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产品加工
icon
搜索文档
河北保定打造特色农产品 柿子做成“冰激凌”,好卖(探访)
人民日报· 2025-07-12 05:58
冰柿产品创新与市场表现 - 河北保定冰柿凭借独特口感(细腻绵软、清凉冰爽)和绿色健康属性成为网红美食,社交媒体好评如潮[1] - 2024年预计上市320万个冰柿,产业产值达3200万元[1] - 冰柿通过冷冻技术保留柿子外形和口感,采用物理脱涩工艺,不添加多余成分以保障营养价值[2] 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保定磨盘柿曾因保鲜难、季节性销售限制导致滞销,2014年前后出现无人采摘现象[2] - 2022年企业通过冷冻技术专利开发冰柿,投资建设厂房、冷库及自动化设备(烘干机、削皮机等)[2] - 关键技术包括低温速冻(细胞破损率控制)、二氧化碳物理脱涩、变温糖化工艺[2] - 创新包装设计(盒装勺食)解决食用不便问题,提升消费体验[3] 产业链协同与标准化建设 - 保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标准化体系,生产控温误差≤0.5℃,延长保质期[4] - 易县建设190亩共享工厂(含40亩标准化车间、冷库、电商直播基地),预计2024年10月投产[4] - 成立保定市柿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整合30家经营主体资源推动联合发展[5] 农户增收与技术支持 - 磨盘柿收购价从0.5元/斤提升至1-2元/斤,农户收入显著增长[6] - "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模式保障保底收购价,并随市场动态调整[6] - 农户日薪达100元(削皮、搬运等工种),部分计划收回柿树自主种植[6] - 河北农业大学专家提供剪枝技术指导(树高控制在2-3米),提升产量与采摘效率[6] - 易县组织技术培训覆盖种植、加工、销售全环节,采用"理论+实操+外出学习"模式[7]
金健米业:利润骤降超80%、毛利率不足6% 资金链承重压且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为负值
新浪证券· 2025-07-10 14:10
公司业绩与财务状况 - 2024年公司净利润骤降84%至仅222 88万元 [1] - 经营性现金流由正转负至-4427万元 [1] - 货币资金仅1 45亿元却背负7 33亿元有息负债 [3] - 流动比率降至0 94的警戒线以下 [3] 业务结构问题 - 粮油食品贡献60 95%营收但毛利率仅7 62% [2] - 农产品贸易业务占总收入33 63%但毛利率跌至0 73% [2] - 乳品业务毛利率35 97%但占总收入比重较低 [2] - 非经常性损益(如政策补贴)在利润中占比畸高 [2] 经营策略与行业困境 - 公司长期依赖出售资产(如转让金健药业股权获5000万元收益)实现净利润转正 [2] - 三费占营收比例达4 91% [3] - 行业龙头金龙鱼毛利率25 53%显著高于公司水平 [3] - 公司面临规模化扩张与效益失衡的深层矛盾 [1][3] 转型建议 - 短期需剥离亏损贸易业务并压缩三费占比 [3] - 中期应聚焦高毛利产品研发(如功能型粮油、乳制品) [3] - 长期需借力《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重构产品矩阵 [3] - 需建立应收账款动态监控机制提升回款效率 [3] 未来风险 - 2025年若无法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则持续经营能力将受质疑 [4] - 公司困境反映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粗放扩张的转型阵痛 [4]
泗水县坚持“四个聚焦”,培优培强农产品加工业
齐鲁晚报网· 2025-07-08 14:38
产业集群化发展 - 泗水县形成四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利丰食品为龙头的薯类及淀粉制品、以锦川食品为龙头的粮油及休闲制品、以鸿润食品为龙头的肉禽制品、以娃哈哈为龙头的矿泉水及果蔬饮料制品 [1] - 休闲食品生产基地被评为省级食品特色优势基地 成功入选山东省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县 [1] - 利丰食品、锦川花生4款产品纳入省级特色优质食品目录 华颂、无穷入选省预制菜重点项目 [1] 园区专业化建设 - 高标准建设东区食品加工产业园和西区特色食品产业园 东区引进味珍食品、鸿润食品等项目 西区引进无穷食品、亲亲食品等项目 [2] - 配套建设包装类企业(宏大伟业、远大包装)和纸品加工企业(恒立纸业、新逸城)实现资源共享 [2] - 成功创建山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建成世界最大冻干食品生产基地和全国知名食品饮料生产基地 [2] 全产业链延伸 - 发展肉禽制品全产业链模式 涵盖种苗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环节 [3] - 强化鸿润食品肉禽分割与华颂、多利食品预制产品结合 提高调理肉食品、半成品产能占比 [3] - 培育甘薯全产业链条 利丰食品成为省级"农业行业领军"企业 建成全国最大甘薯深加工基地 [3] 品牌价值提升 - 培育"泗泉食美""泗味聚泉"等区域公共品牌 "泗水地瓜"品牌价值达62.53亿元 [4] - "泗水地瓜""泗水花生"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入选农业农村部品牌培育计划和"好品山东"名单 [4] - "柳絮"牌粉条获中国驰名商标 "鲁丫头""锦川"品牌知名度提升 吸引康师傅、盼盼等龙头品牌集聚 [4] 未来发展目标 - 围绕"一个百亿、五个倍增"目标 重点推进高标准园区打造、高质量品牌培育和高效率企业服务 [5] - 通过培优龙头企业实现聚链成群 延链补链培育百亿级食品产业集群 [5]
2025年中国食用油行业龙头企业分析:益海嘉里行业龙头地位巩固【组图】
前瞻网· 2025-07-03 12:13
