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危机

搜索文档
全球保险集团警告:气候危机或超出行业应对能力
环球网· 2025-08-09 11:26
安联(Allianz)董事会负责投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成员冈特·塔林格表示,世界正接近"保险公司无法再为抵押 贷款等金融服务提供保障"的温度水平。他在今年3月曾指出,极端天气造成的损失正导致整个资产类别"实时退 化",且日益恶化的气候危机似乎"走向摧毁资本主义的轨道"。 【环球网财经综合报道】近日,面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山火、暴雨、洪水等极端天气高强度频发,全球顶级保险集 团接连警告:气候危机可能很快超出保险行业应对能力,届时保险公司将无法为抵押贷款和投资等金融服务提供 保障。 塔林格认为,除解决气候变化根源外,妥协方法有限,但可通过改造基础设施、房屋等以承受气象灾害,背后有 明确经济理由。安联研究显示,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通常是适应性改造成本的10倍,为政策制定者投资预防 性措施提供经济激励。不过他警告,若沿用当前政策,地球升温或达2.7-3摄氏度,届时"无法保护阿姆斯特丹免 受海平面上升3米的影响",根本无法实现"适应"。 安联方面还透露,目前约三分之二的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未投保,意味着负担将落在个人、企业和政府身上。塔林 格称,若这一数量继续增加,将面临风险过大、保险无法覆盖的社会局面,部分资产可能根本无法 ...
气象学者: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虎嗅· 2025-08-07 07:53
气候极端化现状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0.13℃,首次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温控目标[5] - 中国成为全球变暖过程中的高敏感区和高风险区,升温幅度和自然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 - 2020年被称为"气候危机元年",气候极端化已成为常态,表现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的旱涝急转现象[3][8] 极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 国内粮食主产区已受到极端高温和暴雨影响,导致冬小麦提前抽空穗、玉米生长变缓等[3][16] - 高温增加植物需水量,导致农户灌溉成本上升[17] - 北方地区夏季高温高湿化趋势明显,需配备烘干除湿设备并优化排水系统[18] 行业应对措施 - 农业需大规模更新基础设施以适应极端天气,包括灌溉排涝系统切换能力[20] - 需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作物品种,如耐低温不足的冬小麦和耐高温干旱的玉米水稻[19] - 农业保险需引入新金融工具,调整巨灾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23] 其他受影响行业 - 新能源行业面临"无风无日"天气导致发电量波动[24] - 海上航运企业需应对更多台风等极端天气,考虑北极航线替代方案[24] - 城市规划需调整设计思路以应对高温暴雨,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极端情况应对策略[25] 气候变化应对建议 - 全球需加速淘汰化石能源,全面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12] - 向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蕴藏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13] - 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排除伪科学干扰[26]
气象学者魏科:我们已经身处危机时代,而不是在讨论一个遥远的未来
经济观察报· 2025-08-06 21:47
气候极端化现状 - 全球变暖导致局部地区"涝的更涝,旱的更旱",甚至出现短期旱涝急转[1][3][8]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1.55±0.13℃,突破《巴黎协定》1.5℃目标[5] - 中国成为全球变暖高敏感区,升温幅度和灾害数量可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6] 极端天气数据表现 - 2024年7月河南省平均气温30.5℃,较常年偏高3.2℃,为64年来最热[2] - 内蒙古2024年7月降水量创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北京为第二高[2] - 2020-2024年全球自然灾害数量大幅攀升,气候相关灾害增长最显著[5][6] 农业领域影响 - 冬小麦因冬季低温不足导致提前抽空穗,玉米高温下光合作用受阻[14][15] - 北方需增加粮食烘干设备,东北需改良排水系统,华北需完善灌溉设施[16] - 蔬菜"天气型涨价"频发,但中国因储备完善价格波动小于国际市场[16][17] 行业应对措施 - 农业保险需调整巨灾险种设计和赔付标准以应对生产脆弱性[18] - 新能源企业需应对"无风无日"天气导致的发电量波动[18] - 海绵城市建设需结合低洼地区改造为临时蓄洪区以突破承载力限制[19][20] 能源转型与产业机会 - 全球需加速淘汰化石能源,转向绿色可再生能源[11] - 能源转型将催生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但需付出短期代价[11] - 中国需坚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应对长期气候挑战[21]
《柳叶刀》杂志警示: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
科技日报· 2025-08-06 08:49
研究报告揭示,从新生儿到古稀老者,塑料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已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 隐形杀手。报告将塑料污染与空气污染、铅中毒并列,强调其健康危害可通过政策法规有效遏制。该报 告主笔人之一、美国波士顿学院研究员菲利普·兰德里根博士特别警示,塑料污染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尤 为严重。 研究显示,微塑料已侵入自然生态链和人体组织。虽然其全面健康影响尚待深入研究,但科学家已确认 这种"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具有潜在危害。 数据表明,全球塑料产量正呈指数级增长:从1950年的200万吨飙升至2022年的4.75亿吨,预计2060年 将再增加两倍,而当前回收率却不足10%。 兰德里根强调,塑料危机与气候危机同根同源。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塑料产业,正在制造双重灾难。随 着全球变暖与塑料产量持续攀升,相关健康风险将呈几何级增长。 报告向日内瓦与会代表发出疾呼: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在分歧中寻求共识,为应对这场全球危机建立 真正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联合国《全球塑料公约》最终轮谈判于5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启幕,170多国代表共同磋商具有法律约 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协议。值此之际,英国《柳叶刀》杂志3日发布重磅 ...
