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抗风险能力

搜索文档
储蓄率呈“断崖式”下跌,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银行:是它在作怪
搜狐财经· 2025-07-02 15:17
居民储蓄率变化 - 中国居民储蓄率从2020年的45 7%骤降至2024年的24 3% 创历史新低 [1] - 近半数受访者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不足一万元 "无存款"群体比例显著扩大 [1] 高房价对储蓄的直接影响 - 户均家庭总负债达51 2万元 其中房贷占比超80% 达41 8万元 [2] - 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1 7万亿元 同比增长5 6% 房贷家庭月供占收入比例达42 3% 远超国际30%警戒线 [2] - 90%家庭存款低于10万元 购房家庭风险抵御能力被极大削弱 [5] 高房价的连锁效应 - 首付款掏空家庭积蓄 多数需动用三代积蓄支付几十万至百万首付 [2] - 一线城市租金占年轻人收入近40% 租房群体储蓄能力被进一步压缩 [7] - 居民资产配置严重失衡 房地产占比畸高 与美国33 2%的房地产资产占比形成反差 [2] 储蓄率下降的社会经济影响 - 2035年养老金缺口预计超10万亿元 社保覆盖不足与个人储蓄匮乏形成双重压力 [7] - 消费需求面临萎缩风险 缺乏储蓄的家庭在经济下行时将被迫削减支出 [7] - 家庭抗风险能力脆弱化 失业或疾病等突发事件将直接威胁基本生存 [9] 政策应对方向 - 需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创造就业以增强收入水平 [11] - 探索合理住房政策控制房价过快上涨 减轻居民购房压力 [11]
你以为买不起房就够愁了?大城市还有这些更闹心的事儿!
搜狐财经· 2025-06-25 23:10
你知道吗?以前大家一聊到压力和挑战,那肯定少不了买不起房这个话题。可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现在买不起房这事儿,好像都变得"稀松平常"了。没 错,你没听错,如今在大城市里,有比买不起房更棘手、更让人烦恼的事儿冒出来了,这些事儿不仅影响咱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搞不好还会给社会发展 带来挑战。咱今天就来唠唠这些事儿。 先说说教育,现在不少城市里,教育费用那叫一个高得离谱。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都得花不少钱,还得搭进去好多精力。就说那些 知名学校的学区房吧,价格高得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就拿北京来说,有些学区房每平方米都涨到十几万甚至更高了。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进这些好学校,不仅要承受巨额的买房成本,还得面对激烈的竞争。你 想想,这得让家长多焦虑!就算好不容易买了学区房,孩子的教育问题也不一定能轻松解决,后续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很多实体经济都开始往线上转。虽说这样能节省人工费用和门面费用等开销,但竞争也变得更激烈了。因为大家都觉得线上赚钱容 易,都想分一杯羹,结果钱反而更难赚了。其实不只是服务行业,现在整个大环境都在"内卷",照这样下去,钱只会越来越难赚。 ...
储蓄率呈“断崖式”下跌,近半数国人没有存款?央行:是它在作怪
搜狐财经· 2025-06-24 19:43
中国居民储蓄率断崖式下跌:高房价阴影下的经济隐忧 2024年,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打破了"中国人爱存钱"的传统印象:全国居民储蓄率跌至历史新低的24.3%,较2020年的45.7%暴跌逾20个百分点,呈现出令 人触目惊心的"断崖式"下跌。 这并非偶然,而是高房价长期挤压下,中国家庭经济结构失衡的必然结果。 近半数受访者表示几乎没有存款或存款不足一万 元,这意味着中国家庭的财富积累能力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 最后,高房价推高了租金水平。在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租金支出已占年轻人收入的近40%。这意味着,不仅是两亿多"房奴"难以储蓄,就连租房者也面临着 同样的困境,他们的存款能力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储蓄率的"断崖式"下跌,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首先,养老保障面临巨大挑战。2035年我国养老金缺口将超过10万亿元,如果个人储蓄持续下跌,居民养老将面临双重困境。 最后,家庭抗风险能力显著下降。很多家庭背负着巨额房贷,一旦遭遇失业、疾病等突发事件,将无力应对,生活将陷入困境。 为了化解这一危机,当务之急是采取双重策略: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改善收入分配;二是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居民就业,提升家庭收入水平。 只 ...
失业了才意识到家庭抗风险的重要性
集思录· 2025-04-27 22:56
裁员与家庭财务规划 - 员工在4月24日经历裁员流程,包括HR谈话、资产交接等,家庭存款为30多万元[1] - 家庭提前意识到抗风险能力不足,从去年开始严格控制支出,所有5000元以上支出需双方同意[1] - 为应对裁员风险,家庭放弃了公司员工促销购车机会,避免了现金大幅减少[1] - 近期开始学习投资知识,通过集思录等平台获取信息,并尝试降低消费欲望[1] - 家庭近期缩减支出,减少外出就餐,改为在家烹饪[1] 求职与职业规划 - 被裁员工计划利用一个月陪产假时间找工作,目标5月底6月初入职新公司[1] - 已联系老同事进行内推,同时进行海投,但暂未收到回复[9][10] - 优先考虑离家近的工作机会,对跨省工作机会持保留态度[9][10] - 32岁年龄仍具职业发展潜力,保持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挑战[10] 投资建议与争议 - 多位建议者强烈反对在当前家庭状况下进行投资,认为应优先保障稳定收入[3][5][6][7][8] - 建议严格预留3年家庭刚性支出资金,远离高风险投资,最多考虑1年期银行理财[3] - 部分建议认为即使投资也应控制在赔偿金的5万元以内,且需在找到稳定工作后进行[9] - 反对者指出投资需要长期实践和资金积累,新手容易成为被收割对象[8] - 支持者建议如要投资应以债性资产为主,配合少量股性资产,避免杠杆和赌博心态[4] 家庭状况与生活安排 - 妻子预产期临近,3月份已与公司协商离职,目前家庭无稳定收入来源[1] - 公司提供n+1赔偿,并继续缴纳社保和发放工资至陪产假结束[9] - 夫妻沟通良好,已就裁员情况达成共识,保持情绪稳定[9][10] - 妻子因怀孕工作时间不足一年,与公司友好协商离职并获得一个月工资赔偿[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