企业规模与布局 - 公司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拥有员工超3.5万人,全国81个已投产生产基地和100多家生产型企业,新建多个生产基地 [1] - 公司业务覆盖油籽压榨、油脂精炼、油脂灌装、专用油脂、油脂科技、水稻循环经济、玉米、小麦、大豆加工及其延伸产业链、食品原辅料、粮油科技研发、中央厨房、大健康产品等产业 [1] 经营业绩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590.79亿元,同比增长3.15%,扭转上年下跌趋势 [3]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9.81亿元,同比增长11.23%,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3] 业务结构 - 公司旗下拥有"金龙鱼""欧丽薇兰""胡姬花"等多个知名品牌,产品涵盖食用油、大米、面粉及挂面、调味品、专用油脂、食品原辅料等 [6] - 2024年厨房食品业务收入1454.23亿元,占总营收60.88%;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收入916.39亿元,占比38.36%;其他业务收入18.04亿元,占比0.76% [6] 市场分布 - 2024年公司境外收入66.13亿元,占比2.77%;国内收入2322.54亿元,占比97.23% [9] - 作为国内食用油龙头企业,主要布局国内市场 [9] 市场份额 - 2024年公司在国内食用油市场份额达37.7%,较2019年的39.3%略有下降 [12] - 近年来国内本土品牌逐渐崛起 [12]
把更多农产品变成工业品
经济日报· 2025-06-24 06:03
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意义 - 农产品加工业是连接农业和工业的关键纽带 能实现错峰销售 均衡上市 促进减损增收 提质增效 释放农业内部潜力 [1] - 该行业带动资本回乡 人才返乡 科技下乡 激发农村外部活力 形成乡村产业最大体量 [1][3] - 中央政策强调将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 需从初级农产品向加工农产品升级 产后加工成为农业主责主业 [1] 行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模式 - 贵州刺梨 山东金乡大蒜 四川眉山泡菜等典型案例显示 土特产已延伸至加工环节 形成种植-加工-商品交易中心-科研服务的全产业链 [2] - 玉米加工价值链显著:初加工得玉米淀粉/蛋白粉 深加工制胚芽油/果糖 精加工产维生素B12 鲜食玉米需求增长依赖科研攻关 [3]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名单 涵盖乳制品 饮料 酿酒 精制茶等主要门类 [1] 市场机遇与产业升级路径 - 农业规模化经营 消费多元需求 工业技术渗透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吸引资本下乡 [3] - 加工深度决定产品附加值:茶叶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形成绿茶/红茶/黑茶等品类 传统技艺与现代拼配方式并存 [4] - 产业需差异化发展以避免同质化竞争 初加工适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精深加工适合大中型企业 [4] 政策导向与未来重点 - 培育名单推动从田间到车间的转型 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优化口感风味 实现循环利用与高值开发 [4] - 产业链需延伸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 加工产能向产地集中 与销区对接 [4]
【省农业农村厅】陕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3.5%
陕西日报· 2025-06-23 06:57
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 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为2.26∶1 [1]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3.5% [1] - 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22家 [1] -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709家 [1] - 主营业务收入2359.7亿元 [1] 发展规划与目标 - 2024年启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 [1] - 规划建设粮油等"1+8+N"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 - 到2027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8% [1] - 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9500亿元 [1] -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6∶1 [1]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按照"一县一加工园"思路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 [2] - 发展传统食品加工园区如秦镇凉皮、岐山擀面皮等 [2] - 打造百亿级农产品加工强县 [2] - 推动加工产业集聚发展 [2] 龙头企业培育 - 力争今年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900家 [2] - 支持企业承担产业集群加工环节项目 [2] -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 [2] - 推动企业由小到大、加工由粗到精 [2] 技术支持与标准化 - 组建省级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体系 [3] - 分产业绘制"加工树"并建立技术清单 [3] - 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 [3] - 推动制订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3] - 促进加工技术标准化、装备智能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