7月译著联合书单|游泳游泳:凌潜于水的文化史
新浪财经· 2025-07-27 09:41
宗教与资本主义 - 经济学观点根植于宗教思想而非启蒙运动产物 [2] - 基督新教深刻影响现代经济思想形成 [2] - 加尔文主义塑造早期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古典文明遗产 - 古希腊与古罗马奠定西方文化与艺术基础 [4] - 雅典与斯巴达诞生两种对立政治理念 [4] - 罗马帝国成为欧洲永恒精神象征 [4] 考古发现 - 印度河流域文明展现社会演进过程 [6] - 阿富汗考古面临艰巨挑战 [6] - 伊朗考古聚焦宗教建筑问题 [6] 食品工业化 - 英国18世纪饮食变革引发全球生态问题 [8] - 高动物蛋白饮食导致新型健康问题 [8] - 农业系统资源需求超出地球承受能力 [8] 情报系统 - 沃尔辛厄姆建立高效信息情报网络 [10] - 发展双面间谍和加密通信手段 [10] - 情报系统影响都铎王朝政治决策 [10] 国际关系理论 - 挑战西方中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12] - 纳入非西方历史经验和思想遗产 [12] - 构建全球国际关系学新范式 [12] 农业现代化 - 美墨农业政策相互借鉴 [14] - 新政农业政策吸收墨西哥改革经验 [14] - 冷战促使农业模式转向商业化 [14] 法律发展 - 法律渗透20世纪社会生活各领域 [16] - 法律科学/立法/司法权构成规范性力量 [16] - 法律构建呈现历史脉络 [16] 牛奶消费 - 中国牛奶消费从"恐乳症"到"嗜乳症"转变 [22] - 牛奶消费关联社会阶层和文化因素 [22] - 引发食品安全和育儿观念讨论 [22] 军工复合体 - 政府/军工企业/经济形成紧密体系 [64] - 军用技术民用化改变生活方式 [64] - 军工利益影响外交政策制定 [64] 工业垄断 - 汉代铁工业构建权力渗透网络 [86] - 官营垄断促进技术标准化 [86] - 跨区域物流推动市场整合 [86]
记者手记丨马尼拉暴雨下的所见所思
新华网· 2025-07-27 09:40
城市基础设施现状 -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雨季频繁遭遇严重洪灾,25日因热带气旋与西南季风叠加导致连续5天强降雨,造成30人遇难、7人失踪、约530万人受灾 [1] - 马尼拉排水系统老旧,涵洞沟渠淤塞,违章建筑阻碍水道,2000万人口城市在大雨下陷入瘫痪 [2] - 2021年审计署报告显示马尼拉防洪项目预算使用率低,排水泵站维修滞后,工程进展缓慢 [2] 政策与规划问题 -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计划在国情咨文中将应对气候危机列为重点,但民众更关注实际执行而非口号 [2][3] - 本地工程师指出马尼拉洪灾根源在于政治决心不足与长期规划缺失,而非单纯气候因素 [3] 行业挑战 - 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财政受限、人口增长与气候变迁的多重压力,基础设施建设需平衡发展韧性与公平性 [2] - 媒体多次批评马尼拉治水工程"雷声大雨点小",形成"每年都淹、每年都喊治水"的恶性循环 [2]
热浪提前来袭 气候警钟再响——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网· 2025-07-15 13:07
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 全球刚经历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地区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1] - 热浪在欧洲出现时间提前至6月,过去通常在7月和8月,这是气候变暖的直接体现[1] - 西地中海地区创纪录的高海表温度加剧了热浪强度,导致欧洲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热带夜"现象增多[1] 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 地中海地区升温速度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区域[1] - 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是47年卫星记录中6月的第二低值[2] - 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是有记录以来6月的第三低值[2] 气候变暖的影响 - 海洋吸收了约90%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热量,高温海水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严峻威胁[1] - 极地变暖速度远快于全球,尤其是北极,这将加剧"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影响高空急流走向,导致极端天气频发[1] - 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未来几个月可能面临较高的高温和干旱风险[2] 应对气候变化方向 - 加快减缓措施,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 - 强化适应能力,提升社会各领域应对极端天气和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的韧性[2]
46℃炼狱!欧洲人在烤箱里挣扎:空调是奢侈品,电费单是催命符
搜狐财经· 2025-07-13 09:22
