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偶像
搜索文档
B站乐华集体瞄准,国内地偶加速进行时
新浪财经· 2025-09-05 19:27
文 | 娱乐资本论 李富阳 "日本地偶正在进入爆发期,内地资本看在眼中,准备下场。"地偶资深从业者老雷向河豚君表示。在他 看来,目前地偶经纪国内大概有2亿市场规模,其中男女地偶各占一半。 地偶是指不在主流媒体露出,在小剧场、livehouse演出的偶像团体。日本是地偶的发源地,这些在地下 演出的偶像们往往没多少粉丝,生存困难是常态。如今,随着流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日本地偶团体 开始在短视频网站如tiktok上曝光,开始冲击传统偶像团体。头部地偶团体如fruits zipper更是在出道三 年时间内实现了从livehouse到武道馆再到东京巨蛋的三级跳。 在海的这边,国内地偶数量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百支以上数量的增长,相较地偶元年"2023年"总数147支 翻了2倍多(注:地偶统计数据实时更新)。"可以说,国内的地偶也想走日本的路"。不仅有大量民间 资本涌入,一些传统娱乐经纪公司和平台也纷纷下场,如白色系正招募地偶,B站也做了地偶综 艺,"听说乐华也有计划要做地偶",老雷透露。 到了2025年,相比大家印象中的女地偶团体,男地偶经纪更是直接起飞,不止有创造营系选秀艺人如陆 定昊、刘夏俊等加入,在社媒上,也到处充斥 ...
地下偶像,加速进行时
虎嗅· 2025-09-05 10:5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国内地偶经纪市场规模约2亿元 其中男女地偶各占一半[1] - 男地偶细分市场规模约1亿元[5] - 国内地偶团体数量连续三年实现百支以上增长 较2023年147支总数增长超2倍[1][4] - 男地偶数量从2023年首支团体发展至60支[6] 市场格局演变 - 女地偶竞争加剧 上海节假日巅峰人流量仅2000人 头部团体实现盈利而多数生存困难[8][10] - 男地偶市场自2025年起爆发 上海集中超50%团体 每周新增1-2个新团[16][19][21] - 男团新人底薪达8000元 显著高于女团 市场活粉仅约2000人[22] 商业模式与盈利 - 特典券为核心收入来源 自营偶像可获全部收入 签约偶像与事务所分成[23][24] - 百切(购买100张特典券)等消费机制推动收入 需提供情绪价值服务如个性化互动和端水运营[27][29] - 恋营(恋爱营业)在男地偶中普遍 虽带来收入但易引发粉丝争议[31] 资本介入与行业趋势 - 民间资本、传统娱乐公司(如白色系、未名行星)及平台(B站、乐华)纷纷入场[1][36] - 投入成本低至几万元可支撑团体半年活动 选秀艺人转阵地偶比例显著提升[33][34] - 地偶作为平替过渡方案 部分团体通过短剧、音乐节资源向地上化发展[36] 内容生态与挑战 - 日系风格主导女地偶市场 文化隔阂形成准入壁垒[8][20] - 原创内容缺失 大量团体翻唱日文歌 缺乏传播力强的原创曲目[37][38] - 私联问题泛滥 专业水平参差不齐 商业化能力待提升[33][37]
B站酷狗乐华集体瞄准,国内地偶加速进行时
36氪· 2025-09-05 08:18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国内地下偶像经纪市场规模约2亿人民币 男女地偶各占一半 [1] - 国内地偶数量连续三年实现百支以上增长 较2023年总数147支增长超2倍 [2] - 男地偶数量从2023年首支团体发展至今已达60支 [4] - 女地偶2023年新增101支 2024年新增188支 2025年8月前新增113支 [4] 市场竞争格局 - 上海女地偶节假日巅峰人流量仅2000人 市场呈现严重二八分化 [5][7] - 男地偶市场活粉约2000人 50%以上团体集中分布在上海 [11][18] - 头部日本地偶团体Fruits Zip实现三年内从Livehouse到东京巨蛋的跨越 [1][3] - 新男团每周新增1-2支 事务所通过规模效应抢占市场 [11][16] 商业模式与盈利 - 特典券为核心收入来源 自营偶像可获全部收入 签约偶像与事务所分成 [19] - 百切(购买100张拍立得)为典型消费模式 附带集章换礼等增值服务 [19][25] - 男团新人底薪达8000元 显著高于女团 用于维持人员稳定性 [16] - 单次演出成本可低至几万元 支撑团体大半年活动 [28] 内容与运营特点 - 女团多以日系风格为主 文化隔阂形成受众门槛 [5][13] - 