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独资化

搜索文档
警告!宏利基金因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被罚款7万元
新浪基金· 2025-07-25 11:28
监管处罚与外汇管理违规 - 宏利基金因违反外汇登记管理规定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处以7万元罚款,处罚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第(五)项 [1][2][5] - 违规行为涉及《外国投资者境内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第十条第一款(前期费用登记及账户管理)和第十七条(资本变动登记要求) [2][3] - 此次处罚发生在公司外资独资化转型关键期(2022年11月完成股权收购后更名),暴露外资机构适应中国监管规则的操作执行挑战 [2] 公司发展困境 - 资产规模增长乏力: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总规模955.6亿元(非货币616.4亿元),行业排名第64/162,虽较2024年底增长158.46亿元,但远落后于同期成立的招商基金(8,998.87亿元)、万家基金(5,066.76亿元)等 [6][8] - 核心人才持续流失:2025年1月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王鹏卸任(曾管理规模占公司权益类产品近半),2024年研究部总监张勋、权益投资总监刘欣相继离职 [8] - 高管层频繁变动:2022年外资控股后董事长/总经理更迭,2025年3月总经理高贵鑫离任由丁闻聪接替 [9] 产品结构与费率问题 - 产品结构失衡: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仅19%(股票型73.12亿元+混合型110.05亿元),债券型(414.01亿元)+货币型(339.22亿元)合计占比79% [9][10] - 费率政策滞后:权益类产品管理费维持1.5%高位,显著高于行业普遍降至1.2%以下的趋势 [9] 局部业务亮点 - 国际业务表现突出:香港强积金市占率27.6%保持领先,2025年7月参与澳门非强制央积金制度推出10款产品 [10]
强化在华非处方药领域布局,赫力昂全资控股中美史克
国际金融报· 2025-07-09 18:01
合资企业独资化进程 - 赫力昂完成对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剩余12%股份的收购 实现100%全资控股 终结近40年合资历史 [1] - 交易总金额达16.23亿元 其中4.6%股权转让给赫力昂(中国)有限公司 7.4%转让给瑞士公司Haleon CH SARL [1] - 合资企业性质难以适应跨国药企全球化与本土战略调整需求 中国放开外资股权比例限制促成独资化 [1][2] 中美史克历史与市场地位 - 企业成立于1984年 合资期限原定持续至2025年6月30日 聚焦疼痛管理、呼吸健康、皮肤健康及消化健康四大品类 [2][3] - 拥有芬必得、新康泰克、百多邦、扶他林和辅舒良等知名品牌 在中国消费者中享有高度知名度 [3][4] - 作为改革开放标志性合资企业 曾将国际GMP规范、市场营销意识和人才培育机制引入中国市场 [3] 赫力昂战略布局 - 公司明确中美史克将继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经典品牌传承的同时加强产品线投资 [4] - 计划深化质量管理体系与销售网络 依托全球研发能力和本土创新中心加速渠道布局 [4] - 中国被定位为关键区域市场与全球增长驱动力 此次收购被视作深耕中国市场的里程碑 [5] 赫力昂业务架构 - 产品组合覆盖口腔健康、营养健康、疼痛管理、呼吸健康、消化健康、皮肤健康六大核心品类 [4] - 旗下拥有钙尔奇、善存、舒适达、芬必得、扶他林、新康泰克、百多邦等经典品牌 [4] - 中国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非处方药市场 此次收购将强化供应链运营与创新潜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