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袋面

搜索文档
治理商标套路得下真功夫
经济日报· 2025-08-02 07:06
"潘婷三分钟奇迹""多半袋面""壹号土"猪肉、"千禾0"酱油……你以为这些描述的是商品特质,其实都 是注册商标。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商家在商标注册上玩起文字"套路",误导消费者,相关话题多次冲上 热搜,已然成为不容忽视的市场乱象。 其实,这些商标的文字套路是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商品某些特性的心理预期,通过精心设计商标来制造信 息差。像"山里来的土"鸡蛋,能让人联想到原生态散养;"树上熟"水果,听起来肯定是新鲜成熟的。利 用拆分词汇、夸大描述、模糊标注,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陷入"套路"。等把商品买回家才发现,哪有 描述的高品质,全是商标套路的噱头。 我国商标法明确规定,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不得作为商 标使用。从法律条文来看,其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防止商标误导消费者,保障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商标审查存在主观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审查员对欺骗性和误导性的判断标准 有主观偏差。比如,对于"山里来的土"这样的商标,单独审查时可能觉得只是表述有些特别,不具有明 显欺骗性,但与外包装上的鸡蛋组合使用时,就容易让消费者联想到土鸡蛋。同时,部分商家利用一些 隐蔽手段规避审 ...
“多半” 商标引争议 白象食品品牌声誉与业绩受考验
新浪证券· 2025-06-13 17:11
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因"多半袋面"、"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商标问题引发舆论风波,相关话题冲上热搜榜首[1] - 产品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但实际净含量仅比普通款多1/5到1/4,并非消费者理解的"多半"[1] - 公司官方客服证实"多半"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为准,并将消费者质疑反馈给产品建议部门[2] - 公司发布声明致歉,解释"多半"产品是在原70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110-120克大分量产品[2] - 公司决定将原"多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20克","多一半"系列更名为"面饼110克",并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2] 公司发展历程 - 2003年推出1元大骨面火爆出圈,成为"骨汤方便面"品类开创者,但长期走低端路线[3] - 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土坑酸菜"事件后,公司凭借回应迅速走红,品牌形象大幅提升[3] - 借助热度推出"中国面"系列新品,销售金额快速攀升[3] - 2023年全年销售额达91.75亿元,超越今麦郎跃居行业第三[3] - 2024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大关,超越统一晋升行业第二[3] 经营现状 - 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被指出存在过于依赖线上渠道的问题[3] - 线上与线下渠道发展不均衡[3] - 价格体系混乱[3]
风波中的白象,不止商标一个“麻烦”
北京商报· 2025-06-09 22:48
商标风波与产品调整 - 白象天猫旗舰店内部分产品包装仍显示"多半袋面",但详情界面已改为"多半牌方便面",疑似为商标风波后的调整[1] - 公司此前因"多半"商标被质疑玩文字游戏,已发布声明道歉并解释"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大份量产品[3] - 公司决定即日起对"多半"和"多一半"系列产品更名,本月内停止生产原包装产品[3] - "多半"系列产品原为2018年推出的回馈消费者产品,当时宣传"加量不加价",现被部分消费者认为存在欺骗嫌疑[4] 渠道价格体系问题 - 线上零售价格与线下经销商拿货价格基本一致,导致部分经销商出现亏损[1] - 具体表现为:袋装汤好喝方便面批发价2.2元/袋,线上零售价2.38元/袋;桶装批发价3.83元/桶,线上同价[5] - 公司回应称线上销售的是专门产品,在克重方面与线下不同[6] - 专家指出线上价格体系扰乱线下市场,反映公司对渠道一体化经营管理的缺失[6] 渠道战略转型 - 2019年公司线上营收占比不足5%,但近年来加速线上布局[7] - 2021年成立独立电商公司,构建多维电商矩阵,拥有独立的生产中心和供应链体系[7] - 2023年推出专门针对线上销售的"网感"产品如"香菜面",成为网红产品[7] - 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白象品牌在全网销售额中排名第一[8]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康师傅以806.5亿元营收稳居行业龙头,统一营收303亿元但方便面业务增长乏力[8] - 白象凭借双位数增长,一跃成为行业第二[8] - 专家建议公司需要平衡好线上线下价格体系,避免为一方牺牲另一方[8]
白象“多半”风波后的坚守:老实人如何在商界书写担当?
