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动态适应发展观
icon
搜索文档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国际能源署重新引入“现行政策情景”预测石油需求持续增长
搜狐财经· 2025-11-14 16:11
受到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一些官员的批评后,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备受关注的年度报告中重新引入了一种能源情景,预测 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不会在本十年内见顶。该机构在2020年曾放弃这一模型,转而侧重不仅考虑现行政策、也考虑相关提议的展望。该机构的报告包含多种情 景。"现行政策情景"(Current Policies Scenario, 简称CPS)基于现有政策和法规。在这种情景下,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而煤炭需 求将在本十年结束前开始下降。全球石油日需求料将从去年的1亿桶升至2035年的1.05亿桶和2050年的1.13亿桶,增长主要由石化原料和航空燃料需求驱动。 由于部分地区政策支持不足,预计到2035年后,电动汽车在汽车总销量中的份额将停滞不前,中国和欧洲除外。这一放缓料将进一步推动石油需求增长,并 持续到21世纪30年代及以后。根据邓正红软实力思想框架,国际能源署最新关于石油需求将持续增长至2050年的预测,反映了全球能源市场规则重构与价值 创新的深层变革。 国际能源署的预测调整与邓正红软实力思想高度契合,共同揭示了全球能 ...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供应过剩与制裁风险的动态平衡 石油需求具有韧性增长将持
搜狐财经· 2025-11-14 15:08
近期油价表现与市场动态 - 国际油价小幅走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12月期货结算价每桶58.69美元,上涨0.20美元,涨幅0.34%;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结算价每桶63.01美元,上涨0.30美元,涨幅0.48% [1] - 市场在权衡供应过剩创纪录的前景以及美国制裁带来的供应风险 [1] - 美国上周原油库存增加641.3万桶,创自7月以来最大增幅,且明显高于预期的196万桶 [1][5] 机构对供需基本面的预测 - 国际能源署连续第六个月上调对明年全球石油过剩量的预期,预测2026年全球石油日供应量将比需求多出约400万桶 [1][4] - 欧佩克表示第三季度全球供应已超过需求,改变了先前认为第三季度供应不足的观点 [1] - 高盛集团预测全球石油日需求将从2024年的1.035亿桶增长至2040年的1.13亿桶,并将需求峰值预测从2034年推迟至2040年 [2][5] 影响长期需求的结构性因素 - 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面临瓶颈,以及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放缓,延缓了道路交通领域石油需求的下降 [2][5] - 石化产品将成为石油消费的关键驱动力,航空业也将做出重要贡献 [2] - 航空业传统燃料仍依赖石油,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可能从当前的3%升至2050年的22% [5] 市场韧性与短期调节信号 - 美国原油库存增加带来的看跌势头,部分被成品油库存全面下降、出口回升的迹象所削弱,表明美国国内外石油需求都具有韧性 [1][5] - 美国对俄罗斯两大石油巨头实施新制裁,使该国每日50万至60万桶原油产量面临风险,占其近20%的原油出口量 [4] 行业竞争格局与未来焦点 - 未来石油产业的核心竞争将集中在技术标准制定、金融规则重构、联盟管理能力和价值创新能力 [5] - 在供应过剩背景下,石油竞争转向技术标准、金融规则和低碳变革等软实力维度 [3] - 产油国通过产量政策调整传递“可控供应”信号,并选择在传统需求淡季调整产量以匹配供需周期波动,改变市场心理预期 [3]
邓正红能源软实力:美对俄石油生产商的制裁产生外溢效应 加剧供应不确定性
搜狐财经· 2025-11-11 13:06
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驱动因素 - 美国政府停摆40天后有望结束,提振市场情绪,推动11月10日国际油价上涨 [1][2] - 俄罗斯Tuapse炼油厂遭无人机袭击后暂停燃料出口,加剧供应不确定性 [1][2] - 美国对卢克石油的制裁导致其业务中断,并宣布伊拉克West Qurna-2油田遭遇不可抗力,该油田日均产量超过40万桶,占全球供应的0.4% [2][5] - 截至11月10日收盘,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12月期货结算价每桶涨0.38美元至60.13美元,涨幅0.64%;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1月期货结算价每桶涨0.43美元至64.06美元,涨幅0.68% [2] 软实力理论框架下的市场分析 - 邓正红软实力理论提出"规则先于物质"的核心命题,认为隐性规则(如政策、预期)与显性物质(如原油)构成动态平衡系统 [1][3] - 该理论体系包含三大支柱:需求第一性原则、软硬协同哲学、动态适应发展观 [3] - 当前油价波动本质是地缘、金融与能源三者互动的结果,体现了软实力中"规则场"对物质价格的传导机制 [1][4][6] - 石油市场正从硬实力竞争(资源控制)向软实力博弈(规则制定权、技术标准主导权)转型 [1][7] 美国政策对能源市场的影响 - 美国政府停摆40天导致能源部终止223个绿色能源项目,影响能源政策实施,削弱美国在能源规则制定领域的话语权 [4] - 停摆期间美国能源信息署推迟发布原油库存数据,市场被迫依赖私营机构数据,导致预期管理机制失效 [4] - 停摆影响联邦政府与企业的合同履行,包括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合作,削弱了美国能源产业的创新能力 [4] 俄罗斯制裁引发的供应链重构 - 美国制裁使俄罗斯每日50万~60万桶原油产量面临风险,卢克石油被迫启动全球业务撤退,包括出售伊拉克油田75%权益等核心资产 [5] - 制裁导致卢克石油宣布伊拉克West Qurna-2油田遭遇不可抗力,伊拉克已停止向卢克石油支付所有现金和原油款项 [2][5] - 制裁的外溢效应已经显现,部分俄罗斯原油通过其他渠道回流市场,显示供应链系统存在适应性调整 [2][5] 石油软实力的未来演进路径 - 未来竞争焦点将转向技术标准制定、金融规则重构及动态适应能力,欧佩克等产油国通过产量政策调整传递"可控供应"信号 [1][7] - 当隐性规则积累至临界点(如制裁压力达到阈值),将触发系统层级的跃迁,推动能源博弈格局的根本性重构,即"软实力奇点效应" [7] -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叠加"现象反映协同不足,未来需通过"规则重构+价值创新"实现有序演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