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基计算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甲子光年
搜狐财经· 2025-08-28 16:18
行业背景 - 商业航天以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并追求商业利润 区别于传统政府主导的航天活动[1][7] - 全球商业航天发展历经政府主导期(1950s-1980s)、商业化起步期(1980s-1990s)及"新航天"突破期(2000s至今) SpaceX凭借可复用火箭和Starlink星座引领行业[1][10][12] - 中国商业航天2014年政策破冰后加速发展 2020年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其"新增长引擎"地位[1][20][22] - 2024年全球259次轨道发射中近70%由民营企业完成 中国以68次发射居全球第二[1][13][15] 行业现状 - 产业链协同突破:上游材料(高温合金、复合材料)、中游火箭/卫星制造及下游应用(通信、遥感、导航)形成闭环 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达4150亿美元 商业航天占比71%[2][31][36] - 核心技术攻坚:可重复使用火箭(如长征十二号甲、朱雀三号)、低轨巨型星座(中国星网规划1.29万颗卫星)、激光通信(蓝星光域终端达100Gbps速率)成突破重点[2][41][45][48] - 资本高度活跃:2015年后国内融资持续增长 2024年投资金额超29亿元 火箭研制和卫星核心零部件为焦点领域[2][28][29] 代表性厂商 - 蓝星光域聚焦激光通信 终端在轨建链成功率100% 建成国内首个千台量级量产基地[2] - 格思航天深耕卫星智能制造 数字化工厂年产300颗卫星 为"千帆星座"核心供应商[2] - 蓝箭航天突破液氧甲烷火箭技术 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2][41] - 中国星网推进GW星座建设 2025年下半年30天内实现6连发 在轨卫星超80颗[2] 未来趋势 - 技术方向指向空天地海一体化(6G愿景)和天基计算(轨道数据中心解决地面算力瓶颈)[3][45] - 面临太空垃圾治理(年增5%)、审批效率低、资本回报周期长及国际竞争等挑战[3] - 建议通过研发太空机器人、建立垃圾清除基金、推动国际太空协议修订应对挑战[3] 政策支持 - 国家级政策从"鼓励参与"深化至"打造新增长引擎" 2024年首次明确商业航天为"新增长引擎"[22][23] - 地方层面形成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及西部产业集群 全方位推进商业航天发展[24][25][26] 产业链结构 - 上游涵盖原材料、燃料及电子元器件 中游包括火箭/卫星制造及发射服务 下游涉及通信、遥感、导航等应用服务[34] - 成本控制依赖材料突破和规模化生产 性能跃升通过可复用火箭和天基计算实现[39][40] 国际对比 - SpaceX的Falcon 9火箭在2016年后承担大量发射任务 送入轨道航空器数量超185万颗 引领行业发展[17][18] - 中国航天为全球第二力量 长征系列火箭快速追赶 民营公司如星河动力和蓝箭航天奋力突破[17][18]
南航“星眸载荷”一举斩获“研电之星”
南京日报· 2025-08-22 07:59
技术突破与创新 - 公司自主研发的"星眸载荷"是我国首个基于天基计算的北斗导航地面辐射源在轨定位装置 实现2公里射频锁定、36米遥感精标和3分钟星上解算 [1] - 创新设计"三合一神探"系统 集成射频追踪、图像匹配和天基计算三大功能 其中"微目标慧眼"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小目标检测与遥感图像匹配定位 [2] - 首次在载荷中部署国产龙芯处理器云系统 运算能力达每秒1千亿次 [2] 研发历程与挑战 - 项目从获批到发射仅用一年半时间 团队辗转南京、北京、海南、济宁、西安5地开展联调联试及环境试验 [2] - 首次无人机飞行定位试验因环境开放性导致测量数据异常而失败 团队通过2-3天问题排查最终通过剔除异常值实现成功定位 [3] - 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测试期间遭遇超强台风"摩羯" 团队成员在台风后次日即顶着40℃高温徒步10公里往返试验场地 持续10天在无水电条件下完成测试任务 [4] 项目成果与团队构成 - 项目从全国40余个候选方案中脱颖而出 成为天舟八号货运飞船搭载的4个载荷之一 [1] - 载荷在轨运行期间传回大量宝贵数据 完全达到预期监测目标 [4] - 研发团队涵盖本硕博多学历层次 年龄跨度从60后到00后 由李广侠教授担任总指挥 程剑教授任总设计师 宋晓勤老师负责技术指导 [4]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天基计算星座,天数地算跃升天基智算时代
中信建投· 2025-05-20 09:2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我国成功发射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低轨卫星系统发展重点由“信息获取”向“智能计算”延伸,推动从“天数地算”向“天数天算”跃升,预计2025年我国星座整体建设进程迈入新阶段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我国商业航天动态 - 巨型低轨卫星星座建设运营特点为周期长、技术集成度高、高风险,我国国有民营企业布局,卫星研制与火箭发射模式转型,商业航天力量有望加速低轨互联网布局 [2][8] - 我国低轨卫星系统未来发展重点从“信息获取”向“智能计算”演进,“算力星座”将成“在轨智能体”,提升感知 - 决策链路速度与可靠性 [2][8] - 5月14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太空计算星座021任务的12颗AI智算卫星,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首发星座具备5POPS太空计算能力,星间激光通信速率最高100Gbps,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9] - 国星宇航发起“星算”计划,旨在通过2800颗算力卫星与地面100余个智算中心互联打造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首发星座构建开放共享太空计算系统 [10] - 全球算力竞赛中,美国公司有太空算力布局,如Lumen Orbit计划发射算力卫星,Palantir部署微型AI模型至在轨卫星 [11] - 5月17日,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6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5月13日,我国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九号,用于多频段、高速率卫星通信技术验证 [12][13] 国际商业航天动态 - 美国太空军斥资1760万美元打造“联合天线市场”云技术原型,解决军事卫星通信瓶颈,还将通过14亿美元计划采购新相控阵卫星天线 [15] 投资建议 - 建议关注产业链中上游,上游包括卫星总装(中国卫星)、卫星载荷(上海瀚讯、佳缘科技、航天环宇等)、载荷上游元器件(臻镭科技、铖昌科技、振芯科技等)、卫星总装测试(苏试试验)、3D打印产业链(铂力特、华曙高科)、碳纤维复合材料(光威复材);中游包括卫星运营及服务(中国卫通)、地面设备及终端(海格通信、七一二)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