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技术援助
icon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丨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新华网· 2025-05-19 13:51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5月19日电 记者手记|飘过印度洋的稻花香 在阿诺西阿里沃村,农业部技术员朗博阿萨拉玛·拉齐纳正带领农户进行病虫害防治。他曾两度赴湖南 培训,如今已成为本地杂交稻推广的中坚力量。 "我的技术都是中国老师教的。"他说。多年来,中国专家不仅推广良种,更注重"良法"的传授:既 在"田间课堂"里手把手教农民育苗、插秧、防治虫害,也通过系统化理论授课,培养本地技术骨干,再 由他们将种植知识继续传授给更多农户。 "这里的农民一直'靠天吃饭',受限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因素,水稻产量始终上不去, 很多农民吃不饱饭。"中国农业专家胡月舫指着远处的稻田说,"让杂交水稻在这里扎根,第一步是选好 种子。"为筛选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品种,他与团队带着几十个稻种样本,几乎踏遍了全岛主要稻 区,最终选育出5个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具备高产、抗旱、耐淹等优势。 艾琳·诺嫩贾纳哈里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的3亩稻田去年首次尝试种植杂交水稻便迎来丰收,"以前种 田靠天吃饭,现在靠技术,心里踏实多了"。 "可真正的挑战,是让农民接受这些'外来种'。"农业专家宋春芳说。为打消疑虑,专家们在相邻的两块 稻田上分别种植杂交稻与本地 ...
“看见土地的回馈,让人满心喜悦”(中拉是天然合作伙伴)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中国援苏里南农业技术合作中心项目进展 - 项目位于苏里南首都帕拉马里博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处,一期项目由蔬菜引种专家刘德军带领团队开展果蔬种植技术指导 [6] - 中方团队设立果蔬、食用菌、农机等多个专业组,结合当地实际开展引种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 [7] - 创新引进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新品种和新技术,培养了一批有种植基础的示范户 [7] 技术培训与推广成果 - 累计开展入户技术指导200余次,培训学员近350名,学员来自苏里南各地 [8] - 培训内容涵盖病虫害识别与绿色防控、科学施肥、精量播种育苗、节水灌溉、高产栽培、品种选择等 [7] - 重点指导的果蔬农场规模已达100多公顷,推广作物32种,惠及农户逾6500人次 [8][9] 当地农业转型成效 - 改变了苏里南农民传统种植观念,从依赖自然到掌握现代种植技术 [7] - 当地农业产量与质量显著提升,农民开始尝试种植以前未接触过的蔬菜品种 [8] - 苏里南政府计划借助该项目推动农业现代化,打造有机蔬果品牌并走向国际市场 [8] 项目战略意义 - 这是中苏两国建交以来首个农业援助项目 [9] - 项目目标是通过技术转移实现苏里南农业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 [8] - 项目不仅带来水肥一体化、营养诊断等现代技术,还系统性提升了当地农业"造血"能力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