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变大田

搜索文档
我们为什么对土地粤爱粤深沉?|全国土地日·观察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09:00
广东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 珠海市金湾区通过耕地连片恢复和盐碱地改良,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少有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实现"小田"变"大田",并逐步转向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 [4][5][6][7] - 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创新通过"田长制"、"小田变大田"、"林耕置换"等方式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 [10][11][12] - 茂名高州镇江镇流转土地收入超过370万元,东莞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成为亲子游热门目的地,中山市南朗街道的千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万 [17][18] 田长制实施成效 - 广东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划定耕地网格76753个,覆盖全省耕地,平均每个网格约374亩,各级田长12.01万名,已累计巡田约417万公里 [47][48] - 茂名高州市设立田长3000多名,对全市58.13万亩耕地划定成2602个网格,实现所有耕地"人田对应",村级田长每月需对责任田"巡一遍" [29][30][31] -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级田长郑松滔累计巡田95公里,实现近3年全村违法占用耕地"零发生",利用巡田系统实现对全村耕地的动态监管 [43][44][45] 土地整治创新模式 - 韶关南雄市以"多田套合"为主线,统筹补充耕地约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4.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从73.97%提升至81.7% [70][71][72] - 梅州蕉岭县开展"小田并大田"行动,成功实现100亩以上连片流转面积超过2万亩,明确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整治区域20%的硬性指标 [88][90][91] - 全省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动工实施31个耕地集中整治区,整治面积1.3万亩,为补充耕地提前谋划空间 [93][94] 耕地占补平衡成果 - 广东省顺利完成45万亩的垦造水田任务,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流入,剩余补充耕地指标38.92万亩,水田指标10.91万亩 [104][116] - 湛江雷州市林西村将甘蔗地改为水稻田,通过稻菜轮作将种植收益从每亩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土地租金收益从600元左右提高到1200元左右 [106][107][109] - 广州全市实施建设16个垦造水田项目,计划新增水田5000多亩,累计购买耕地指标40多万亩、水田指标1万多亩,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99][100][101]
“一块田”打开产粮新空间
齐鲁晚报网· 2025-06-11 09:17
山东"一块田"改革成效 - 金乡县孟铺村通过"小田变大田"改革将村民分散的13亩地整合为1块,亩产从1100斤增至1500斤,增产400斤 [2] - 土地托管后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合作社托管面积超3万亩,每亩节支160元、增收300元,综合效益达460元/亩 [3] - 高唐县安庄村"一户一田"改革将30多块农田整合为2大块,复垦田埂后农田面积从1600亩增至1900亩,土地流转租金从400元/亩涨至1100元/亩 [4][5] 智慧农业技术应用 - 诸城市中化现代农业使用"MAP智农"App规划收割顺序,遥感巡田技术提升决策效率,气象预测精度达5公里范围/6小时预警 [6] - 滴灌技术成本85元/亩但单次浇水仅需7-8元,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单人可管理1000亩土地 [6] - 智慧农业服务覆盖5万亩粮田,合作社使用该技术的1025亩小麦亩产达1400斤,较传统模式增产20%,亩均增收200元 [7] 规模化种植经济效应 - 孟铺村土地托管模式带动全村年增收超100万元,农户除种地收益1200元/亩外还可通过务工增加收入 [3] - 安庄村改革后吸引5家种粮大户,村集体年增收超10万元,村民土地流转意愿显著增强 [5] - 诸城合作社社员分红因增产而提升,智慧农业技术成为规模化种植的核心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