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危机
icon
搜索文档
气候危机影响蜜雪冰城的“镇店之宝”柠檬水!今年柠檬批发价同比涨一倍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3 23:49
公司运营与供应链 - 上海部分蜜雪冰城门店冰鲜柠檬水供应已恢复正常 此前因进口柠檬延期到港及川渝柠檬储存优化导致短期短缺 [2] - 柠檬短缺期间 门店需通过特定App每日抢购柠檬原料 [2] - 公司上半年实现收入148.7亿元 同比增长39.3% 净利润27.2亿元 同比增长44.1% [6] 原材料市场动态 - 全国柠檬批发均价达14.98元/公斤 较去年同期7.87元/公斤上涨90% [3] - 四川安岳柠檬产区(占全国80%产量)因霜冻 干旱 土壤板结减产30%-60% [4] - 国际主产区西班牙因干旱减产25% 土耳其出口量下降40% [4] 产品战略与成本结构 - 冰鲜柠檬水作为核心产品未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而提价 仍维持5元售价 [4] - 公司整体毛利率约29%-31% 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冰鲜柠檬水毛利率略低于其他高价产品 [5] - 夏季茶饮店柠檬采购量环比增长200% 头部品牌单店日消耗量超50公斤 [4] 行业环境影响因素 - 气候危机导致全球农产品供应链波动 2025年柠檬市场出现异常价格波动 [4] - 高温天气直接推动茶饮行业柠檬需求激增 加剧供应紧张局面 [4]
气候危机影响蜜雪冰城“镇店之宝”柠檬水,今年柠檬批发价同比涨一倍
第一财经· 2025-09-23 20:58
气候危机影响了蜜雪冰城的"镇店之宝"柠檬水!今年柠檬批发价同比涨一倍 作者:揭书宜 在遭遇"缺柠檬危机"后,第一财经记者近日发现,上海部分蜜雪冰城门店的"镇店之宝"冰鲜柠檬水逐渐 回归正常供应。 "上周确实柠檬有点紧缺,这周好了不少,目前我们店是正常供应冰鲜柠檬水的。"9月23日,浦东新区 一家蜜雪冰城门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记者在官方小程序上随机查看了上海约30家蜜雪冰城门店,发现仅有一家店的冰鲜柠檬水售罄,许多门 店仍在正常供应"10杯冰鲜柠檬水"和"30杯冰鲜柠檬水"的套餐。 9月中旬,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反映,在蜜雪冰城多地多个门店买不到柠檬水,这种情况此前几乎 没有出现过。上海市陆家嘴附近一家蜜雪冰城门店员工透露,需要每天通过特定App抢购柠檬,上午会 时不时刷新一下。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国内柠檬价格猛涨期间,蜜雪冰城冰鲜柠檬水并未涨价。因此,原材料价格猛 增,对于蜜雪冰城的成本控制提出了一定挑战。 放眼整个茶饮行业,蜜雪冰城的毛利率并不算高,毕竟它一直是以性价比著称的。财报信息显示,近两 年以来,蜜雪冰城的毛利率大致在29%-31%之间,在业内处于中等水平。一位业内人士和记者透露,蜜 雪冰城5 ...
气候危机正在“蒸发”欧洲传统果酒产业
央视新闻· 2025-08-11 08:37
塞尔维亚李子产业现状 - 塞尔维亚是世界主要李子生产国 李子种植园占果园总面积40% 2024年种植面积达110万亩 产量约38.72万吨 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地区 [2] - 产业呈现逐年增长发展趋势 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扩大 [2] - 全国有超过1万个私营"拉基亚"生产商 政府允许居民每年制作200升自酿酒 年产量达5000-6000万升 [2] 李子产品结构与文化价值 - 70%李子用于制作白兰地 当地称为"拉基亚" 是塞尔维亚国酒 [2] - 最具代表性的李子白兰地"斯利沃威茨"酿造工艺被联合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 该产品承载重要文化与经济价值 广泛出现在节庆活动及商业家庭聚会中 [2] 气候异常对产量的直接影响 - 2024年春季连续两次低温霜冻 气温降至零下3-4度 导致果树无法授粉结果 [3] - 夏季遭遇高温干旱 欧洲干旱观测站数据显示7月11-19日99%土壤缺水 干旱警戒率达68% [4] - 农业专家预计核果产量下降30%-90% 部分地区可能下降100% [3] 具体减产案例与经济损失 - 贝尔格莱德郊区果农案例显示 正常年份产量50吨 今年仅产300斤 [3] - 同一果园往年酿造6000升"拉基亚" 收入5万欧元 今年预计亏损1万欧元 [4] - 南部托普利卡州部分产区李子树未结果 2025年收成面临严重威胁 [4] 欧洲农业系统性影响 - 法国南部 意大利北部 西班牙中部葡萄酒产区遭受相似困境 [6] - 热浪推高气温和蒸散量 导致葡萄成熟加速 糖分积累紊乱 采摘窗口提前 [6] - 部分酒庄因旱情暂停采收或推迟上市 气候异常打乱传统农业周期 [6] 产业链衍生影响 - 果酱 罐头 出口鲜果等衍生行业拉响警报 [6] - 布鲁塞尔智库警告"拉基亚"减产仅是冰山一角 整个欧洲食品供应链受影响 [6] 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 - 塞尔维亚推进果园现代化 引入高密度种植 抗逆品种 智能灌溉系统 [6] - 传统种植园每公顷400株 产量3.3吨 现代化种植园达800-1200株 产量14吨以上 [6] - 申请欧盟3亿欧元"气候韧性果园"专项基金进行基础设施改造 [8] 长期气候预测 - 若维持当前排放路径 2050年巴尔干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将激增80% [8] - 气候危机可能导致当前困境成为地区果酒产业和农业体系常态 [8]
全球保险集团警告:气候危机或超出行业应对能力
环球网· 2025-08-09 11:26
气候危机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 全球顶级保险集团警告气候危机可能很快超出保险行业应对能力 届时保险公司将无法为抵押贷款和投资等金融服务提供保障 [1] - 安联董事会成员指出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正导致整个资产类别"实时退化" 且气候危机似乎"走向摧毁资本主义的轨道" [3] - 苏黎世保险集团研究报告显示2014至2023年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约2万亿美元经济损失 且过去三十年全球受保损失增速(5.9%)远快于全球经济增速 [4] 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 - 目前约三分之二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未投保 负担将落在个人、企业和政府身上 [3] - 若自然灾害未投保数量继续增加 将面临风险过大保险无法覆盖的社会局面 部分资产可能根本无法投保 [3] - 若承保损失继续当前增速 需上调气候相关保费以反映额外风险 这将影响个人和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与能力 [4] 应对措施与经济影响 - 改造基础设施和房屋以承受气象灾害有明确经济理由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是适应性改造成本的10倍 [3] - 若沿用当前政策 地球升温或达2.7-3摄氏度 届时无法保护阿姆斯特丹免受海平面上升3米的影响 [3] - 专业数据供应商警告若损失持续上升 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乃至资本市场都会失去经济可行性 [4]