搜狐财经· 2025-06-09 12:09
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旗下"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系列因"多半"字样为注册商标引发舆论质疑 [1] - 公司迅速回应称"多半"是商标但产品质量无问题 具体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 [1] - 公司采取果断措施将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和"面饼110克" 并承诺本月内停产旧包装 [1] - 此次包装变更预计造成数千万损失 但显著提升了品牌形象 [3] 企业价值观与历史 - 公司2000年即投入巨资建立独立检验室 二十多年保持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记录 [3] - 2008年率先修订严苛方便面标准 完成60多项工艺改进 [3] - 公司发展历程体现对品质的不懈追求和真诚承诺 [3] - 公司行为展现河南企业耿直实在勇于担当的特质 [4] 行业影响 - 公司行为打破行业潜规则 为整个方便面行业树立新标杆 [7] - 公司案例证明务实真诚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3] - 在消费者日益理性背景下 虚假宣传行为将失去市场 [3] - 公司展现勇于自我革新精神 体现商业文明和诚信力量 [7]
白象食品“多半”商标玩文字游戏翻车 销售超百亿难掩渠道失衡终端渗透不足
长江商报· 2025-06-09 07:09
商标风波事件 - 白象食品因"多半"商标问题引发争议,被质疑玩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 [1][2][3] - 电商平台产品包装突出"多半""多一半"字样,实际面饼重量为100-120克,仅比基础款多40克 [10][11][12] - 公司解释"多半"商标用于区分常规产品,但2018年宣传文案曾使用"多半袋"表述 [12][13] - 商标申请记录显示"多半袋""多半桶"因易导致消费者误认被驳回 [13] 品牌营销与业绩表现 - 2022年借"土坑酸菜"事件营销,三天销量暴涨200%,推出"中国面"系列产品 [18] - 通过慈善捐赠塑造"国货之光"形象,包括设立救助基金、援建希望小学等 [18] - 2023年销售额91.75亿元,市场份额12%超越今麦郎,2024年收入突破百亿超越统一 [6][7][19] - 方便面行业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与统一差距缩小至5亿元 [19] 产品与市场策略 - 2003年推出1元大骨面开创骨汤方便面品类,主打低端市场 [16][17] - 产品线包含多半袋面(110-120克)、多一半面(100克)等大份量系列 [10][12] - 线上销售占比过高,商超渠道能见度低于康师傅、统一 [20] 经营风险与挑战 - 终端渠道渗透不足,皖北、豫东等地小超市反映动销差 [20] - 价格体系混乱,线上百亿补贴价与线下批发价倒挂 [21] - 内部协同效率问题影响运营,需快速补齐渠道短板 [22] 行业竞争格局 - 方便面行业前三名为康师傅、白象、统一,白象2024年超越统一 [7][19] - 今麦郎市场份额10%被白象反超,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19]
白象,不老实
凤凰网财经· 2025-06-07 20:53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多半袋面"商标引发争议,实际面饼仅比基础款多25克(增幅29%),与消费者"多一半"的常识认知不符[2] - 公司声明称"多半"系列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产品,"多一半"系列是基于60克面饼推出的100克产品[2] - 记者发现白象经典款面饼重量(60-75克)低于康师傅(80-85克)和统一(82.5克)[4] - 天眼查显示公司自2018年起系统布局"多半袋"等擦边商标,组合使用时被律师指出存在法律风险[4] - 公司最终决定将产品更名为"面饼120克"和"面饼110克",并停止使用争议名称[4] 公司发展历程 - 前身为河南省粮食厅下属国有小厂,1996年转型生产方便面[8] - 2003年推出1元大骨汤面主打低端市场,2007年曾达到行业规模第二[12] - 2022年借"老坛酸菜"事件和"雇佣残疾人"等正面形象实现爆红[13] - 2023年销售额达91.75亿元,接近统一企业食品业务的98.49亿元[6][9] - 2024年收入增速达双位数,突破百亿元,与统一形成直接竞争[22] 营销与产品策略 - 通过"香菜面"等社交化产品制造话题,成功吸引流量[16] - 推出火鸡面、拌面等爆款品类,臭豆腐火鸡面从需求发现到上架仅用2个月[17] - 早期布局短视频平台,截至2025年6月抖音旗舰店粉丝达510万,远超康师傅(124.3万)和统一(7.1万)[18] - 2021年成立独立电商公司,形成多维电商矩阵[18] - 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全网销售额排名第一[22] 行业竞争格局 - 方便面市场消费量从2020年463.6亿份降至2024年438.0亿份,进入存量竞争阶段[25][28] - 康师傅和统一采取"方便食品+饮品"双线驱动模式,统一饮料业务正向200亿冲击[25] - 白象线上促销价与经销商拿货价持平,导致线下渠道利润空间压缩[23] - 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淘天平台销售数据被康师傅反超[30] - 公司产品仍以猎奇经济为主,缺乏长期消费粘性[24] 未来发展挑战 - 依赖营销红利的发展模式可能触及天花板[23] - 渠道建设劣势制约持续增长,线下仍是主要销售战场[23] - 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康师傅和统一的多元化业务布局[25][29] - 需构建品牌护城河以应对激烈红海市场竞争[30][32] - 消费者情绪性消费终将回归对产品性价比的本质需求[32]
