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监管

搜索文档
治理商标套路得下真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8-02 07:06
商标注册乱象 - 商家通过精心设计商标制造信息差,利用消费者对商品特性的心理预期进行误导,例如"潘婷三分钟奇迹""多半袋面""壹号土"猪肉等商标 [1] - 常见套路包括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如"山里来的土"鸡蛋让人联想到原生态散养,"树上熟"水果暗示新鲜成熟 [1] - 实际商品品质与商标描述存在显著差距,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是商标套路的噱头 [1] 法律与审查问题 -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或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2] - 商标审查存在主观性和差异性,不同审查员对欺骗性和误导性的判断标准有偏差 [2] - 商家利用隐蔽手段规避审查,如将"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分别申请注册 [2] 改进建议 - 需持续优化商标审查细则,制定明确判断指引与适用规范以减少主观理解差异 [2] - 审查环节需突破单一文字材料局限,将商标与商品结合后的市场呈现纳入评估范畴 [2] - 应要求申请人补充说明具体使用方式与宣传路径,对已注册商标实施动态抽检 [3] 监管措施 - 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禁止使用"零添加"等误导性表述 [3] - 市场对套路式营销容忍度降低,商标应是品质的真实承诺而非营销口号 [3]
角落里的“商标须知”不是“免罪金牌”
环球网· 2025-07-18 20:27
商标使用与消费者权益 - 某款洗发水产品正面标注"三分钟奇迹"但背面小字表明其为注册商标而非功效宣称 引发社会热议 [1] - 社会公众对商标关注意识大幅提升 对商家合理使用注册商标提出更高要求 [3] - 2023年执法指南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国家级""最高级"等绝对化用语 [3] 商标注册现状与问题 - 部分企业注册描述性词汇商标 将商标与商品特性强行绑定以规避广告法限制 例如"千禾0"酱油、"德子土"鸡 [3] - 商标法第九条规定注册商标需有显著特征且不与他人在先权利冲突 商家需避让已注册商标并突出自身特殊性 [4] - 商标法禁止带有欺骗性或易产生误认的标志注册 已注册商标使用需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5] 商标监管建议 - 需构建从审查到监管的全链条体系 严把注册审查关 要求申请人说明商标含义与商品特性关联性 [6] - 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搭建智能监测平台 监督商标使用场景并识别误导行为 [6] - 完善法规衔接 厘清"商标合理使用"与"虚假宣传"界限 建立跨部门协同执法机制 [6] 市场竞争层面 - 市场竞争包含技术竞争 品质较量 品牌竞争三个层面 品牌在开拓市场早期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3] - 不当商标使用可能促使企业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破坏市场规则 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公平 [5]
一些商品通过仿冒知名品牌、伪装成分描述或营造效果氛围的商标名称误导消费者 玩“文字游戏”的商标该管管了(金台视线)
人民日报· 2025-07-09 05:57
商标误导现象分析 - 生产企业通过商标"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例如"一品牛"实为猪肉制品 "小尾花黑"猪肝实为普通猪肝 "99"芦荟胶实际含量与数字无关 [1][2][3] - 常见手法包括截取描述性词语作为商标 如"六个核桃"非六个核桃营养价值 "手打"挂面非手打制作 "汇源100%"仅为商标非含量 [3] - 使用营造效果氛围的商标 如"潘婷3分钟奇迹"标注为注册商标非功效宣称 "冰肤之萃"芦荟胶"99"指久久坚持非含量 [3] 商标类型与监管漏洞 - 使用商标(TM)无需核准即可使用 如"树上摘的"椰子水与采摘无直接关系 [4] - 注册商标也存在误导性案例 如白象"多半袋面"仅多30%含量非半袋 [5] - 审查环节存在漏洞 不同审查员判断标准差异 拆分商标规避审查 如"壹号土猪"拆分为"壹号土"和"猪" [9] 市场影响与消费者权益 - 通过商标擦边获取溢价 如"壹号土"黑猪排骨价格170元/千克 vs 普通黑猪60元/千克 [7] - 造成市场不公平竞争 诚信企业被挤占 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 [8] -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需自行举证 鉴定商品 追溯货源 申请宣告无效需付费 [8] 行业监管建议 - 完善审查机制 运用大数据进行语义分析 强化潜在误导性商标筛查 [10] - 加强日常监测 结合举报线索及时处理争议商标 [10] - 建立联合治理机制 行业协会推动商业伦理公约 建立商标注册信用承诺制度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