男团风格多元 涵盖日系 韩系及纯Vocal风格 降低入门门槛 [13] - 情绪服务成为核心 包括记忆粉丝ID 端水式互动 恋爱营业等 [24][25][26] - 粉丝舆情直接影响商业表现 单个吐槽可能引发团队正式反馈 [25] 资本介入与行业趋势 - 白色系 未名行星 B站 乐华等传统娱乐资本纷纷下场布局 [2][11] - 选秀艺人大量转入地偶行业 比例远超团播领域 [2][28] - 地偶成为娱乐行业最低门槛赛道 投入几十万半年即撤资现象普遍 [7][28] - 内容原创力不足 大量团体翻唱日文歌曲 缺乏传播力强的中文原创作品 [33] 地区发展特征 - 上海成为地偶核心城市 男团每日有活动 女团受众规模有限 [4][11][18] - 广州出现未名行星等与酷狗平台合作的地偶团体 [2][11] - 重庆地区早期女团微博粉丝过万 但固定线下观众仅10人 [7]
为了心爱的偶像哥哥,她们不惜在街头找干爹
虎嗅· 2025-05-21 12:30
地下偶像行业商业模式 - 地下偶像通过近距离互动活动创收 包括拍照握手等服务的平均价格为50-100人民币[6][8][13] 游乐园约会服务需消费约1.5万元人民币[6] - 行业采用积分制度激励消费 500积分(约2.5万元人民币)可兑换与偶像一日游特权 更高积分可获得拥抱或亲吻等亲密接触机会[6] - 收入分配存在多层抽成 事务所对演出费和粉丝服务收入进行高比例抽成 部分偶像因隐形条款无法获得应得报酬[7] 粉丝经济市场规模 - 日本"推活"市场活跃人数达1383万人 较上年增加247万人[10] - 平均每人年度支出约为25万日元(约1.25万元人民币) 市场持续扩展成为重要消费领域[10] - 地下偶像粉丝中存在极端消费案例 个别日本少女打赏金额超过100万日元(约5万元人民币) 最高达到1亿日元(约500万元人民币)[12][22] 未成年人参与灰色产业链 - 未成年粉丝通过"爸爸活"获取资金 简单会面可获得5000日元(约250元人民币) 发生肢体接触可获得3-10万日元(约1500-5000元人民币)[12] - 近10年未成年人因社交媒体卷入色情行为案例超1000起 2021年达1812件[18] - 平台存在监管漏洞 "健全""大人"等隐晦标签帮助未成年人绕过监管寻找金主[19] 行业监管与法律困境 - 日本法律对风俗业界定模糊 未发生性行为的风俗产业难以严格管控[17][18] - 事务所存在违规操作 部分男偶像听从事务所指令与未成年粉丝进行不当肢体接触[15] - 媒体内容推波助澜 网络大量传播"如何合法进行爸爸活"等指导内容[21]
国产地下偶像,迈入「大逃杀」时代
36氪· 2025-03-02 15:00
行业规模与增长 - 中国地下偶像行业在2023年新成立团体达91个,被称为“中国地下偶像元年” [5] - 2024年新增地偶团体数量增至174个,2025年仅1月、2月就有25个新团诞生,其中男子团体成为新增长点 [5] - 截至2025年3月,中国活跃的地下偶像团体数量超过250个,相比2023年3月的约40个实现显著增长 [20] 商业模式与收入 - 演出以拼盘形式为主,票价亲民,通常在68元至128元之间,但门票收入归主办方和场地方 [14] - 地下偶像主要收入来源为演出后的“特典会”,粉丝购买特典券与偶像聊天并拍摄拍立得,每张券售价50元至100元不等 [15] - 全职新人偶像若能坚持演出两三个月,月收入可达约1万元,行业头部偶像生日会特典券可售罄400张限量券 [15] 市场竞争与运营 - 行业竞争激烈,大批新生团体速起速落,被形容为“战国时代”和“大逃杀”时代 [5][19] - 中国地下偶像两大事务所STARRY和Ultima Idols分别主推“王道系”甜美偶像和摇滚路线 [21] - 成熟事务所开始寻找日本制作人创作原创音乐,以符合行业规范,例如TIF亚洲巡演上海站要求参演团体全部演唱原创歌曲 [21] 粉丝经济与消费行为 - 地下偶像提供近距离互动和“情绪价值”,特典券销量高的偶像更擅长记住粉丝信息并准备话题 [16] - 女性观众消费能力被运营方视为远超男性观众,是文化消费市场不争的事实 [27] - 存在粉丝过度消费现象,例如纪录片中记载有粉丝每年看700场演出并花光积蓄支持偶像 [30][31] 文化本土化与挑战 - 行业面临“日系亚文化”本土化困境,有团体演唱原创中文歌引发粉丝不满,需加唱日文歌翻唱 [24] - 团体风格不够多元化是吸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粉丝规模整体未明显增长,粉丝群体流动 [20] - 男团运营引入“爱豆品德课”,强调与粉丝保持恰当距离,避免私联、收贵重礼物等行为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