位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5] - 颠覆"一个英雄拯救世界"传统模式 展现英雄集体革命图景[5] 内容主题与价值 - 真实还原康家寨民兵组织"爆炸运动"粉碎日伪扫荡的战史[6] - 展现农民从松散农户组织成铜墙铁壁的"唤起民众"革命战略[7] - 深度刻画普通农民从自保到抗争的灵魂觉醒历程[7] - 作为首部反映全民抗战的小说 构筑民族抵抗外侮的精神图谱[7] 改编与传播 - 1950年8月被大众美术社改编为系列连环画[3] - 1950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为黑白电影《吕梁英雄》全国上映[3] - 2004年改编为22集电视剧 2005年8月中央电视台播出[3] - 周恩来董必武赴重庆和谈时将作品带至《新华日报》连载[2]
真实是不变的创作规律(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41
创作理念与执行 - 坚持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生活真实的创作原则 [1] - 通过挖掘档案馆史料还原真实事件 如吕家寨保卫战和115师东进等关键情节 [2] - 采用长镜头一镜到底手法表现战争惨烈场景 拒绝戏说 [2] 制作细节与投入 - 为还原夏收场景提前买下百亩成熟麦田并入库保存 [2] - 反季节播种数亩小麦以确保场景真实性 [2] - 服装道具高度还原历史 如沾满泥的布鞋获得当地群众认可 [3] 人物塑造与情感共鸣 - 主角庄埼风从不知民间疾苦的书生逐步成长 [2] - 张治平潜伏敌营忍辱负重甚至被至亲误解为汉奸 [2] - 通过不完美人物的成长历程引发观众共情 [2][3] 社会影响与价值传递 - 让年轻观众理解人民战争的历史分量 [3] - 通过民众角色台词"我活着八路就活着"展现精神传承 [3] - 保留民族集体记忆中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 [3]
学习手记|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新华社· 2025-08-30 16:49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习手记 夺取战争胜利的 民族先锋 1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党旗、国旗、军旗——即将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中,在三面旗帜引领下,受阅方队将走过天 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无论是烽火岁月,还是和平盛世,党旗在哪里,哪里就是前进的方向。 2025年7月,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阳泉市狮脑山顶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回顾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 彼时,正是国际上法西斯势力最猖獗的时候,日本侵略军企图以更猛烈的进攻迫使国民党政府投降,与欧洲战场呼应。至暗时刻,"红色信号 弹腾空而起,划破了夜空",在党旗指引下,各路突击部队迎着炮火冲锋,扑向敌人的车站和据点…… 这场如"暴烈的霹雳"般的大规模反击,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迅速解决中国事件"的痴心妄想,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 "百团大战的历史壮举,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参观纪念馆时,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察看和沉思。在雕刻着战 士们高举旗帜冲锋的大型浮雕旁,总书记叮嘱大家"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遥望中原烽火急,狂流一柱在延安。"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以穿 ...
焦点访谈丨共筑血肉长城 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29 20:50
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群众动员策略 - 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战略方针 系统构建人民战争体系 [6] - 实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 共产党员 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政权构成三分之一 [8] - 采用豆选法等创新选举形式实现根据地80%以上群众参选率 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 [10] 经济政策与民生改善措施 - 推行"减租减息"政策 晋察冀北岳区农民平均每户年减租1.5石粮食 相当于增加两个月口粮 [10] - 保留"交租交息"政策兼顾地主利益 山东莒南县佃农耕种收益从仅剩口粮提升至余粮一石二斗 [10] - 被美国特使卡尔逊评价为"用算盘和契约瓦解日军刺刀政策"的经济动员创新 [12] 军事斗争与群众支援体系 - 根据地民众组建"支前大军" 制作20余万张杂粮饼 形成百余里送粮长龙 [1] - 开展地道战构建户户相通 村村相连的地下阵地体系 有效打击日军 [12] - 山东海阳县军民使用自制石雷作战超2000次 毙伤俘敌1025名 [14] - 唐县30名妇女分装2000斤食盐突破5道封锁线 历经9昼夜输送前线 [14] 军队建设与军民关系 - 