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管理

搜索文档
一切绩效考核,都是纸老虎
虎嗅· 2025-07-17 15:27
绩效考核体系 - 绩效考核是公司管理工具,用于员工排名并为年终奖、RSU、晋升等提供依据 [2][3] - 腾讯采用一年两次考核制度(H1和H2),结果分为1-5星五档,其中4-5星为高绩效,3星中等,1-2星低绩效 [4] - 高绩效员工可获得更高年终奖系数、更多RSU、更好晋升机会,而低绩效员工则面临年终奖缩水、晋升无望甚至离职风险 [4] 绩效考核实践 - 新员工融入团队速度影响初期绩效表现,远程办公环境会显著延长适应周期 [5] - 组织架构模糊会导致员工工作目标不清晰,影响绩效达成 [6] - 绩效沟通方式影响员工接受度,由同级员工而非直接主管进行沟通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8] 职业发展策略 - 业务转型期是获取高绩效的窗口期,但业务稳定性不足可能导致后续绩效下滑 [9] - 个人生活重心转移会影响工作投入度,进而影响绩效表现 [9] - 向上管理是提升绩效的关键,需要与直接主管和+2层级保持有效沟通 [11][13] 目标管理方法论 - 个人目标设定应基于组织业务目标而非个人技术偏好 [16][17] - 技术优化类工作需让位于直接业务目标,否则可能被视为偏离核心任务 [19] - OKR管理需要持续跟踪进度,仅期初期末关注会导致目标偏离风险 [21] 工作沟通技巧 - 定期主动汇报工作进度能增强主管信任,避免信息不对称 [21] - 及时反馈工作困难比独自解决问题更受主管欢迎 [22] - 建立信任闭环可通过持续交付可靠成果来提升在团队中的影响力 [23]
掌握职场主动权,如何进行向上管理?
虎嗅· 2025-07-10 09:03
向上管理的内涵 - 向上管理强调下属主动"管理"上级,突破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1] - 案例显示下属通过主动适应上司工作风格(如提前提交书面报告)显著提升会议效率和团队创新性[2] - 与传统单向管理不同,向上管理体现上下级双向互动,下属可主动传递信息并影响上级决策[3] 向上管理的重要性 - 上下级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上司依赖下属业绩,下属依赖上司职业发展支持[5] - 与上司关系直接影响晋升机会,数据显示75%员工因直属上司关系不佳选择离职[6] - 上司掌握更多信息和资源,向上管理可帮助下属获取背书、塑造公司内部影响力[7] 向上管理方法论 - 基于"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高质量上下级关系使下属成为决策参与者并获取关键资源[9][10] - 核心步骤包括:深入了解上司工作风格/目标(12)、客观评估自身优劣势(13)、管理双方期望(14) - 建立互信需保持透明度,当无法满足期望时应主动沟通解决方案而非回避(16) 特殊情境应对策略 - 面对微观管理型上司:建立透明沟通机制+主动提供细节+展示专业能力(21][22] - 多头领导场景:明确主要决策者+促进领导间信息同步+设定工作边界(27][28][29] - 能力不足上司:分析根本原因+寻求外部支持+聚焦其优势领域合作(30][31] - 内向员工策略:利用观察优势了解上司+书面沟通偏好+选择性采纳反馈(33][35] 实施效果 - 有效向上管理可使会议效率提升40%以上(对比案例中张媛媛与王凯的会议产出差异)[2] - 高质量向上管理关系使下属获得晋升概率提升3倍(基于圈内成员优先晋升理论)[9] - 长期实践可降低50%因上下级冲突导致的离职率(与行业平均离职诱因数据对比)[6]
35岁还没有做到管理岗位,还有希望吗?