方便面“命名通胀”:一袋“多半”面,折射出了行业的焦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6 20:07
白象食品商标争议事件 - 公司就"多半"商标造成消费者误解致歉,解释该商标产品为面饼大份量版本(110-120克 vs 原70克,"多一半"为100克 vs 原60克),承诺调整包装[1] - 消费者投诉"多半"仅为注册商标非实际份量描述,质疑公司玩文字游戏[1] -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公司"汤好喝"系列产品份量普遍达100克/袋以上,与"多半"系列宣称的增量并无明显差异[3] - 公司称注册"多半"商标初衷是为与常规份量产品区分便于消费者选购[2] 方便面行业命名现象分析 - 行业存在"命名通胀"现象,包括今麦郎"1桶半"、康师傅"一倍半"等份量营销话术,反映品牌在激烈竞争下的焦虑情绪[2][5] - 专家指出此类命名策略短期吸引消费者但损害品牌形象,维护老顾客成本高于误导新顾客,不可持续[5][8] - 今麦郎"1桶半1袋半"产品自2015年累计销量超100亿份,显示性价比命名策略的市场接受度[8] 方便面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受外卖冲击、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影响,销量从2016年385.2亿包低谷回升至约430亿份/年[7] - 市场竞争白热化:康师傅布局高端产品"满汉大餐",今麦郎强化性价比产品,新锐品牌如拉面说持续创新[7] - 公司主打2-5元中低端"汤好喝"系列,主要面向价格敏感型用户,通过命名营造增量感刺激购买[7] 行业发展建议 - 专家建议行业需通过实质性创新摆脱"不健康"标签,而非依赖命名修饰[5][8] - 产品创新是突破生存困境的最佳路径,市场将通过洗牌淘汰特色不足的小品牌[8] - 在保持价格优势基础上改变固有形象是行业亟待解决的课题[1][8]
白象商标代理方回应“多半”详情:注册时间较早,现在难申请
南方都市报· 2025-06-06 16:05
商标争议事件 - 白象食品陷入"多半"商标争议风波 公司已就相关争议致歉并表示将尽快调整产品包装 [1] - 争议商标由河南知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代理申请 该商标与白象早期通过北京集佳代理注册的"多半"商标图案类似 [3] 商标申请过程 - 白象食品最早于2018年9月申请"多半"商标 经历了驳回、复审、再申请、答辩等多个环节最终成功注册 [3] - 河南知一于2020年11月5日代理申请的"多半袋"商标被驳回 同日申请的"多半"商标在2021年9月7日成功注册 [4] - 该"多半"商标曾于2021年3月被驳回 同年5月通过复审 [4] - 河南知一还曾代理申请"多半袋2代"等商标均被驳回 [4] 公司回应与产品信息 - 白象食品表示"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基础上推出的110-120克面饼的大分量产品 [5] - 公司称申请"多半"商标的初心是为了与常规分量产品做区分 便于消费者选购 [5]
商标玩文字游戏当心弄巧成拙
广州日报· 2025-06-06 04:14
白象"多半"商标事件 - 公司因"多半"商标引发消费者误解而道歉 承诺调整产品包装避免误导[1] - 官方客服最初坚称"多半"是商标且产品无问题 后迫于舆论压力发布声明[1] - "多半"商标注册初衷是与常规分量产品区分 但包装设计存在暗示性标语如"大分量、倍满足"[2] 行业商标乱象 - 行业存在利用商标玩文字游戏的普遍现象 如"山里来的土鸡蛋"、"壹号土猪肉"、"0蔗糖"等案例[1] - 部分企业通过拆分词汇、组合注册等方式规避审查 如12W充电器注册"120W"商标[1] - 商标法虽规定欺骗性商标不得注册 但实际审核中形式审查为主 难以完全杜绝此类行为[2] 商标监管与消费者影响 - 相关部门需扩大禁词范围并加强监管 如已禁止"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3] - 消费者反感的是欺骗性商标而非创意 企业应提前明确说明避免误导[3] - 欺骗性商标可能导致严重商业后果 如某企业因"0添加"风波市值蒸发超10亿元[2]
“多半”只是商标,企业就别再玩文字游戏了
新京报· 2025-06-05 14:13
产品包装争议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和"多半桶面"系列产品因包装标注"多半"为注册商标引发消费者质疑,认为公司在宣传上玩文字游戏 [1] - 公司回应称"多半"是商标,产品克重以包装标注为准,并解释"多半"产品是基于原70克面饼推出的110-120克面饼,"多一半"是基于原60克面饼推出的100克面饼 [1] - 实际调查显示某款"多半"产品面饼仅增重25克(普通款85克,"多半"款110克),未达消费者预期的"多一半" [1] 营销策略问题 - 公司将日常用语"多半"注册为商标但未作出醒目提示,包装设计客观上误导了消费者 [2] - 2018年公司曾推出"多半袋面"促销活动并明确宣传"加量40克",强化了消费者对"多半"代表增量的认知惯性 [2] - 当前商标使用方式未调整宣传策略,导致新旧认知冲突引发质疑 [2] 行业普遍现象 - 速食面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通过包装创新寻求差异化,但类似"千禾0""壹号土"和"供港"等商标争议在食品行业并不鲜见 [2] - 当营销话术与消费者常识认知出现偏差时,即便符合法规也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2] - 行业头部企业更应珍惜市场信誉,守住信息透明底线 [2][3] 改进建议 - 建议在包装设计上将商标说明文字与产品名称采用同等字号显示,或增加更明确的释义标注 [3] - 建议完善商标注册的语义审查机制,对具有量化含义的日常用语用作商标时要求提交使用规范说明 [3] - 建议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商品包装标识的动态监管,对可能产生误导的设计及时约谈整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