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搜索文档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9-05 04:59
着力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内部培育力度 政府层面,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围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需求,广泛搭建线上、线下培 训平台,以精准培训赋能教师成长。培训内容既要注重教师在"双师"理论、"双师"素养方面的提升,又 要关注教师专业技能的强化,不断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院校层面,一方面,可通过创 建"双师型"教师校内培育中心的方式,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持续提升教师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特别 是针对缺少"双师"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定期开展校内专项培训,为其提供能力补足和价值提 升的个性化培训。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丰富教师实践经历。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以脱产或者半脱 产的形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将其取得的实践成果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主动对接地方企 业,选拔优秀教师兼任企业的部门领导、技术负责人、技术顾问、项目负责人等职务,聚力构建"政产 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生态,为教师更全面地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提供有力支 持。实践中,学校还可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等方式,让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针 对性选择相应实践活动,带着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企业"备 ...
构建“四维协同”医养照护人才培养体系
新华日报· 2025-07-24 07:11
政策导向与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部与国家卫健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医养照护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为医养照护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1] - 通过规范专业设置、优化师资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提升社会认知的"四维协同"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 实施"贯通培养攻坚计划",推动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院校与本科院校建立"3+2""4+0"分段培养机制,实现升学通道全域覆盖 [2] 专业集群与跨界融合 - 构建"医养+"特色专业集群,动态适配老龄化产业升级趋势,形成"专业链对接产业链、课程群适配岗位群"的育人模式 [2] - 鼓励院校在智能监测技术、康复辅具工程、健康大数据管理等领域增设新兴专业,对标"发展银发经济"国家战略 [2] - 依托江苏中医药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养老"特色发展路径,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 [2] 师资队伍建设 -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制度设计—能力提升—评价改革—资源整合"四位一体的师资培育体系 [3] - 制定全省统一的兼职教师聘任标准和"双师型"教师认定规范,明确产业教授、临床导师的准入条件与职责 [3] - 推行"双导师制",整合校内理论导师与企业实践导师资源,建立师资能力图谱与产业需求矩阵的精准对接 [3] 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 - 建设省级医养照护产教融合中心,构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三位一体共享平台 [4] - 创新"政府购买服务+院校成本分担+企业公益支持"的运营模式,降低中小型院校实训成本 [4] - 推行"项目化合作",设立专项支持院校与企业联合申报省级教改课题,重点扶持虚拟仿真课程开发 [4] 职业发展与激励机制 - 实施职业形象提升工程,通过电视专栏、社区科普讲座等形式建立常态化传播机制 [5] - 创新举办省级医养照护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纳入省级"技能人才库",给予一次性奖励和就业升学加分 [5] - 建立分层分类的岗位津贴制度,对基层养老机构工作满不同年限的毕业生给予专项补贴 [5] 江苏示范与全国推广 - 江苏计划建设国家级医养照护示范性专业群,打造产教融合一体化实训基地,培养上千名省级复合型骨干教师和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6] - 构建"专业全链条、培养贯通化、产教深融合、社会高认同"的四维赋能体系,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苏模式 [6] - 医养照护专业将成为江苏职业教育的新名片,为"健康江苏2030"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6]
2025匠星计划|“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时代担当
央视网· 2025-07-04 14:33
学校发展历程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前身为1980年代成立的"大王技工学校",旨在解决乡镇企业"用工荒"难题,开创"依托企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企业"的办学传统 [1] -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历经规模扩张、校区搬迁、属性调整等重大变革,完成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升的转型 [1] - 经过40年发展,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力量 [1] 产教融合实践 - 学校牵头成立广饶县产教融合促进会,组建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和7个产业学院,形成"政府主导、产业牵引、校企协同"的育人新生态 [2] - 聚焦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特色专业群,校企共建专业27个,共同开发课程135门,共建实训基地164个 [2] - 自2007年起开展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企业达200余家,2024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占比73.9%,本地就业率40% [2] - 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劳模魏国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徐妍等优秀代表,30余家本地企业近半员工为学校毕业生 [2] 文化育人体系 - 构建"黄河文化培根、宣言精神铸魂、孙子文化润智、工匠精神追梦"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3] - 开发《黄河文化》《信念之光》《孙子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打造特色课程 [3] - 共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精神研究中心、孙子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平台,举办"孙子兵法与大学生成长"国际交流会 [3] - 组建包含顾问团队、文化导师、专业导师、学生社团的四支育人队伍,实现"四位一体"文化融入 [3] 师资队伍建设 - 引进国家级教育专家17人、聘用省级高技能人才90人,培养校内名师30名,形成"专任教师+技能匠师+劳模大师"的创新团队 [5] - 现有省级团队3个、市级团队5个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通过"以老带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5] - 实施"教师入企-导师驻校"双向流动工程,专业教师每5年实践6个月,"双师型"教师占比63.13% [5] -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数字化能力三维评价激励体系,结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5] 课程改革实践 - 实施《百门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精准适配、乐学高效"的课堂新生态 [6] - 建立"项目驱动+双师协同"的教学模式,融入"岗课赛证"的融通理念,实施四步教学法 [6] - 联合62家本地企业开发活页式教材126门,构建"理论清单+任务工单+创新案例"的内容体系 [6] - 搭建"智能课程开发平台",累计建成省级精品课30门、校级在线课过百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年服务学生超1万人次 [6] 创新创业教育 - 联合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专业+双创"模块化课程,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 [8] - 与京博控股等3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建成7个产业学院和120个现代化实训室,年均实施企业真实项目120余个 [8] - 累计孵化企业160余家,"智能温室监测系统""废旧轮胎再生技术应用"等学生项目成功转化,带动就业超千人 [9] - 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至68%,学生参赛省级以上双创项目获奖300余项 [9] 办学成果与展望 - 学校以"县校共生、产教共荣"的办学智慧,探索出县域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10] - 通过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程对接岗位需求、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等举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坚持"技术赋能但不替代"的教育理念,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和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借鉴的"东科方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