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再生医学
icon
搜索文档
科学家构建新型“组合体”肾脏组织 为疾病研究和器官移植带来新希望
科技日报· 2025-09-18 07:02
研究突破 - 国际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将肾脏关键结构整合创造出称为组合体的新型肾脏组织 实现比以往更成熟复杂的肾脏类器官培育 [1] - 组合体在移植到活体小鼠体内后进一步发育成熟 体积增大并形成结缔组织和血管网络 [1] - 人类组合体实现了超越胚胎阶段的成熟 但确切成熟度因缺乏新生人类肾脏样本尚难精确评估 [1] 功能验证 - 移植后的组合体展现出血液过滤 吸收白蛋白等蛋白质 分泌肾源性激素以及出现尿液生成早期迹象等多种类似真实肾脏的功能 [1] - 组合体在基因活性和组织结构上达到与新生小鼠肾脏相当的成熟水平 远超以往只能发育到胚胎阶段的肾脏类器官 [1] 疾病模型应用 - 利用携带PKD2基因功能缺失突变的细胞培育出人类组合体 成功在小鼠体内发育出大型人源肾囊肿 [2] - 患病组合体表现出炎症和纤维化等复杂病理特征 这些特征在以往体外模型中难以重现 [2] 行业意义 - 该技术为研究多种复杂肾脏疾病提供强大新工具 为未来设计可移植功能性合成肾脏奠定坚实基础 [2] - 研究成果标志着再生医学向解决器官短缺危机迈出实质性一步 验证了通往功能性器官再生的可行路径 [3] - 技术成熟后组合体有望成为个性化药物测试平台 减少对动物实验依赖并最终发展为可移植生物人工肾 [3]
正海生物:公司处于研发阶段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项目,目前已处于产品工艺验证阶段
证券日报网· 2025-09-17 17:41
研发进展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项目处于产品工艺验证阶段 [1] - 项目将补充公司在宫腔软组织修复领域的产品布局 [1] - 项目丰富公司再生医学领域的产品储备 [1] 信息披露 - 公司将严格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 - 相关里程碑进展将随项目推进及时披露 [1]
正海生物(300653) - 2025年9月1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7 08:50
产品市场展望 - 活性生物骨是国内首个含与胶原特异结合的rhBMP-2的骨填充产品 具有高创新性 [3] -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类产品在骨修复材料市场份额较小 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3] - 活性生物骨凭借产品特性优势持续提升市占率 实现销售收入增长 [3] - 2025年活性生物骨推广入院工作有序开展 整体入院节奏符合预期 [3] 口腔领域发展 - 中短期内口腔种植需求相对平淡 长期在老龄化及集采政策推动下种植牙渗透率仍具潜力 [3] - 口腔修复膜在公立市场销售格局稳定 民营市场面临竞争加剧和价格战白热化挑战 [3][4] - 公司将持续巩固口腔产品在种植领域优势地位 深化精准化营销策略 [4] - 加快新品上市与推广 协同发挥膜粉产品组合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4] 集采项目情况 - 脑膜产品已参与6个省级和2个省际联盟带量采购 覆盖24个省自治区兵团 [4] - 2024年6月天津市开展硬脑脊膜补片类耗材信息维护工作 尚未出台招标文件 [4] - 在已开展集采省份全部中标 售价下降但销量提升 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4] 研发进展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项目处于产品工艺验证阶段 [4] - 将补充宫腔软组织修复领域产品布局 丰富再生医学领域储备 [4] 海外拓展计划 - 部分产品具备出海潜力 正在开展相关筹划工作 [5] - 积极争取海外增量市场 尽力早日实现海外收入 [5]
外泌体成美妆研发新风口,但还有两大难关要过
FBeauty未来迹· 2025-09-12 18:08
