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放大效应

搜索文档
更早、更久、更热,欧洲距离50℃的夏季还有多远?
央视网· 2025-07-16 19:09
欧洲极端高温现状 - 2025年5月16日至7月13日西班牙因高温相关原因死亡人数达1180人,较去年同期的114人激增935% [1] - 2022年夏天极端高温在欧洲造成超过6万人死亡 [2] - 2025年6月末至7月初欧洲12个主要城市热浪导致2305例超额死亡,其中65%(1504例)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6] -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经历的"极端高温天数"是历史平均水平的两倍,约40亿人平均经历30天以上极端高温天气 [7] 高温对行业的影响 - 意大利飙升至40℃高温使住院人数比平时增加五分之一,法国多地学校因酷暑停课,核电站因河水温度过高被迫关闭 [4] - 意大利政府禁止建筑、农业及食品配送人员在一天中最炎热时段工作 [4] - 希腊森林大火频发,雅典卫城、埃菲尔铁塔等景点因酷暑频繁关闭,铁路和公路因高温变形软化 [11] - 南欧多地因严重干旱限制游客用水 [11] 空调行业现状与争议 - 欧洲空调普及率极低:德国仅3%,法国约5%,南欧约40%,远低于美国90%和中国60% [8] - 自1990年以来欧洲空调数量翻倍,制冷需求增长四倍,预测到2050年安装量可能再增长三倍 [9] - 全球现有约20亿台空调,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7%,到2050年或增长至超过50亿台,排放翻两倍 [9] - 空调设备购置和安装费用在欧洲往往超过3000欧元,审批流程耗时数月 [8] 能源与建筑行业应对 - 2025年6月太阳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电力来源,但极端高温下可调性电源仍不充分 [10] - 欧洲老旧建筑多为冬季保温设计,夏季隔热性能差,需大规模改造和被动式降温技术推广 [10] - 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分时电价等需求管理手段将成为应对空调负荷激增的关键 [10] - 需加快建筑翻新、绿色屋顶和反射表面应用,建立高温预警和"气候庇护所"网络 [12] 旅游业与公共设施 - 异常天气可能打乱欧洲旅游旺季与淡季,重塑经济与社会格局 [5] - 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希腊等地阳光海滩和户外景点将遭受严重破坏 [5] - 意大利为中暑激增患者搭建临时分诊帐篷,反映医疗系统应对能力紧迫短缺 [10]
热浪提前来袭 气候警钟再响——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网· 2025-07-15 13:0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 全球刚经历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地区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1] - 热浪在欧洲出现时间提前至6月,过去通常在7月和8月,这是气候变暖的直接体现[1] - 西地中海地区创纪录的高海表温度加剧了热浪强度,导致欧洲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热带夜"现象增多[1] 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 地中海地区升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1] - 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是47年卫星记录中6月的第二低值[2] - 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是有记录以来6月的第三低值[2] 气候变暖的影响 - 海洋吸收了约90%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热量,高温海水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峻威胁[1] - 极地变暖速度远快于全球,尤其是北极,这将加剧"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影响高空急流走向,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 - 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未来几个月可能面临较高的高温和干旱风险[2] 应对气候变化方向 - 加快减缓措施,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 强化适应能力,提升社会各领域应对极端天气和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的韧性[2]
专访丨热浪提前来袭 气候警钟再响——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网· 2025-07-09 16:40
气候变暖趋势 - 全球刚经历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1] - 热浪正以更早、更频繁、更猛烈的态势影响欧洲,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 [1] - 西地中海地区创纪录的高海表温度加剧了热浪强度,导致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热带夜"现象增多 [1] 极端天气事件 - 欧洲西部和南部在6月中下旬经历两次明显热浪,高温事件发生时间从传统7-8月提前至6月 [1] - 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未来几个月面临较高高温和干旱风险,热浪已成为欧洲夏季常态 [2] - 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为47年卫星记录中6月第二低值;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为有记录以来6月第三低值 [2] 气候变化影响 - 地中海区域升温速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气候变化"热点"区域 [1] - 海洋吸收了约90%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热量,高温海水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导致珊瑚白化和海洋生物风险加剧 [1] - 北极变暖速度快于全球,加剧"北极放大效应",可能改变高空急流走向导致极端天气频发 [1] 应对措施建议 - 需加快减缓措施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 强化社会各领域应对极端天气和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的适应能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