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保体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保险驶入快车道:前三季度保费激增30%,全周期保障体系加速成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0 20:57
行业市场概况 - 科技保险市场高速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0%,显著跑赢行业平均水平[1][12] - 行业保障规模庞大,截至2024年底保险业全年提供科技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2] - 市场根基深厚,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1][2] 政策支持与驱动 - 顶层设计持续发力,2025年3月七部门联合印发方案明确未来5年科技保险"扩面、提质、增效"发展目标[6] - 政策支持力度加码,2025年9月三部门联合通知扩大首台(套)、首批次保险补偿范围并优化条款费率[6] - 地方多维探索落地见效,深圳、上海等地率先出台实施方案推动新领域保险保障[6][7] 产品创新与分类 - 科技保险分为科技活动保险和科技主体保险两大类,覆盖创新过程不确定性和创新组织运营风险[4] - 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自2015年试点以来累计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提供近万亿元风险保障[5] - 专利保险发展成熟,2011年至2022年底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4.6万余件知识产权提供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2] 创新实践案例 - 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全国首个药品研发中试环节保险共保体,填补国内药品前端研发风险保障空白[9] - 人保财险推出全国首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研发专属保险"智研保",实现三大突破性创新[9] - 中国太保产险推出全国首个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应用专属保险"机智保",形成三大核心保障体系[10] 机构竞争格局 - 头部保险及再保险机构推动风险管理体系迭代,中再产险推出四大行业服务平台及专项定价模型[11] - 平安产险借助数字工具构建科技企业风险评估体系,其网络安全保险定价工具已累计提供超19亿元风险保障[11] - 共保体模式有效破解高风险领域保障难题,实现多机构联合保障解决单一公司不愿承接的困境[7][9] 发展挑战与瓶颈 - 科技保险面临定价与风险评估核心难题,缺乏历史数据积累导致产品开发困难[2][3] - 科技活动保险承保"从无到有"创造性过程,每一项重大科技创新都具有独特性,传统精算模型面临挑战[3] - 科技企业核心资产转向无形资产,与传统财产险承保逻辑有本质区别,价值评估缺乏成熟范式[3]
周期缩短、风险共担,首个商业航天共保体开出首单,模式能否复制?
北京商报· 2025-05-26 20:39
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首单承保 - 北京商业航天保险共保体完成首单承保,为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七运载火箭发射提供近亿元风险保障 [1][3] - 共保体由20家保险机构组成,投保周期较以往缩短20%,提供从询价到承保的全流程服务 [3] - 该模式是保险行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实践,有助于构建稳定的商业航天承保体系 [3][6] 共保体运作机制 - 共保体是多家保险公司联合风险分担的机制,核心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整合资源分散高额风险 [4] - 采用"年度资质审核+项目首席保险人"动态调整机制,成员可灵活调整,区别于传统共保体的固定成员模式 [4] - 聚焦市场化运作和民营航天企业支持,运用科技创新手段提升服务效率 [4] 政策支持与行业意义 - 近期政策文件多次提及共保体模式,科技部等七部门明确探索共保体方式开展科技保险风险保障 [5] - 金融监管总局强调共保体对初创行业的重要性,可减轻企业投保财务负担并分散潜在损失风险 [5][6] - 该模式可复制至其他高风险或缺乏数据的科技创新项目,增强市场活力并调动成员公司参与意愿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