气象学者: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虎嗅· 2025-08-07 07:53
气候极端化现状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5] - 中国成为全球变暖过程中的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 - 2020年被称为"气候危机元年",气候极端化已成为常态,表现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的旱涝急转现象[3][8] 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 国内粮食主产区已受到极端高温和暴雨影响,导致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变缓等[3][16] - 高温增加植物需水量,导致农户灌溉成本上升[17] - 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化趋势明显,需配备烘干除湿设备并优化排水系统[18] 行业应对措施 - 农业需大规模更新基础设施以适应极端天气,包括灌溉排涝系统切换能力[20] - 需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如耐低温不足的冬小麦和耐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19] - 农业保险需引入新金融工具,调整巨灾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23] 其他受影响行业 - 新能源行业面临"无风无日"天气导致发电量波动[24] - 海上航运企业需应对更多台风等极端天气,考虑北极航线替代方案[24] - 城市规划需调整设计思路以应对高温暴雨,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极端情况应对策略[25] 气候变化应对建议 - 全球需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12] - 向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蕴藏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13] - 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排除伪科学干扰[26]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21:47
气候极端化现状 - 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出现短期旱涝急转[1][3][8]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55±0.13℃,突破《巴黎协定》1.5℃目标[5] - 中国成为全球变暖高敏感区,升温幅度和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 极端天气数据表现 - 2024年7月河南省平均气温30.5℃,较常年偏高3.2℃,为64年来最热[2] - 内蒙古2024年7月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为第二高[2] - 2020-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数量大幅攀升,气候相关灾害增长最显著[5][6] 农业领域影响 - 冬小麦因冬季低温不足导致提前抽空穗,玉米高温下光合作用受阻[14][15] - 北方需增加粮食烘干设备,东北需改良排水系统,华北需完善灌溉设施[16] - 蔬菜"天气型涨价"频发,但中国因储备完善价格波动小于国际市场[16][17] 行业应对措施 - 农业保险需调整巨灾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以应对生产脆弱性[18] - 新能源企业需应对"无风无日"天气导致的发电量波动[18] - 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低洼地区改造为临时蓄洪区以突破承载力限制[19][20] 能源转型与产业机会 - 全球需加速淘汰化石能源,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11] - 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但需付出短期代价[11] - 中国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应对长期气候挑战[21]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8-06 20:12
近几年,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极端气候正在以肉眼可见的方式侵入现实生活。 今年夏天,国内不同地区出现的暴雨、洪涝、高温等天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7月以来,河南省平均气温达30.5℃ (摄氏度),较常年异常偏高3.2℃,为64年来同期最热。截至8月2日,未来几天中东部将呈现"雨—热—雨"的天气格局,陕西南部、四川东部、重庆、湖 北西部等部分地区气温将突破40℃;而在高压系统南北两侧,广东、广西等地则迎来暴雨天气。 在刚刚过去的7月,我国北方大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共有5轮暴雨过程轮番影响。截至7月31日,内蒙古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北京为同 期第二多。 随着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城市运行、民众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冲击不断显现,如何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趋势、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已成为亟待解答的重要 课题。 8月3日,经济观察报专访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科。他提出,2020年是中国的"气候危机元年",当下气候危机就像"温水 煮青蛙",如果缺乏紧迫感,未来可能彻底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魏科表示,气候极端化已成为一种常态。全球变暖将导致局部地区"涝的 ...