36氪· 2025-06-27 16:19
职场晋升瓶颈分析 一、难以晋升的职场人群特征 - **中高层管理者**:年龄增长导致拼劲下降,依赖陈旧经验且推诿责任,缺乏技术或资源壁垒易被年轻人取代 [3][4][5] - **长期基础岗位从业者**:10年重复行政类工作(如复印、收发快递),未积累关键成果或能力,与市场需求的"性价比"脱节 [6][7][8] - **体力劳动者**:35岁后体力衰退且无技能转型路径(如活动执行),面临智能化替代风险 [9][10] 二、晋升受阻的核心原因 - **资历与成绩脱节**:强调工作年限而非成果转化,如阿里彭蕾案例显示"执行决策并优化结果"才是晋升关键 [14][15] - **缺乏系统性思考**:仅完成基础工作(如行政岗未升级为流程优化),未提炼核心竞争力或成功案例 [16][17][18] - **忽视行业趋势**:过度追求稳定(如银行收费员),未应对技术变革(ETC/无人驾驶/5G),导致技能淘汰 [21][22][23] 三、突破瓶颈的路径 - **提前转型定位**: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学习新技能(如Adidas CEO提出的跨界竞争思维) [25][26] - **明确职业规划**:通过"目标-事实-行动"三问框架(达利欧原则)锚定发展方向 [27] - **多维能力建设**:主动承担高难度任务,使工作年限与职位/薪酬匹配,如华为任正非强调持续学习 [28][29][30] 行业启示 - **职场价值法则**:需成为"最值钱"或"最不可替代"的从业者,避免思维固化 [10][34] - **技术冲击预警**: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加速基础岗位淘汰,倒逼能力升级 [21][26] - **管理层危机**:中高层需警惕经验依赖症,保持学习与创新活力 [3][5][29]
职场生存指南:打工前我要是知道这些就好了
36氪· 2025-05-24 08:03
公司管理文化 - CEO因琐事对员工发怒并强调"不跟我就是反对我"的专制管理风格 [1][2] - 员工因反复修改网页颜色等无效工作消耗士气 [1] - 新管理层上任后公司运营趋于稳定 [5] 职场生存法则 - 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维持员工士气 士气低迷会导致人才流失和内耗 [7] - 招聘应优先选择"足够优秀的好人"而非"天赋异禀的混蛋" 才能越高者越需谦逊 [8] - 彼得原理普遍存在 员工需通过持续学习和团队协作应对能力不足 [9][10] 组织权力结构 - 销售与财务部门在企业决策中拥有最高话语权(烧钱抢市场的初创公司除外) [14] - 小团体势力影响重大 非正式关系网可能超越职级限制 [12] - HR部门本质效忠CEO而非员工 裁员时不会透露真实原因 [20][22] 薪酬与绩效体系 - 加薪预算通常仅允许2%-3%的涨幅 分配过程易引发内部矛盾 [15] - 绩效评估受非业绩因素影响 团队凝聚力可能压倒个人能力评价 [17] - 优秀员工可能因性格问题被压低评分 平庸员工可能因管理者偏好获高分 [17] 职业发展建议 - 职位头衔不反映实际职责边界 员工需平衡能力展示与同事关系 [11] - 职场忠诚是单行道 企业危机会优先考虑利益而非员工情谊 [26] - 员工应保持职业选择权 过度留恋可能错失更好发展机会 [24][25]
30岁以后,学一点厚黑学
36氪· 2025-05-21 16:50
职场管理策略 - 核心观点:理解老板的思维模式是职场向上管理的关键,需掌握结果导向、注重大局和一碗水端平三大原则[4] 结果导向 - 老板的思维是结果导向的,员工需确保工作结果能直接支持老板的下一步决策[5][7] - 员工应避免过度干预老板的职责范围,仅需完成0.5步(如整理数据并标注关键信息),而非0步(无序数据)或1步(越权完成老板的工作)[10][12][14] - 任务执行前需思考老板的目标和需求,以提升效率[16] 注重大局 - 老板的决策基于多元视角(团队、项目、客户等),优先考虑风险最低且收益最大的方案[19][21] - 职场不公(如抢功劳)通常被容忍,除非破坏团队稳定或项目进度[28][31] - 员工需通过规则和影响大局的论证争取利益,而非情绪化申诉[34][36] 一碗水端平 - 老板通过制衡管理团队,避免单一派系过于强势,以维持效率和稳定[39][42] - 晋升决策可能基于资历、团队平衡或隐性策略(如激励竞争或安插亲信)[46][48][51] - 员工需积累声望并适应"帝王之术"式的管理逻辑[54][55] 行业观察 - 现代企业管理仍沿用传统制衡策略,类似封建时期的统治艺术[43] - 商业竞争(如外卖行业烧钱大战)与管理内卷逻辑相通,均通过对抗提升整体效率[40]
当领导布置了一个根本无法完成的KPI时
36氪· 2025-05-14 18:42
京东高管变动事件 - 京东从美团挖来的外卖业务核心高管杨文杰(Frank)突然被调岗至边缘部门 [2] - Frank原为美团外卖业务发展部总经理 此次调岗疑因在会议上公开批评老板"拍脑门决策"导致冲突 [2] - 该事件反映出互联网公司高管空降后与创始团队在战略执行层面的潜在矛盾 [2][4] 互联网公司管理文化 - 美团等头部互联网企业并非扁平化管理架构 公开质疑上级决策不符合其企业文化 [3] - 职业经理人与创始人团队在目标设定和管理风格上存在显著差异 [4][23] - 刘强东等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对自身决策具有高度自信 较难接受下属质疑 [23] 企业沟通管理方法论 - 有效沟通应遵循E2C2原则:证据(Evidence)+影响(Effect)+改变(Change)+持续(Continue) [12][18][24][28] - 公开批评上级需辅以具体案例和数据支撑 否则易引发情绪对抗 [16][17] - 向上管理应提前准备2-3套替代方案 以资源置换方式争取目标调整 [25][26] - 建立管理层级间信任需要长期的非正式沟通 不能仅依赖会议机制 [31][34]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 员工激励应遵循"公开表扬 私下批评"的基本原则 [5][7][8] - 无效批评表现为缺乏具体案例的泛泛而谈 属于对人不对事的价值判断 [13][14][15] - 不合理业绩目标可能导致团队士气低落或人才流失等负面影响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