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关系
icon
搜索文档
场景自带传播基因
搜狐财经· 2025-10-10 09:51
文章核心观点 - 场景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天然传播优势,能够高效整合多种认知传播模式,实现认知、交易和关系的商业闭环 [3][5][30] - 场景自带流量和传播基因,是低成本、高效率营销的起点,尤其适合当前媒介去中心化的环境 [3][5][14] - 场景营销天然契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能够通过交互、口碑、公域和投流等模式形成叠加效应,突破传播阈值 [22][24][26] 商业结构理论 - 商业活动由认知、交易和关系三大环节构成,形成"认知—交易—关系—认知"的无限循环 [3][4] - 认知环节包括品牌、IP、UGC等传播活动,交易环节涵盖线下渠道、电商等交付方式,关系环节通过信任背书降低交易成本 [3][4] - 认知是商业循环的起点,三度空间均可建立认知、交易和关系 [4] 经典认知传播模式 - 口碑和私域模式属于高强度认知模式,依赖人际关系信任背书但传播效率较低 [6][11] - 投流传播模式属于高密度认知模式,通过大众媒体或互联网平台集中投放形成广泛覆盖 [6][7] - 交互认知模式以华与华超级符号为代表,在销售终端实现认知与交易同步 [9][12] - 公域流量传播模式通过UGC内容在抖音等平台引发模仿,形成高密度但不确定的传播 [9][13] - IMC认知模式整合所有接触点传播,强调信息流统一和互动,被视为理想化理论 [9][10] 场景营销的整合优势 - 场景交互认知模式通过原点场景实现高强度认知,如李渡沉浸式体验 [15] - 场景交互易转化为口碑和私域传播,保留认知强度同时提升传播效率 [16][18] - 场景情绪是UGC创作天然素材,可触发公域传播爆款 [19][20] - 场景传播达到阈值后可通过投流放大,形成现象级案例 [22][27] - 场景营销兼容高强度、高密度、线上线下及不同投入规模的传播模式 [26][28] 场景的传播特性 - 场景传播素材具有立体性和交互性,优于传统平面化内容 [29] - 视频时代场景能天然引发情绪共鸣,提升传播效果 [29] - 场景营销适应分布式传播环境,无需依赖中心化媒介 [25][30]
AI 陪伴,你到底是在说什么?
虎嗅· 2025-08-19 07:25
行业趋势 - 大厂纷纷布局"陪伴类"AI产品,成为AI领域竞争标配 [1] - 资本和创业者积极投入"陪伴"赛道,但概念定义模糊导致方向不明 [2][3] - AI技术突破首次使产品具备"主体性",为建立人机关系奠定基础 [4] 需求分析 - 陪伴需求可分为三层关系模型:向下关系(被需要)、向上关系(被给予)、平层关系(被接住) [5][6][8] - 向下关系商业模式最顺畅,价值循环呈单向性(如宠物机器人) [5] - 向上关系依赖信任维系,商业设计需避免用户产生被索取感 [7] - 平层关系要求双向动态交互,技术难度最高(需实现情感共鸣与即时反馈) [8][9] 产品能力 - 核心能力包括:持续感知、主动传达、价值交付、闭环交互 [10] - AI产品需具备"有效的主动性",突破传统软件被动响应模式 [11][12] - 关系构建成为新型护城河,可显著提升用户LTV(生命周期总价值) [13] 赛道争议 - 陪伴赛道面临根本性质疑:过高能力要求可能超出独立产品范畴 [14] - 行业需重新思考"陪伴"应作为独立赛道还是产品功能模块 [14] 注:所有分析基于张鹏科技商业观察的行业研究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