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退化零增长
搜索文档
中国荒漠化防治成为全球典范!
人民日报· 2025-10-10 10:03
核心观点 - 中国库布其沙漠的荒漠化防治模式,特别是光伏治沙等创新技术,已成为全球典范,并在多国成功实践,展示了退化土地恢复与转型的潜力 [1][2][3] 防治模式与技术 - 库布其沙漠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板间种草”的立体发展模式进行光伏治沙 [1] - 机械化治沙设备如无人机、散草铺设机、自行式履带沙障一体化铺设机大幅提升了铺设草方格的效率,并显著提高了沙漠植被成活率 [1] - 鄂尔多斯市在“光伏长城”治沙带已建成光伏装机规模超1000万千瓦,实现光伏治沙约80万亩,待在建及已批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防沙治沙面积超200万亩 [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沙特阿拉伯、蒙古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260余名代表,该论坛已成为荒漠化治理领域国际合作、知识交流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1][2] - 中国治沙经验已在蒙古国参与“十亿棵树计划”,推广草方格治沙技术和耐旱植物种植技术,并在沙特阿拉伯成功落地光伏治沙模式,为其能源转型提供新思路 [2] - 乌兹别克斯坦和巴西的代表表达了引进中国治沙技术及设备,以及探讨合作可能性的意愿 [1] 全球认可与典范意义 - 联合国官员认为中国的荒漠化防治是全球典范,中国“三北”工程是多项国际环境公约的有力实践,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 中国在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将防沙治沙工程发展为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惠民工程,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 [2]
2.57亿公顷、2亿亩、1200亿元……多角度“数”看“黄皮肤”持续披新绿
央视网· 2025-09-17 11:43
治理成效 -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1][7] - 中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 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67万公顷 [4] -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 较10年前上升2.6% [4] 环境与社会影响 - 近10年中国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了30% [4] - 重点治理区实现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率先实现了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 [7] - 通过发展沙产业 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 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 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10] 国际合作 - 中国认真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先后成立中阿、中蒙和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 [13] - 中国在蒙古、中亚、非洲等地建立治沙示范基地 [13]
“十四五”以来 “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央视新闻· 2025-09-16 17:27
荒漠化治理总体成效 -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并率先实现了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1] - 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7万公顷,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 [1] 荒漠化土地基本情况 -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1] -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1] - 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了30% [1] 重点治理工程与生态指标 - 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进行治理 [1] - 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1] -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较10年前上升了2.6个百分点 [1] 沙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贡献 - 通过发展优质牧草、经济林果、中药材、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1] - 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1] - 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