《柳叶刀》杂志警示: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
科技日报· 2025-08-06 08:49
全球塑料污染治理 - 联合国《全球塑料公约》最终轮谈判在瑞士日内瓦启动 170多国代表参与磋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协议 [1] - 塑料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日益严峻的威胁 每年造成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 [1] - 塑料污染已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 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隐形杀手 与空气污染、铅中毒并列 [1] 塑料污染健康影响 - 微塑料已侵入自然生态链和人体组织 科学家确认其具有潜在危害 但全面健康影响尚待深入研究 [1] - 塑料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为严重 [1] - 塑料污染的健康危害可通过政策法规有效遏制 [1] 塑料产业现状与趋势 - 全球塑料产量呈指数级增长 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75亿吨 [1] - 预计2060年全球塑料产量将再增加两倍 当前回收率不足10% [1] - 塑料产业以化石燃料为原料 正在制造塑料危机与气候危机的双重灾难 [1] 国际合作与呼吁 - 报告呼吁日内瓦与会代表把握历史性机遇 在分歧中寻求共识 建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应对全球塑料危机 [2]
7月译著联合书单|游泳游泳:凌潜于水的文化史
新浪财经· 2025-07-27 09:41
宗教与资本主义 - 经济学观点根植于宗教思想而非启蒙运动产物 [2] - 基督新教深刻影响现代经济思想形成 [2] - 加尔文主义塑造早期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古典文明遗产 - 古希腊与古罗马奠定西方文化与艺术基础 [4] - 雅典与斯巴达诞生两种对立政治理念 [4] - 罗马帝国成为欧洲永恒精神象征 [4] 考古发现 - 印度河流域文明展现社会演进过程 [6] - 阿富汗考古面临艰巨挑战 [6] - 伊朗考古聚焦宗教建筑问题 [6] 食品工业化 - 英国18世纪饮食变革引发全球生态问题 [8] - 高动物蛋白饮食导致新型健康问题 [8] - 农业系统资源需求超出地球承受能力 [8] 情报系统 - 沃尔辛厄姆建立高效信息情报网络 [10] - 发展双面间谍和加密通信手段 [10] - 情报系统影响都铎王朝政治决策 [10] 国际关系理论 - 挑战西方中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12] - 纳入非西方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 [12] - 构建全球国际关系学新范式 [12] 农业现代化 - 美墨农业政策相互借鉴 [14] - 新政农业政策吸收墨西哥改革经验 [14] - 冷战促使农业模式转向商业化 [14] 法律发展 - 法律渗透20世纪社会生活各领域 [16] - 法律科学/立法/司法权构成规范性力量 [16] - 法律构建呈现历史脉络 [16] 牛奶消费 - 中国牛奶消费从"恐乳症"到"嗜乳症"转变 [22] - 牛奶消费关联社会阶层和文化因素 [22] - 引发食品安全和育儿观念讨论 [22] 军工复合体 - 政府/军工企业/经济形成紧密体系 [64] - 军用技术民用化改变生活方式 [64] - 军工利益影响外交政策制定 [64] 工业垄断 - 汉代铁工业构建权力渗透网络 [86] - 官营垄断促进技术标准化 [86] - 跨区域物流推动市场整合 [86]
记者手记丨马尼拉暴雨下的所见所思
新华网· 2025-07-27 09:40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雨季频繁遭遇严重洪灾,25日因热带气旋与西南季风叠加导致连续5天强降雨,造成30人遇难、7人失踪、约530万人受灾 [1] - 马尼拉排水系统老旧,涵洞沟渠淤塞,违章建筑阻碍水道,2000万人口城市在大雨下陷入瘫痪 [2] - 2021年审计署报告显示马尼拉防洪项目预算使用率低,排水泵站维修滞后,工程进展缓慢 [2] 政策与规划问题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计划在国情咨文中将应对气候危机列为重点,但民众更关注实际执行而非口号 [2][3] - 本地工程师指出马尼拉洪灾根源在于政治决心不足与长期规划缺失,而非单纯气候因素 [3] 行业挑战 -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财政受限、人口增长与气候变迁的多重压力,基础设施建设需平衡发展韧性与公平性 [2] - 媒体多次批评马尼拉治水工程"雷声大雨点小",形成"每年都淹、每年都喊治水"的恶性循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