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产业
搜索文档
新疆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沙产业让沙漠化身“致富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9 13:54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新疆和田 地区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眼下这里的24万亩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肉苁蓉的采挖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秋季肉苁蓉采挖从十月下旬开始,持续到11月底结束。 作为全国肉苁蓉主产区之一,于田县通过"林下接种"模式,将治沙与产业结合。目前,全县肉苁蓉种植 面积达24万亩,今年总产量预计超过4万吨。 发展沙产业 为沙漠披绿助农民增收 近年来,于田县将沙漠生态治理和发展沙产业相结合,鼓励当地村民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林,并 接种肉苁蓉。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肉苁蓉致富,沙产业不仅为沙漠披绿,也帮助农民增收。 采挖肉苁蓉可是一项技术活,用铁锹把红柳树下的表层沙土清除,当看到肉苁蓉顶部露出来后,就 得用手将沙土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直到看见肉苁蓉的躯体完整呈现,这时候,只需要用手轻轻一拔,一 根新鲜的肉苁蓉就采挖出来了。在采挖的时候还要避免损伤肉苁蓉的根系,否则会影响来年的生长。而 且,采挖出来的肉苁蓉还要确保完整度,如果断裂了会影响售卖价格。 这里的肉苁蓉能有这样好的品质,离不开生态林的养护。种植肉苁蓉的这片防沙林,在三年前还 ...
视频丨新疆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沙产业让沙漠化身“致富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29 09:40
肉苁蓉是一种寄生在红柳、梭梭根部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眼下这里的24万亩 肉苁蓉进入采收季。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肉苁蓉种植基地里,四周是连片的梭梭和红柳,一行行整齐排列,顽强地扎根在沙漠中,守护着这片土地。它们不仅防风固沙,还 是肉苁蓉的"生命摇篮"。被当地人称为"沙漠人参"的肉苁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主要生长在梭梭和红柳的根部,靠吸取梭梭和红柳根部的养分 生长。现在正值肉苁蓉采挖的季节,在防沙林中间,当地村民会手持铁锹,俯下身体刨开沙土,小心翼翼地采挖着这些"沙漠珍宝"。 采挖肉苁蓉可是一项技术活,用铁锹把红柳树下的表层沙土清除,当看到肉苁蓉顶部露出来后,就得用手将沙土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直到看见肉苁蓉的躯体 完整呈现,这时候,只需要用手轻轻一拔,一根新鲜的肉苁蓉就采挖出来了。在采挖的时候还要避免损伤肉苁蓉的根系,否则会影响来年的生长。而且,采 挖出来的肉苁蓉还要确保完整度,如果断裂了会影响售卖价格。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这里的肉苁蓉能有这样好的品质,离不开生态林的养护。种植肉苁蓉的这片防沙林,在三年前还是一片荒漠。在沙漠中, ...
防沙治沙还需用好沙
经济日报· 2025-10-27 08:04
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在三大沙漠边缘建起绿色防线[1] - 内蒙古承担全国60%的治沙任务,是"三北"攻坚战主战场[1] - 防沙治沙工作呈现"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3] 治沙技术与方法 - 锁边工程以构建绿色阻沙防护带为核心,通过草方格沙障、生物固沙、光伏治沙等方式阻止沙漠扩张[1] - 绝大部分治沙作业仍依赖人力完成,但无人机运送草料、无人植树机器人、半自动种植车等设备已投入使用[2] - 需加快耐旱物种培育、沙化土地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等核心技术攻关[2] 沙漠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 - 沙产业成为新经济增长点,沙漠旅游是重要方向,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已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 - 当地培育生态观光、研学教育、徒步探险等特色业态,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2] - 遵循"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沙则沙、宜荒则荒"的治理原则[3] 未来发展方向与机制 - 锁边工程未来重点转向扩绿增绿,进入扩边新阶段[1] - 需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3] - 鼓励农牧民、企业、社会团体参与防沙治沙,建立长效管护机制[3]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沙面积超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42
造林任务与治理成果 - 阿拉善盟计划于2025年12月底前完成56万亩秋季造林任务 [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 [1] 生态环境与治理模式 -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分布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1] - 当地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 [1] 产业融合与民生效益 - 阿拉善盟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引导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 [1] - 农牧民通过参与生态工程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形成良性互动 [1]
“三北”工程实施以来 内蒙古阿拉善盟累计治沙面积超亿亩
人民日报· 2025-10-24 06:00
造林任务与历史成就 - 阿拉善盟计划于12月底前完成今年56万亩造林任务 [1] - 自1978年"三北"工程实施以来,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累计治理面积突破1亿亩 [1] 生态环境背景与治理模式 - 阿拉善盟地处内蒙古最西端,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生态环境极度脆弱 [1] - 当地推广应用以梭梭、花棒、沙拐枣等乡土抗旱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体的近自然造林模式 [1] 产业融合与民生效益 - 阿拉善盟推动防沙治沙与沙产业深度融合 [1] - 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农牧民参与工程建设、后期管护和沙产业经营,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1]
