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饮食
搜索文档
你“吃下”了多少化石燃料?
虎嗅· 2025-10-16 19:39
文章核心观点 - 现代食品系统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其消耗了全球至少15%的化石燃料和40%的石化产品,这种依赖贯穿从农业生产到烹饪的全链条,构成了系统性的环境与资源挑战 [1][2] 食品系统化石燃料消耗结构 - 食品系统消耗的化石燃料中,42%用于食物处理和包装环节,38%用于零售和厨房烹饪环节,20%投入在种植和农业化学品中 [3] - 食品系统还消耗全球40%的石化产品,其中34%用于生产化肥,6%用于塑料生产 [5] 农业生产环节的化石燃料依赖 - 氮肥生产是农业环节化石燃料消耗的关键,全球合成氮肥使用量自1961年以来增加了800%,其供应链贡献了全球2%的温室气体排放 [9] - 氮肥生产环节占合成肥料碳排的40%,而农田施用过程占60%,施肥产生的一氧化二氮温室效应强度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9] - 农用机械如拖拉机、收割机等动力供应也依赖化石燃料,在欧盟,耕地和犁地作业能耗占田间作业能源使用总量近一半 [11] 食品加工与包装环节的能源与材料消耗 - 超加工食品生产能耗是天然食品的2到10倍,其加工过程依赖能源密集型设备,食品加工业所需热能的60%至70%通过化石能源燃烧提供 [19] - 食品系统消耗的石化产品中有74%用于塑料和化肥生产,超加工食品是塑料包装重灾区,亚洲占全球塑料包装用量的43%以上,中国是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 [23] - 全球塑料回收率不足10%,食品包装因污染和材料复杂最难回收,PET塑料瓶和HDPE/PVC硬质塑料回收较好,但PP餐盒回收困难 [25] - 培育肉生产能耗是鸡肉的两倍以上,属于高能耗加工形式 [22] 零售与烹饪环节的能源使用与挑战 - 零售和厨房烹饪环节消耗食品系统38%的化石燃料,其中40%的能耗用于制冷,超市开放展示型冷柜能耗比封闭设备高四倍以上 [27] - 全球15%的电力消耗于冰箱和冷库,但每年因制冷不足导致6.2亿吨食物损耗,优化冷链在发展中国家可减少大量损耗,但本地化供应链比优化冷链更节能 [28] - 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2020年约23亿至28亿人)依赖木柴、木炭等污染燃料烹饪,撒哈拉以南非洲超过80%人口仍使用此类燃料 [29] 行业替代方案与挑战 - 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的能效提升潜力缺乏公开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核心数据未公开 [12][13] - "蓝色"氮肥生产中的碳捕获率实际远低于行业宣称的90%至95%,例如伊尼德肥料厂仅捕获28%的二氧化碳,且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开采石油,导致更多排放 [15][16] - "绿色"氮肥仅占全球肥料销售的极小部分,使用全球氨产量的0.3%,其生产需增加24倍电力、30倍土地和50倍水,而"蓝色"氮肥生产能耗增加58% [17][18] - 食品加工电气化和太阳能使用在技术上可行,但许多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未实现,需遏制超加工食品生产以改善能源总需求 [26] 食品公司的影响与责任 -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和雀巢是全球前三大塑料污染者,食品包装占塑料废物的83%,主要为瓶子、包装纸和容器 [26] - 超加工食品在富裕国家占总热量摄入量的60%,在低收入国家摄入量迅速增长,其生产得到补贴,利润丰厚 [19]
爆火7年后,成都一家三口坚守30亩森林,打造最美庄园
36氪· 2025-08-15 08:54
鹭鸟庄园的建立与运营 - 廖全福于1998年租下30亩地植树造林,五六年后鹭鸟开始在此繁衍栖息,为保护鹭鸟而停止卖树 [1] - 2018年,廖全福与妻子搬入庄园居住,专职保育鸟林 [1] - 除鹭鸟庄园外,10年前又租下50亩荒滩,清理塑料垃圾和化工废料后,填入十几万方泥土并植树造林,改造为另一片生态园 [17][59] - 庄园运营投入巨大,廖全福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其中,并因不盈利而受到周围人偏见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观察 - 庄园内主要栖息五种鹭鸟:牛背鹭、夜鹭、池鹭、白鹭、大白鹭 [24] - 近两年鹭鸟繁殖时间提前1个月,迁徙时间也相应提前至8月底 [27] - 近年来庄园生物多样性变丰富,观察到猫头鹰、翠鸟、寿带等鸟类,以及多种青蛙和蛾蝶 [34][36][38] - 鹭鸟粪便对树木有腐蚀性,每年需补栽几十棵树 [29] - 为防止偷猎,廖全福曾连续数年凌晨在附近鸭子河湿地巡护 [63]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实践 - 报道后慕名来访者增多,庄园后续修建了茶室和民宿,由廖全福设计并利用回收的古建筑材料建造 [40][44][46][48] - 开展公益性自然游学,带领小朋友认识鹭鸟、植物、古建筑图案,并用时蔬做菜 [81] - 探索可持续饮食,利用庄园自产食材制作花椒油、桂花酱、桑葚膏、腊梅茶等,并学习当地当季的饮食理念 [68][71][74][76][78][80] 家族参与与理念传承 - 女儿廖凡最初对父亲护鸟有偏见,后逐渐理解并参与巡护、记录生物多样性等工作 [5][20] - 廖凡通过摄影工作和参加良食峰会,将家庭生活方式与可持续理念结合 [68] - 家庭生活方式虽辛苦,但被视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探索,并希望影响更多人 [2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