今 年 7 月 , 国 家 药 审 中 心 ( CDE ) 发 布 《 细 胞 治 疗 产 品 注 册 与 评 价 技 术 指 导 原 则 ( 征 求 意 见 稿)》,首次明确建立细胞治疗产品的分类监管框架,并将外泌体所属的细胞外囊泡纳入"先 进治疗药物(ATMP)"体系。 不久前,一则医药领域的法规动向引发业界关注。 尽管按照国内现行法规,化妆品宣称外泌体并不合规,但其在研发端的潜力正在被诸多美妆企 业瞄准。 《FBe a u t y未来迹》发现,目前已有超1 7家美妆相关企业对外泌体研发领域进行前瞻性布局, 其中不仅包括欧莱雅、雅诗兰黛等美妆集团,还包括科丝美诗等代工及原料巨头。不久前,欧 莱雅研发团队也透露了在"长寿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其中就包括外泌体及其衍生技术在再生 美容与长寿研究领域的应用进展。 截图自国家药审中心(CDE)官网 这篇通知,将过去几年"悬而未决"的干细胞、外泌体等身份的问题,进行了确认:干细胞、外 泌体等,属于药品。 外泌体的研发潜力为何会被诸多美妆巨头看好?其想要迎来真正的发展黄金期还有哪些难关? "外泌体"于美妆科研圈而言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汇。 2 0 1 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
FamiCord (V3V)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9-02 00:00
公司概况 * 公司为FamiCord AG(前身为Vita 34 AG),是欧洲领先的干细胞库,业务范围超越传统干细胞存储[2][4] * 公司通过跨境合并形成,波兰公司PBKM(原华沙上市公司)与德国上市公司Vita 34 AG合并,合并后PBKM从华沙退市,现仅在德意志交易所上市[3] * 公司于2025年更名为FamiCord AG,因其品牌在欧洲更具知名度,通过超过30家公司运营[4] 核心业务与运营 * 核心业务是收集婴儿出生后的脐带血、胎盘、胎盘血、脐带组织和羊膜等细胞与组织,进行测试、处理并冷冻存储,供孩子或家庭成员未来治疗使用[4][5] * 运营网络包括13个处理实验室(最新实验室位于迪拜)以及纯存储实验室(位于瑞士和波兰)[7] * 公司还运营CDMO中心(位于葡萄牙和波兰),为商业客户生产细胞和先进医疗产品以供临床试验[8] * 公司提供两种主要收费模式:58.9%客户选择预付存储费(5年、10年、18年或25年),其余客户支付采集测试和冷冻的初始费用后按年支付订阅费,2024年订阅收入达2100万欧元[45] * 客户流失率低于1%,公司有权根据通胀提高存储价格[46] 市场地位与竞争格局 * 公司为欧洲第一、全球第三大干细胞库,控制欧洲约55%的市场份额,在已进入的国家平均市占率达67%[6][11] * 在多个国家市场份额领先:德国(垄断)、波兰(>90%)、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瑞士、捷克、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排名第一;英国和阿联酋排名第二;罗马尼亚排名第三[9][10] * 欧洲市场高度分散,十五年前有约150家竞争者,五年前少于100家,目前估计有55-60家,预计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至30-40家,公司通过约30次并购推动了行业整合[18][19][20] * 市场存在进入壁垒,如法国法律限制私营公司运营,此领域仅限于公立实体[11] 市场动态与增长驱动 * 欧洲市场渗透率差异巨大:高渗透率(>5%)国家包括葡萄牙、塞浦路斯、罗马尼亚、匈牙利;中等渗透率(1%-3%)国家包括波兰、意大利、西班牙、瑞士;低渗透率国家包括德国、捷克、奥地利;法国几乎无渗透[13][14] * 增长驱动因素包括:市场整体增长、价格上涨、推出新产品(如胎盘存储)以及地域扩张[11] * 新生儿数量下降是行业挑战,但公司认为增长潜力巨大,因当前欧洲平均渗透率仅2%,98%的家庭未使用此服务[26] * 新市场机遇:西班牙最高法院一年半前确认公民有权存储自己孩子的脐带血,使整个西班牙市场完全开放;土耳其因镰状细胞贫血和地中海贫血疾病而广泛接受脐带血治疗[39][40][41] 产品与技术创新 * 胎盘银行是相对较新的服务,于2021年在瑞士推出,随后扩展至海湾地区、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计划进入更多国家,约25-30%的客户会选择此服务[51][53] * 技术进展包括:FDA批准了细胞扩增技术,解决了脐带血细胞数量不足以治疗成人的问题;欧洲药品管理局近期也对类似技术给出了积极意见[36][37] * 治疗应用发展:脐带血在澳大利亚正式获批用于治疗脑瘫(占儿童0.5%),尽管尚未在欧洲获批,但证明了其医疗价值[33][34] 财务表现与展望 * 公司确认2025年财务展望:预计收入在8500万至9500万欧元之间,EBITDA在870万至1030万欧元之间[58] * 2024年财务表现:收入增长7%,EBITDA大幅改善近60%,销售及管理费用仅增长0.7%,显示出成本控制[60] * 