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顶替综合征

搜索文档
克服职场自我怀疑的3个简单步骤
36氪· 2025-08-21 15:24
[图片来源:Win Naing/Unsplash] 作为一名慈善拍卖师,我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工作了20多年。即使在我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工作也让我接触到了行业巨头和商界最高层的人。但随着职业 经验越来越丰富,我总是有一个想法: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这里每个人都比我懂得多。 我计划分享的任何评论或想法都停留在想法阶段,因为当我开口说话时,会担心露怯,担心大家会发现我本不该坐在这个位置上。一开始,这种让我无法说 话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的职业生涯,这种感觉阻止了我举手要求升职、加薪或提出其他要求。这让我觉得自己不应该坐在会议室里,甚至不该靠近那栋大 楼。 过去二十年间,在与职场走上领导岗位的女性交谈过程中,我经常听到"冒名顶替综合征",这是一种让许多人,尤其是女性,止步不前的感觉。 攀登职业阶梯时,无论你多么值得获得新的头衔、加薪或新职位,你可能永远不会真正相信自己值得拥有这些。环顾四周,看到同龄人时,内心有个声音告 诉你,你能坐在那个房间里太幸运了。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职场中的"冒名顶替综合症"会阻碍我们前进 ...
“质疑自身能力”背后的心理学
36氪· 2025-08-17 07:08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越有能力的人,越容易质疑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不可怕,质疑自己也不要紧,要知道,最成功的人并不是那些从不怀疑自己的人,而是那些学会了 在怀疑中前进的人。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我不是作家。我一直在欺骗自己和他人。"这句话出自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日记。 这种智力上的自我怀疑在高成就者中很常见。他们越聪明,似乎就越会质疑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那些最有能力的人往往也是最怀疑自己的人?为什么智力成就不能转化为智力自信? 1. 为什么聪明人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我任职谷歌期间,始终觉得有人会发现我不配在那里工作。周围的人似乎都比我聪明得多。有一天,我发现了一个名为"冒名顶替者" (The Impostors)的 内部群组,里面都是同事们的匿名帖子,他们也都有同样的恐惧。得知自己并非唯一有此感受的人,竟让我感到一丝宽慰。 这一经历捕捉到了智力自我怀疑的本质,即有能力的人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这常与冒名顶替综合征相关联,即尽管有明确证据证明自己的能力,但仍担心被 揭穿是骗子。1978年,心理学 ...
11种思维陷阱,让你陷入焦虑不可自拔
36氪· 2025-06-04 09:29
思维陷阱与职业表现 - 控制焦虑可提升工作表现和创造力 使个体成为更具吸引力的领导者并推动创新变革 [1] - 成功人士普遍存在思维陷阱现象 如尼哈尔·查亚的自我怀疑案例显示 即便顶级高管教练也会陷入"他人完美而自我平庸"的认知偏差 [3][26] - 思维陷阱导致沟通障碍和决策失真 对团队领导力产生负面影响 [3] 常见思维陷阱类型 - 黑白思维:将事物极端化为非黑即白 如面试失误即视为整体失败 需用"和"替代"或"来平衡认知 [6] - 贴标签:将行为错误升级为人格否定 如"失败者"标签会阻碍改进 需用实例验证假设的合理性 [7] - 妄下结论:包含读心术(揣测他人负面评价)和预测未来(消极结果预设) 需通过事实核查纠正 [8][9] - 小题大做:放大微小问题至灾难级别 如绩效瑕疵等同于失业风险 [10] - 过滤:选择性关注负面信息 如演讲者忽视多数好评而纠结单一批评 [11] 特定职业场景陷阱 - 低估正面信息:成功人士将成就归因运气 导致错失发展机会 