“十四五”以来 “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央视新闻· 2025-09-16 17:27
荒漠化治理总体成效 -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并率先实现了到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的目标 [1] - 中国沙化土地面积由20世纪末的年均扩展34万公顷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67万公顷,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 [1] 荒漠化土地基本情况 - 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5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1] - 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 [1] - 近10年发生沙尘天气次数较上个10年减少了30% [1] 重点治理工程与生态指标 - 通过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进行治理 [1] - 十四五以来,三北工程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面积超2亿亩 [1] - 植被平均盖度达到20.22%,较10年前上升了2.6个百分点 [1] 沙区产业发展与经济贡献 - 通过发展优质牧草、经济林果、中药材、沙漠旅游等沙产业实现经济效益 [1] - 沙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年总产值达1200亿元 [1] - 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50%以上 [1]
沙漠海鲜、沙漠水稻?塔克拉玛干的新产业颠覆你想象
央视网· 2025-08-17 07:17
沙漠治理与产业发展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 巩固沙漠治理成果[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财政投入20 14亿元用于沙漠锁边工程[1] - 沙漠治理带动"绿富同兴"产业发展模式 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1][11] 沙漠水产养殖 - 和田地区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水质pH值从9 5-11调整至7 5-8 5 实现沙漠海鲜养殖[3] - 2024年和田水产品产量达1 2万吨 产值3 8亿元[3] - 重度盐碱地改造后创造就业岗位 员工月均工资超3600元[3] 沙漠农业创新 - 稻香村通过改土治水攻坚 水稻亩产提升至600公斤[5] - 沙漠玉米种植采用喷灌技术 较漫灌节水30%-50% 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7] - 策勒县形成"种植+养殖"产业链 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9] 多元化种植体系 - 和田地区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等多元种植 墨玉县棉花达3 4万亩[9] - 皮山县/民丰县建成10万亩中药材基地 于田县培育10万株沙漠玫瑰[9] - 新疆沙区特色作物总面积达184 5万亩 沙产业年产值43 7亿元[11]
沙漠里也能养海鲜、种水稻?看新疆如何“点沙成金”
央视新闻· 2025-08-17 05:31
沙漠治理与生态建设 - 新疆和田建成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锁边护林带,有效遏制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 [1] - 2024年上半年新疆投入20.14亿元财政资金巩固治沙成果,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 - 通过"降盐脱碱"技术将养殖水体pH值从9.5-11调整至7.5-8.5,破解沙漠水产养殖难题 [3] 沙漠特色农业产业化 - 和田地区2024年水产品产量达1.2万吨,产值3.8亿元,"沙漠海鲜"养殖形成规模产业 [3] - 稻香村通过改良沙荒、土碱、水缺问题,实现水稻亩产600公斤,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4600元 [9][11] - 策勒县采用指针式喷灌技术节水30%-50%,每100亩节省成本千元,建成沙漠玉米种植基地 [14][16] 多元化种植与产业链延伸 - 形成"种植+养殖"模式:梭梭/红柳防护林改善玉米生长,苜蓿种植支撑畜牧产业链 [13][18] - 津南新村发展蔬菜/林果/花卉/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村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 [21] - 全疆沙区特色作物种植达184.5万亩,涵盖棉花(墨玉县3.4万亩)、玫瑰(于田县10万株)、中药材(皮山县/民丰县10万亩)等 [20][23][25] 沙产业经济规模 - 新疆沙产业年总产值达43.7亿元,实现从生态治理到经济产出的"绿富同兴"转型 [25][27] - 沙漠养殖/种植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如水产基地提供月薪3600元以上的本地就业机会 [7]
新疆巩固防沙治沙成果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中国经济网· 2025-06-27 16:57
新疆防沙治沙工程进展 - 新疆计划2024年增加锁边绿色防护带宽度110米至7500米 新增治理面积479万亩 [1] - 于田县采用"政府主导 全民参与"模式 将33万亩绿洲确权到户 配套基础设施与苗木补助 引导农户种植柽柳 梭梭等沙生植物 [1] - 发展肉苁蓉 玫瑰花等沙产业 带动3.6万群众参与治沙 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 治沙模式创新 - 于田县万花园"合龙"区探索"乔灌结合 乔药结合 灌药结合 林药间作"多元种植模式 增强防风固沙能力同时提升经济价值 [2] - 兵地联动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 推行"先干后补 干好再补"激励模式 [2] - 推广"分布式光伏+苦咸水灌溉"技术 试点林草碳汇开发390万亩 [2] 工程成效数据 - 新疆已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834.08万亩 建成3046公里绿色阻沙防护带 [1] - 实现防沙治沙和治水兴水"双提升" 荒漠面积和沙地面积"双缩减" [1]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成效显著 形成"绿围脖"生态屏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