2025年上半年业绩:收入增长15%,EBITDA增长36%,持续业务实现盈利[60] * 近期股价表现:过去几周交易兴趣显著增加,日交易量达平均水平的3-5倍,股价超过一家研究机构给出的6.15欧元目标价,现超过7欧元[58][59] 风险与挑战 * 行业曾遭遇重大信任危机:前欧洲竞争对手CryoSafe于2019年破产,影响了超过30万个家庭,对行业声誉造成打击[21][22] * 新冠疫情(2020年)带来运营挑战:医院访问受限,与准父母沟通困难,营销活动被迫转向线上[23] * 俄乌战争对消费者情绪产生间接影响,尤其在德国造成市场不稳定,但其主要影响已过去[24][25] * 监管环境日益官僚化,尤其是在欧洲,构成挑战[31] * 德国胎盘银行产品审批遭遇延迟,因属首例,当局极为谨慎,预计推迟至2026年第一季度推出[75][76]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拥有超过1,000,000份生物材料样本[6] * 样本可长期存储并保持活性,已有使用存储10年、15年、20年甚至25年后细胞的确认案例[35] * 客户群体主要为中产阶级、教育程度良好的家庭,是理想的客户基础[32] * 公司正积极从现有客户群产生额外现金流,例如通过鼓励预付未来的存储费[47] * 公司文化在德波合并后经历碰撞,德国注重规划分析与波兰注重行动勇气的文化差异花了三年时间调和,至今仍在进行中[95][96][97]
3D打印神经支架可用于修复脊髓损伤
科技日报· 2025-08-29 08:29
核心研究突破 - 首次融合3D打印 干细胞生物学与实验室培养组织技术 开发出修复脊髓损伤的创新方法 [1] - 使用3D打印支架构建精密微观通道 内部填充人类成体干细胞衍生的脊髓神经祖细胞(sNPC) [1] - 支架植入完全脊髓横断大鼠体内后 细胞成功分化为功能性神经元并双向延伸神经纤维 [1] 技术机制 - 构建神经中继系统绕过损伤区域 重建神经信号传导通路 [1] - 新生神经组织与宿主脊髓实现结构功能整合 形成新突触连接 [1][2] - sNPC具备自我更新能力 可分化为多种成熟神经细胞类型 [1] 实验效果 - 大鼠运动功能获得显著恢复 证实神经传导能力重建 [2] - 神经纤维向头侧和尾侧双向延伸 连接宿主脊髓上下游神经网络 [1] 临床意义 - 为美国超过30万脊髓损伤患者提供新治疗希望 [1] - 技术被研究者称为"迷你脊髓" 展现临床转化潜力 [2] - 突破当前无法逆转神经功能损伤和瘫痪的治疗困境 [1] 研究阶段 - 目前处于早期研究阶段 主要在动物模型验证可行性 [2] - 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医疗保健材料》期刊 [1]
联康生物科技集团(00690.HK)中期盈利约7600万港元 按年增长12.7%
格隆汇· 2025-08-28 20:13
财务业绩 - 公司收益达3.1亿港元 按年增长13.4% [1] - 半年度盈利录得7600万港元 按年增长12.7% 创历史纪录 [1] - 每股盈利达1.27港仙 按年增长16.5% [1] 战略发展 - 公司重新聚焦研发策略于再生医学领域 [1] - 正与中国领先再生医学研究机构探讨产学研合作 [1] - 合作旨在开发基于生长因子及再生医学技术的创新疗法 [1] 运营成效 - 业绩反映产品商业化策略成效显著 [1] - 成本效益及高效管理执行策略推动盈利增长 [1] - 通过互补优势加速研究进程 巩固生物制药创新领导地位 [1]
和元生物:2025年上半年营收稳健增长 深化再生医学布局
证券日报网· 2025-08-19 19:58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20亿元 同比增长6.01% [1] - 扣非净亏损1.05亿元 同比减亏1489.73万元 为2023年以来首次减亏 [1] - CRO业务收入4069.98万元 同比增长3.79% [1] - CDMO业务收入6561.67万元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1] - 再生医学服务、生物制剂试剂及其他业务收入1341.29万元 同比增长61.17% [2] 业务发展 - CDMO新签订单超过9000万元 将按会计政策在交付后确认收入 [1] - 研发投入2321.34万元 占营业收入比例19.37% [2] - 新增发明专利申请2项 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项 [2] - 攻克包装细胞合胞体形成等关键技术难题 [2] - 子公司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外泌体被纳入全球化妆品原料名录 [2] 行业动态 - CGT市场活跃度增加 CRO/CDMO企业迎来更多增长机遇 [1] - CDMO市场需求逐渐复苏 毛利率出现回升趋势 [1] - 公司开工率较为不错 下游客户订单需求增长将提升产能利用率 [1] 战略布局 - 积极开辟再生医学新方向 在干细胞、免疫细胞、外泌体等领域开展工艺开发 [2] - 通过与科研机构共建实验室、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探索业务模式 [2] - 再生医学业务具有毛利稳定、客户群体广泛等特点 被定位为未来重要增长引擎 [2]