八路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包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宿营清扫院落等细节规范 [16] - 群众每3-5户合作制作棉衣 河北定县群众为运送棉衣原料有7人牺牲于封锁线 [16] - 形成260余万民兵武装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 覆盖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人口近1亿人 [18] 国际观察与历史评价 - 美国记者福尔曼记录枯井藏粮 戏台地道 药箱藏发报机零件等群众智慧 [1][3] - 侵华日军战后陈述"八路军像鱼游于水" 村民宁可饿死也不透露八路军行踪 [16] - 被历史学者评价为形成抗日最大凝聚力的重要法宝 筑就全民族抗战铜墙铁壁 [18]
焦点访谈|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筑起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
央视网· 2025-08-28 22:14
核心观点 - 中国共产党通过全面发动人民群众 建立人民战争体系 实现抗日根据地生存壮大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 [5][7][16] 战略方针 - 1937年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确立"全国人民总动员"战略方针 构建人民战争体系 [7] - 毛泽东1938年发表《论持久战》 系统阐述"兵民是胜利之本"思想 赢得各界支持 [7] - 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 与国民党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抗战路线形成鲜明对比 [7] 政治建设 - 推行"三三制"民主政权 共产党员 左派进步分子 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7] - 采用豆选法等灵活形式 实现根据地80%以上群众参与民主选举 [9] - 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边区政府副主席 体现共产党精诚团结的政策 [7] 经济政策 -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晋察冀北岳区农民平均每户年减租1.5石粮食 相当于多出两个月口粮 [11] - 保留交租交息政策 兼顾地主利益 减少阶级对立 [11] - 美国特使卡尔逊称赞中共经济动员是战争史上的创新 [11] 军事斗争 - 开展地道战 形成户户相通 村村相连的地下阵地体系 [12] - 山东海阳县军民开展地雷战超过2000次 毙伤俘敌1025名 [12] - 鲁南铁道游击队活跃在日军心脏地带 阻断侵略动脉 [14] 群众支援 - 各村组织烙饼突击队 昼夜不停烙制20多万张杂粮饼 [1] - 青壮年运输队肩挑车推形成百余里送粮长龙 [1] - 唐县30多名妇女将2000斤食盐分装300床棉被 历经9昼夜突破5道封锁线 [14] - 1942年冬定县群众为运送棉衣原料 有7人牺牲在封锁线上 最终制成200余套棉衣 [16] 抗战成果 - 到抗战结束时 建立19块抗日根据地 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 [16] - 发展民兵260余万人 人口近1亿人 [16] - 形成全民族抗战的铜墙铁壁 使日军无法实现短期灭亡中国的计划 [16]
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山河显影)
人民日报· 2025-07-31 06:12
抗日战争战术演变 - 八路军从地道战转向房顶战等立体作战方式[1] - 游击队采用"麻雀战"等灵活战术打击日寇[1][2] 日军战略调整 - 1940年下半年起日军加强"扫荡"并实施"清乡""蚕食""治安强化运动"等进攻策略[2] 敌后军民应对策略 - 采用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多种形式与日军周旋[2] - 主力部队、游击队和民兵协同作战:在敌人推进时实施打击,建立据点时进行围困,时机有利时发动交通破袭战[2] - 冀中民兵创造"堵门战""捕捉战",山东民兵发展"车轮战""推磨战""蜂窝战"等特色战术[2] 敌后战场成效 - 抗日军民依托地形优势使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巩固[3] - 太行山地区形成"遍地枪声响,村村打日军"的作战态势[2]
在八路军总部旧址探寻抗战胜利密码
新华网· 2025-07-11 09:56
良好作风 - 八路军通过和蔼态度、主动帮助群众挑水打扫、宣讲抗日道理等方式迅速拉近与群众情感距离 [2] - 发布"树叶训令"和"野菜训令"保护群众资源 规定战士不得在村庄五里内挖野菜 [2] - 朱德总司令主动选择采光差的东南房居住 将正房让给房东体现官兵平等 [2] - 因干旱导致水源紧张时 八路军总部主动转移避免与民争水 [2] 精细工作 - 采用"滚雪球"式工作方法 先培训妇女先进分子再发展基层干部 壮大妇救会力量 [3] - 通过农救会、工救会、青救会等组织全面动员群众 武乡县14万人口中9万人加入抗日组织 [4] - 武乡县群众贡献突出 累计1.46万人参军、捐献240万担军粮、制作49万双军鞋 [4] 历史启示 - 优良作风是八路军区别于旧军队的核心竞争力 赢得群众信任后完成旧军队无法实现的使命 [4] - 通过通盘谋划与细致执行相结合 共产党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取得连续胜利 [4] - 人民战争模式创造军事奇迹 体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核心理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