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全力守护大国粮仓 农民丰收底气更足
金融时报· 2025-09-23 14:40
文章核心观点 - 保险业通过政策引领和产品创新,构建了日益完善的风险保障体系,为农业生产托底、为农民增收护航,成为守护大国粮仓、助力农业强国建设不可或缺的金融力量 [1][2] 农业保险发展规模与成就 -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3.33亿元增加至2024年的1521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位居全球首位 [3] - 农业保险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2024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达1091.06亿元,同比增长2.6% [3] - 农业保险承保品种从2007年的6个扩充到2025年超过500种,其中包含特色农产品 [6] 主粮作物保险保障升级 - 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在全国推行,保障金额从每亩200元左右上升至近千元水平 [3] - 例如山东莒县,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在绝产情况下每亩最高赔付1000元,覆盖农资、人工、土地租金等各项成本,小麦、玉米承保覆盖率接近百分之百 [2] -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 [3] 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 - 保险业采取"中央保大宗,地方保特色"的策略,为特色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4] - 例如在广东,中国人保为茂名荔枝提供全产业链综合金融保险服务,2024年1至5月承保荔枝面积31.7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53.57亿元 [4] - 在内蒙古,中国平安针对燕麦产业构建"政银保企"协同机制,通过"保证保险+全额贴息"撬动贷款支持建立现代化生产线 [5] - 中国太平研发落地多种海洋养殖保险产品,如扇贝养殖风力指数保险、海水养殖碳汇指数保险等,覆盖鱼、虾、蟹、贝、藻五大类品种 [5]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 - 保险业利用卫星遥感、AI模型、土壤传感器等技术,将防灾减损从"灾后补偿"向全流程风险管理延伸 [7] - 例如在北方干旱时节,通过AI模型精准预测旱情,联动灌溉企业靶向补水,降低减产风险 [7] - 中国太平的"e农保"系统结合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等技术,支持移动验标、在线报案、AI定损等功能,提高承保理赔质效 [7] - 科技显著提升理赔效率,例如广东湛江水产养殖户在台风灾害后,通过AI定损系统,5分钟内即收到理赔款 [8] - 保险业在灾害后提供有力赔付,2023年对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4年对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赔付110亿元,2025年汛期已支付赔款20.5亿元 [8]
防灾减损 农户能用这些保险(信息服务台)
人民日报· 2025-08-15 05:50
核心观点 - 多地强降雨导致农田、农房和农机受损 保险行业通过优化理赔流程、应用科技手段和扩大产品覆盖为农户提供保障 同时存在拖赔惜赔和数据共享不足等问题需解决 [1][2][4][6][7] 当前赔付情况 - 内蒙古保险机构支付赔款3.89亿元 覆盖14.73万户农户 保额从每亩300-600元提升至900-1200元 [2] - 北京密云区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额达8.2亿元 承保种植业10.73万亩 养殖业18.77万头 已受理暴雨报案7085件 农险赔付191件 [2] - 河北农业保险受理报案估损1.58亿元 已赔付4074万元 采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提高查勘效率 [3] 保险产品体系 - 中央财政为3大类16项农产品提供保费补贴 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享受以奖代补政策支持 [4] - 农房保险重点在地震、地质灾害和洪涝易发区推广 农机保险推出灵活期限产品 如30天/90天投保选项 [4][5] - 浙江余姚上线农机保险小程序 覆盖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 河北邯郸政策性农机保险涵盖第三者责任和操作人员责任 [5] 科技应用与数据共享 - 无人机+人工智能定损加速农作物灾情核定 但遥感技术缺乏标准导致定损精度存疑 [2][6] - 保险行业协会发布水稻/小麦/玉米/棉花4类作物遥感应用规范 要求规范数据获取和灾损评估流程 [7] - 需建立土地承包、种植养殖、气象灾害等数据共享机制 以提升理赔精度和支持 [7] 行业问题与改进方向 - 存在拖赔惜赔、平均赔付和协议赔付现象 地方政府不得干预正常理赔或要求无灾赔付 [6][7] - 保险机构需分险种制定理赔周期阈值 实现精准理赔 避免破坏农业保险生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