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2025匠星计划|“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赋能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与时代担当
央视网· 2025-07-04 14:33
学校发展历程 - 东营科技职业学院前身为1980年代成立的"大王技工学校",旨在解决乡镇企业"用工荒"难题,开创"依托企业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企业"的办学传统 [1] - 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校,历经规模扩张、校区搬迁、属性调整等重大变革,完成从规模发展到内涵提升的转型 [1] - 经过40年发展,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现代职教体系的重要力量 [1] 产教融合实践 - 学校牵头成立广饶县产教融合促进会,组建1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个市域产教联合共同体和7个产业学院,形成"政府主导、产业牵引、校企协同"的育人新生态 [2] - 聚焦区域支柱产业,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特色专业群,校企共建专业27个,共同开发课程135门,共建实训基地164个 [2] - 自2007年起开展订单班、冠名班人才培养,深度合作企业达200余家,2024年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占比73.9%,本地就业率40% [2] - 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劳模魏国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徐妍等优秀代表,30余家本地企业近半员工为学校毕业生 [2] 文化育人体系 - 构建"黄河文化培根、宣言精神铸魂、孙子文化润智、工匠精神追梦"的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3] - 开发《黄河文化》《信念之光》《孙子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打造特色课程 [3] - 共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共产党宣言》精神研究中心、孙子文化国际交流中心等平台,举办"孙子兵法与大学生成长"国际交流会 [3] - 组建包含顾问团队、文化导师、专业导师、学生社团的四支育人队伍,实现"四位一体"文化融入 [3] 师资队伍建设 - 引进国家级教育专家17人、聘用省级高技能人才90人,培养校内名师30名,形成"专任教师+技能匠师+劳模大师"的创新团队 [5] - 现有省级团队3个、市级团队5个及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通过"以老带新"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5] - 实施"教师入企-导师驻校"双向流动工程,专业教师每5年实践6个月,"双师型"教师占比63.13% [5] -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数字化能力三维评价激励体系,结果与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直接挂钩 [5] 课程改革实践 - 实施《百门课程质量提升工程》,构建"精准适配、乐学高效"的课堂新生态 [6] - 建立"项目驱动+双师协同"的教学模式,融入"岗课赛证"的融通理念,实施四步教学法 [6] - 联合62家本地企业开发活页式教材126门,构建"理论清单+任务工单+创新案例"的内容体系 [6] - 搭建"智能课程开发平台",累计建成省级精品课30门、校级在线课过百门,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年服务学生超1万人次 [6] 创新创业教育 - 联合行业协会、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开发"专业+双创"模块化课程,将绿色转型、智能制造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 [8] - 与京博控股等3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建成7个产业学院和120个现代化实训室,年均实施企业真实项目120余个 [8] - 累计孵化企业160余家,"智能温室监测系统""废旧轮胎再生技术应用"等学生项目成功转化,带动就业超千人 [9] - 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提升至68%,学生参赛省级以上双创项目获奖300余项 [9] 办学成果与展望 - 学校以"县校共生、产教共荣"的办学智慧,探索出县域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10] - 通过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程对接岗位需求、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等举措,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0] -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学校坚持"技术赋能但不替代"的教育理念,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训体系和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借鉴的"东科方案" [10]
浙江树人学院多个专业招生有调整
杭州日报· 2025-06-20 11:10
毕业生发展 -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毕业生王家强从"学困生"逆袭至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凭借6篇高水平论文和优异专业成绩 [2] - 浙江树人学院近年涌现一批在竞赛 基层服务 升学深造等领域表现卓越的毕业生 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2] 学校综合实力 - 在2025软科中国民办高校排名主榜中位列第一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3] - 作为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致力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 [3] - 设立12个行业学院 包括浙江省首批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智慧康养产业学院" 拥有22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含1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 [3] 招生计划 - 2025年计划面向17省招生5555人 较去年增加105人 其中本科4955人 专科600人 [5] - 新增智能建造专业招生 恢复物流管理专业招生 停招新闻学等5个专业 [5] - 杭州校区招收树兰国际医学院 信息科技学院 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新生 其余学院新生在绍兴校区就读 [6] 学科与专业建设 - 学科涵盖8大门类 临床医学为省一流建设学科(A类) 环境科学与工程等4个学科为省一流建设学科(B类) [7] - 设有52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 其中国家级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2个 国家特色本科专业1个 省重点本科专业4个 [7] - 临床医学专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领衔 2025届毕业生研究生录取率超55% [7] 创新创业教育 - 拥有"青创园" "众创空间"等双创实践孵化基地 30余个校外双创实践基地 [8] - 建设阶梯式创新创业课程群 实行"三导师"创业孵化指导机制 提供全链条式双创服务体系 [8] - 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多项国家级竞赛奖项 [8] 学生奖励与资助 - 设有国家奖学金 省政府奖学金 王家扬树人奖学金等多种类型奖学金 最高奖励达3万余元 [9] - 提供"学生平安保险" 绍兴校区学生可参加杭州市大学生医保 [9]
中办、国办:支持深圳培育一批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
快讯· 2025-06-10 17:59
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 - 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1] - 支持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育掌握硬科技的创新创业人才 [1] - 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专业型、"小而精"高校办学模式 [1] 职业技能培训与产业融合 - 推动职业技能培训与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深度融合,围绕区域发展需求培养技能人才 [1] - 支持外商在深圳投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引进先进培训课程、师资、教法 [1] - 探索产业链与职业技能培训链衔接、高职教育与技工教育融通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 [1] 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 推动深圳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1] - 优化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制,实施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1] - 探索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新路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