高温对欧洲的影响 - 2025年6月欧洲经历史上最热夏天 西班牙韦尔瓦市气温达46℃ 法国88%省份发布红色预警 德国铁路因高温停运 [1] - 欧洲空调普及率不足20% 德国仅3% 英国5% 意大利48.8% 巴黎禁止安装外机 马德里审批周期长达半年 [3] - 伦敦地铁42℃热浪中90%乘客用湿纸巾擦汗 车厢内环境恶劣 [3] 能源价格波动与消费困境 - 意大利2025年秋季电价预计涨30% 燃气价或涨37% 家庭年支出增超250欧元 [3] - 德国电力市场剧烈波动 单日电价从-26欧元/兆瓦时到583欧元/兆瓦时 [3] - 巴黎低收入群体开空调月增200欧元支出 西班牙超市冰块销量暴涨800% [3] 高温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 - 欧洲12城市约2300人死于热浪 其中1500人直接归因气候变化 西班牙高温死亡450例 同比增73% [4] - 65岁以上群体占高温死亡90% 巴黎富人区空调普及率是贫民区3倍 低收入社区死亡率高45% [4] - 米兰单日接收27名热射病患者 雅典卫城关闭午间时段 [4] 欧洲应对措施与市场机遇 - 德国设5000亿欧元特别基金 其中1000亿用于储能和电网升级 西班牙获欧盟7亿欧元补贴支持储能 [6] - 法国推出"清凉补贴计划" 低收入家庭可获500欧元购置空调 [6]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欧空调出口119.8亿元 美的无外机空调德国首周售罄 格力机型能效超欧盟标准20% [6] 能源转型挑战 - 欧盟2025年Q1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42.5% 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6] - 欧洲能源交易所预测2050年空调保有量将达2.75亿台 电力需求激增或引发新危机 [6]
专访丨热浪提前来袭 气候警钟再响——访欧盟气候监测机构科学家尼古拉斯
新华网· 2025-07-09 16:40
气候变暖趋势 - 全球刚经历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6月,西欧则创下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 [1] - 热浪正以更早、更频繁、更猛烈的态势影响欧洲,与全球变暖直接相关 [1] - 西地中海地区创纪录的高海表温度加剧了热浪强度,导致夜间最低气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热带夜"现象增多 [1] 极端天气事件 - 欧洲西部和南部在6月中下旬经历两次明显热浪,高温事件发生时间从传统7-8月提前至6月 [1] - 东欧和东南欧地区未来几个月面临较高高温和干旱风险,热浪已成为欧洲夏季常态 [2] - 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6%,为47年卫星记录中6月第二低值;南极海冰范围较平均值低9%,为有记录以来6月第三低值 [2] 气候变化影响 - 地中海区域升温速度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成为气候变化"热点"区域 [1] - 海洋吸收了约90%与温室气体排放相关的热量,高温海水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可能导致珊瑚白化和海洋生物风险加剧 [1] - 北极变暖速度快于全球,加剧"北极放大效应",可能改变高空急流走向导致极端天气频发 [1] 应对措施建议 - 需加快减缓措施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 - 强化社会各领域应对极端天气和长期全球变暖趋势的适应能力 [2]
西班牙度过“最热六月”,葡萄牙热浪“创下新高”,新一轮极端高温炙烤欧洲多国
环球时报· 2025-07-02 06:59
欧洲极端高温事件 - 西班牙近2/3城镇发布健康风险警告,其中804个城镇处于最高警戒级别 [1] - 法国近1350所学校在1日部分或全部关闭 [1][6] - 意大利医院急诊科报告称中暑病例增加10%,部分医院设立专门中暑通道 [1][6] 气温数据记录 - 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韦尔瓦省埃尔格拉纳多6月28日录得46摄氏度高温,创下西班牙6月最高气温纪录 [2] - 西班牙6月平均气温为23.6摄氏度,超过7月和8月的正常平均值 [2] - 葡萄牙埃武拉地区小城莫拉6月29日达到46.6摄氏度,接近该国47.3摄氏度最高气温纪录 [5] 高温应对措施 - 法国16个省处于最高级别红色预警状态,68个省为橙色警戒状态 [4] - 德国企业规定室温超过30摄氏度必须采取应对措施,超过35摄氏度员工可拒绝工作 [7] - 意大利罗马市政游泳池对7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放,威尼斯75岁以上老人可免费享受博物馆导览服务 [6] 高温影响统计 - 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统计学家预测6月30日至7月3日期间可能造成4500多例超额死亡 [8] - 世卫组织欧洲区域57个国家中只有21个报告制订了国家高温健康行动计划 [8] - 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打破了2023年创下的纪录 [8] 气候变化影响 - 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加剧高温热浪现象,城市地区热岛效应使气温进一步升高 [9] - 地中海水温升高导致狮子鱼、有毒兔头鲀等物种出现在意大利南部海域 [9] -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称气候危机是一场人权危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