正海生物股价微涨0.59% 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46%
金融界· 2025-08-16 03:58
股价表现 - 截至2025年8月15日15时,正海生物股价报22.14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59% [1] - 当日开盘价为22.16元,最高触及22.19元,最低下探至21.82元 [1] - 成交额0.69亿元,换手率1.74% [1] 公司业务 - 主营业务为生物再生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口腔修复膜、可吸收硬脑(脊)膜补片等 [1] - 属于医疗器械行业,是国内较早布局再生医学领域的III类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之一 [1] 财务表现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4%至1.87亿元 [1] - 归母净利润为4648.57万元,同比下滑45.97% [1] - 业绩下滑主要受口腔修复膜收入下降19.38%、销售费用增长38.87%以及税率调整等因素影响 [1] 产品结构 - 核心产品仍依赖口腔修复膜和脑膜补片 [1] - 新产品活性生物骨尚未形成规模销售 [1] - 在研管线进展较慢 [1] 资金流向 - 8月15日,正海生物主力资金净流出85.55万元 [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入920.19万元 [1]
正海生物上半年净利近腰斩
中国经营报· 2025-08-15 16:0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14%至1.87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降45.97%至4648.57万元,扣非净利润下降46.77%至4028.07万元 [4] - 净利润下滑主因包括核心产品收入分化、成本费用压力加大及外部环境变化,其中口腔修复膜业务收入锐减近两成 [4] - 销售费用激增38.87%至7117.79万元,主要用于市场推广(3045.57万元)和商业支持(2011.83万元),但未能驱动业绩增长 [7][8] 核心产品分析 - 脑膜系列产品销售收入8027.17万元,同比增长5.88%,得益于省际联盟集采持续中标,但毛利率同比下降3.04个百分点至88.84% [6][7] - 口腔修复膜业务收入7711.62万元,同比下滑19.38%,毛利率下降1.63个百分点至85.98%,主因口腔种植市场需求不旺、行业竞争加剧及产品价格走低 [6] - 公司产品结构单一,口腔修复膜和脑膜产品长期占据八成以上收入,抗风险能力薄弱 [6] 政策与成本影响 - 2025年1月1日起,主营产品关键原材料动物组织的增值税征收方式由简易征收(3%)改为一般计税(13%),大幅提升税率侵蚀利润空间 [6] - 集采导致脑膜产品售价下降,但促进销量增长,公司脑膜产品在多个省际联盟接续采购项目中成功中选 [7] 新产品与研发进展 - 活性生物骨获得注册证近三年,尚未贡献实质销售数据,入院工作有序开展但销售体量仍小 [8][9] - 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处于注册发补阶段,宫腔修复膜在开展注册工作,乳房补片处于数据管理阶段,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工艺验证阶段 [10] - 在研产品预计未来2-3年才可能带来收入增量,短期内难解业绩压力 [10] 市场与战略调整 - 公司营销网络覆盖全国所有省份,经销商达1175家,但销售费用率从25.88%飙升至37.90%,净利润率从43.45%下降至24.75% [8]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同比减少42.05%至4767.29万元,营销投入与业绩产出形成反差 [8] - 公司筹划产品出海,部分产品具备海外市场潜力,但需更多资源投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