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收入保险

搜索文档
引金融服务入田间地头 保险业助乡村全面振兴
中国证券报· 2025-06-26 04:36
农业保险政策推动与行业发展 - 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农业保险发展,包括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完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推进精准投保理赔等 [1] - 保险业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模式、深化科技赋能等措施,将金融服务引入田间地头,提升农业经营主体抗风险能力 [1] 农业保险产品体系发展 - 农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包括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种植收入保险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 [2] - 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支持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承保三大主粮作物种植面积超1.15亿亩,其中完全成本保险约8688万亩,提供风险保障约805亿元 [2] - 国寿财险2024年还承保大豆及油料作物1766万亩,提供风险保障超112亿元 [2] 地方特色保险产品创新 - 国寿财险在山东枣庄推出石榴种植保险、收入保险等 [3] - 人保财险在甘肃为花牛苹果种植户提供全产业链保险服务,包括苹果种植成本保险、苹果期货保险、果树气象指数保险 [3] - 太保产险在温州平阳县推出稻渔综合种养(小龙虾)综合保险,涵盖价格跌落及病虫害等责任 [3] "保险+"服务模式探索 - 太保产险在山西开展"五位一体"的"养殖保险+活体抵押贷款"模式,助力中小企业贷款8000余万元 [4] - 平安产险创新"科技+服务"模式,通过产前增信融资、产中风险管理、产后溯源协销,已开展680个产业振兴项目,撬动产业发展资金123亿元 [4] 人身风险保障服务 - 中国人寿在定点帮扶地区为近49万人提供超280亿元的人身风险保障,包括大病保险、人身意外险、"两癌"险等 [5] - 新华保险推出三款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2024年承保36万人次,面向脱贫户和边缘户的意外险费率折扣幅度从15%升至30% [5] 科技赋能农业保险 - 人保财险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和地面移动查勘技术,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保险立体服务体系 [6] - 国寿财险推广"安心防"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配合地方政府开展防损减损服务 [7] - 太保产险通过"太保e农险"技术构建"保、防、减、救、赔"一体化的风险减量服务模式 [7]
织密农业减灾防灾“金融安全网”
金融时报· 2025-06-19 12:53
苹果种植风险与应对措施 - 苹果生长周期为3月中下旬开花至10月收获,期间易受冰雹、霜冻、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产量和品质[1] - 不同种植主体采取差异化应对策略:财政补贴下农户倾向投保政策性种植险,规模化种植主体偏好信贷支持搭建防雹网,中小银行提供灾后增信续贷服务[1] 农业金融支持体系复杂性 - 农业主体因经营客体、产业链环节、设施投入等差异导致同一灾害下损失程度分化明显[2] - 金融服务呈现双向选择特征:农业主体应对方式受资金状况、风险理念影响,金融机构则基于风险管理能力提供差异化支持方案[2] 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 2024年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00亿元,覆盖1.47亿户次农户,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3] - 保障深度提升至1.66%,风险保障水平达5.2万亿元,创新险种如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逐步推广[3] 保险机制创新 - 2015年起政策性农险覆盖所有自然和地质风险,2020年发布三大主粮风险损失率表推动精细化定价[4] - 巨灾保险试点包括政府投保和农业主体投保两种模式,已在8省份运行10年[4] - 新技术应用如卫星遥感+AI实现台风"蝴蝶"灾前预赔付[4] 银行信贷支持机制 - 银行建立灾后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简化手续、限时办结加速资金投放,结合再贷款和政府担保提升效率[5] - 信贷支持方向从抗灾救灾转向促进经营主体主动风险管理,推动品种和设施升级[6] 金融工具创新 - 天气衍生品基于温度波动数据指导风险管理,广东湖北已试点"保险+衍生品"组合产品[6] - 多部门联合推进金融气象指数建设,构建经济实体风险敞口量化工具[6] 农险体系优化方向 -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要求农险精准投保理赔,需优化精算能力、财政补贴和风险区划机制[8] - 农业巨灾保险具有保基本、低费率、高触发值特征,建议建立资金池提升财政资金杠杆效应[9] 资源协同配置 - 需打破气象、国土、金融部门间的数据孤岛,借鉴欧盟农业数据空间建立共享标准[10] - 银行保险机构可共享审查服务资源,地方银行已尝试将气候研究成果用于贷款分类管理[10]
日照市全面推广农业保险新政策,助力乡村振兴
齐鲁晚报网· 2025-05-29 15:28
农业保险政策调整 - 日照市财政局发布2025年农业保险新政策,旨在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农民利益,响应中央一号文件要求[1] - 新政策推广6个险种,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玉米、大豆的种植收入保险[1] - 完全成本保险保额分别为小麦每亩1000元、玉米950元、水稻1150元、大豆700元,对应保费为30元、40元、46元、35元[1] - 种植收入保险保额为玉米每亩1000元、大豆830元,对应保费为55元、45元,保险费率介于3%至5.5%之间[1] 保费分担机制 - 农户仅需承担20%保费,中央财政补助35%,省财政对莒县、五莲县补助30%,对东港区、岚山区补助15%,剩余部分由市与区县按5:5分担[2] - 四级财政对三大主粮及大豆的保费补贴比例达80%,显著减轻农民投保压力[2] 政策亮点 - 保障种类更全面,完全成本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和病虫鼠害风险,种植收入保险覆盖价格和产量波动导致的收入损失[2] - 保障范围扩大,将完全成本保险从莒县、五莲县扩展至全市范围[2] - 保障水平提升,相比原物化成本保险,农户多交几元保费即可在受灾时每亩多获赔上百元[2] 行业发展成效 - 2020-2024年日照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增长28%至1.05亿元,财政补贴资金增长25%至8267万元[2] - 风险保障水平增长41%至32.43亿元,投保农户增长17%达56.41万户次[2] 特色保险创新 - 已开展6个地方特色险种,包括桑蚕和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蓝莓种植保险、贻贝海水养殖天气指数保险、古树名木保险及生猪"保险+期货"[3] 制度体系建设 - 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机制[3] - 出台《日照市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规范承保机构运营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3] 未来发展方向 - 将持续推动农险"扩面""提标",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更好惠及"三农"主体[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