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整合营销传播(IMC)
icon
搜索文档
场景自带传播基因
搜狐财经· 2025-10-10 09:51
文章核心观点 - 场景营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天然传播优势,能够高效整合多种认知传播模式,实现认知、交易和关系的商业闭环 [3][5][30] - 场景自带流量和传播基因,是低成本、高效率营销的起点,尤其适合当前媒介去中心化的环境 [3][5][14] - 场景营销天然契合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能够通过交互、口碑、公域和投流等模式形成叠加效应,突破传播阈值 [22][24][26] 商业结构理论 - 商业活动由认知、交易和关系三大环节构成,形成"认知—交易—关系—认知"的无限循环 [3][4] - 认知环节包括品牌、IP、UGC等传播活动,交易环节涵盖线下渠道、电商等交付方式,关系环节通过信任背书降低交易成本 [3][4] - 认知是商业循环的起点,三度空间均可建立认知、交易和关系 [4] 经典认知传播模式 - 口碑和私域模式属于高强度认知模式,依赖人际关系信任背书但传播效率较低 [6][11] - 投流传播模式属于高密度认知模式,通过大众媒体或互联网平台集中投放形成广泛覆盖 [6][7] - 交互认知模式以华与华超级符号为代表,在销售终端实现认知与交易同步 [9][12] - 公域流量传播模式通过UGC内容在抖音等平台引发模仿,形成高密度但不确定的传播 [9][13] - IMC认知模式整合所有接触点传播,强调信息流统一和互动,被视为理想化理论 [9][10] 场景营销的整合优势 - 场景交互认知模式通过原点场景实现高强度认知,如李渡沉浸式体验 [15] - 场景交互易转化为口碑和私域传播,保留认知强度同时提升传播效率 [16][18] - 场景情绪是UGC创作天然素材,可触发公域传播爆款 [19][20] - 场景传播达到阈值后可通过投流放大,形成现象级案例 [22][27] - 场景营销兼容高强度、高密度、线上线下及不同投入规模的传播模式 [26][28] 场景的传播特性 - 场景传播素材具有立体性和交互性,优于传统平面化内容 [29] - 视频时代场景能天然引发情绪共鸣,提升传播效果 [29] - 场景营销适应分布式传播环境,无需依赖中心化媒介 [25][30]
华与华咋就被顶上了热搜
虎嗅· 2025-09-17 16:01
行业历史与关键人物 - 叶茂中被视为中国本土咨询公司的开山鼻祖或行业领头人 [5] - 以叶茂中为代表的早期咨询公司通过展示高端资源与超强人脉(如与中央电视台的深厚关系)来建立信誉,而非迎合客户 [11][13][14] - 行业中许多公司的广告呈现模式高度相似,叶茂中的影响无处不在 [6][7] 咨询公司的定位与客户关系 - 咨询公司的核心定位是充当客户的“指路人”或“帝师”,而非“伺候者”,强调合作关系而非甲方乙方 [16] - 为维持“师者”地位,公司会采取如“不比稿”等策略,避免被置于“臣”的位置 [16][17] - 咨询公司与客户关系高度绑定,深度参与企业战略,甚至可能改变其目标客群和市场方向,形成类似“称兄道弟”的紧密联系 [24][25][26] 业务范围与演进路径 - 本土咨询公司最初从企业营销战线切入,主要方法是提炼核心卖点(USP)并利用高端媒体资源(如央视)进行广告轰炸 [19][20] - 业务会自然地从营销全案向更深处延伸,进入消费者洞察领域,并可能演进至战略咨询或股权架构咨询 [23][24] - 尽管一些公司否认信奉定位理论,但其方法论(如华与华的“超级符号”)仍被视为USP理论框架下的延续 [21][22] 营销本质与策略适应性 - 营销的本质被视为“洗脑术”,核心过程是告知、说服、行动,关键在于切中消费者的刚需或痛点 [31][33] - 无论媒体环境如何变化(从单向到多向),营销的根本技巧(如造势、引导舆论)保持不变,术的变化并非本质变化 [30][32][34][35] - 咨询公司并非不了解现代互联网生态,其营销策略的基础是操纵影响力而非依赖理性对话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