如案例中同事因低估演讲能力放弃公开角色 [12] - "应该"陈述:用"应该""必须"等词汇制造压力 如职业成就未达预期时的自我苛责会抑制行动力 [13] - 社会比较:横向对比引发焦虑 如销售数据对比破坏团队协作 [14] - 个人化与责备:过度担责(管理问题归咎自身)或推诿责任(问题完全归咎下属)均属认知偏差 [15][16] 应对策略与方法 - 认知重构:识别焦虑根源 将神经质转化为前瞻性优势 如查亚通过业务成功事实缓解焦虑 [21][26] - 行为干预:身体活动(运动/书写)可中断思维循环 引导冥想优于传统冥想防过度沉思 [23][24] - 语言阻断:用"不""停"等直接指令打断消极思维 形成条件反射式应对机制 [25] - 幽默化解:认识思维陷阱的荒谬性(如错字导致解雇)可快速缓解焦虑 [22]
职场生存指南:打工前我要是知道这些就好了
36氪· 2025-05-24 08:03
公司管理文化 - CEO因琐事对员工发怒并强调"不跟我就是反对我"的专制管理风格 [1][2] - 员工因反复修改网页颜色等无效工作消耗士气 [1] - 新管理层上任后公司运营趋于稳定 [5] 职场生存法则 - 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维持员工士气 士气低迷会导致人才流失和内耗 [7] - 招聘应优先选择"足够优秀的好人"而非"天赋异禀的混蛋" 才能越高者越需谦逊 [8] - 彼得原理普遍存在 员工需通过持续学习和团队协作应对能力不足 [9][10] 组织权力结构 - 销售与财务部门在企业决策中拥有最高话语权(烧钱抢市场的初创公司除外) [14] - 小团体势力影响重大 非正式关系网可能超越职级限制 [12] - HR部门本质效忠CEO而非员工 裁员时不会透露真实原因 [20][22] 薪酬与绩效体系 - 加薪预算通常仅允许2%-3%的涨幅 分配过程易引发内部矛盾 [15] - 绩效评估受非业绩因素影响 团队凝聚力可能压倒个人能力评价 [17] - 优秀员工可能因性格问题被压低评分 平庸员工可能因管理者偏好获高分 [17] 职业发展建议 - 职位头衔不反映实际职责边界 员工需平衡能力展示与同事关系 [11] - 职场忠诚是单行道 企业危机会优先考虑利益而非员工情谊 [26] - 员工应保持职业选择权 过度留恋可能错失更好发展机会 [24][25]
吴恩达:如何在人工智能领域打造你的职业生涯?
36氪· 2025-05-22 19:00
人工智能编码能力 - 编码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础技能,类似于现在的读写能力 [1] - 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应用范围远超传统软件工程,可在任何产生数据的场景中使用 [2] - 线性回归等AI模型可帮助小型企业优化运营,如披萨店的人员配备和供应链管理 [2] 人工智能职业发展路径 - 职业发展三步骤:学习基础技能、从事项目工作、找到工作 [3] - 人工智能领域需要持续学习,技术更新速度比成熟领域更快 [3] - AI项目具有高度迭代性,项目管理面临特殊挑战 [4][5] 人工智能技术技能 - 机器学习基础技能包括理解各类模型和核心概念 [7] - 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掌握神经网络等知识 [7] - 关键数学领域包括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和微积分 [8] - 软件开发技能可显著增加就业机会 [8] 人工智能项目执行 - 识别业务问题而非AI问题是项目成功的第一步 [14] - 评估AI解决方案需考虑技术可行性和业务价值 [16] - 项目里程碑应包括机器学习指标和业务指标 [17] - 资源预算需涵盖数据、人员和集成支持等要素 [18] 人工智能求职策略 - 角色转换或行业转换可采取分步策略降低难度 [27] - 创业公司比大公司更易于实现角色转换 [28] - 信息面试是了解目标公司和角色的有效方式 [31][33] - 简历和项目组合是求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36] 人工智能职业成功要素 - 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对大型项目至关重要 [43] - 建立职业网络和社区比单纯社交更有价值 [43] - 良好习惯和纪律性是长期成功的保障 [45] - 利他主义态度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