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土地制度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日报· 2025-07-08 06:18
土地制度改革核心观点 - 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先手棋",需以制度创新打破要素流动壁垒,以市场化手段激活土地价值,以法治思维保障农民权益[1] - 改革目标包括破解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障碍、激活土地资产价值、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缩小城乡差距提供关键路径[3] - 需在守住耕地保护、生态安全、农民利益底线的前提下持续深化改革,让土地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1] 当前土地制度问题 - 土地碎片化与低效利用:人均耕地仅1.36亩(全球平均4.8亩),分散经营制约规模化与科技应用[2] -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率低(宅基地仅11.74%流转),32903万亩宅基地大量闲置[2] - 农民权益保障不足:承包权与经营权界限不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滞后限制财产性收入增长[2] - 生态保护失衡:中低产田占比超2/3,退化耕地占40%以上[2] 改革重点领域 产权改革 - 深化"三权分置":稳定承包权(延长30年政策)、放活经营权(允许出租/入股)、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4] - 明确产权边界与流转程序,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机制(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益用于乡村振兴)[6] 流转机制 - 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4] - 通过产权交易中心规范流转流程(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鉴证),降低交易成本[4] 土地整治 - 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整治378万亩,新增耕地47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截至2023年底)[5] -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治理[5] 生态保护 - 落实"田长制"与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退耕还林/休耕补偿)[6] - 通过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提升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如复垦闲置土地、恢复受损生态系统)[4] 实施路径 制度与市场建设 -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建立改革风险防控机制(负面清单管理)[7] - 建设省域统一产权交易平台(县县有中心、乡乡有站点),培育土地托管机构[7] 科技与人才支撑 - 推广"智慧土管"系统(卫星遥感/区块链动态监测),建设数字农田/智慧农场[7] - 实施"乡村土地管家"计划,年培训基层管理员与新型经营主体,吸引专业人才下乡[7] 区域差异化策略 - 粮食主产区:重点推进耕地保护+粮食产业链模式[8] - 城郊区域:优先开展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康养[8] - 生态功能区:建立"生态补偿+碳汇交易+旅游开发"机制[8]
我们为什么对土地粤爱粤深沉?|全国土地日·观察
南方农村报· 2025-06-25 09:00
广东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 - 珠海市金湾区通过耕地连片恢复和盐碱地改良,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少有的"万亩方"耕地集聚区,实现"小田"变"大田",并逐步转向农文旅结合的发展模式 [4][5][6][7] - 广东省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承载全国8.9%人口和10.9%经济总量,创新通过"田长制"、"小田变大田"、"林耕置换"等方式向存量要增量,向增量要质量 [10][11][12] - 茂名高州镇江镇流转土地收入超过370万元,东莞洪梅镇金色水乡稻田公园成为亲子游热门目的地,中山市南朗街道的千亩富硒稻谷示范基地年接待游客超600万 [17][18] 田长制实施成效 - 广东省全面推行田长制,划定耕地网格76753个,覆盖全省耕地,平均每个网格约374亩,各级田长12.01万名,已累计巡田约417万公里 [47][48] - 茂名高州市设立田长3000多名,对全市58.13万亩耕地划定成2602个网格,实现所有耕地"人田对应",村级田长每月需对责任田"巡一遍" [29][30][31] - 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桂元村村级田长郑松滔累计巡田95公里,实现近3年全村违法占用耕地"零发生",利用巡田系统实现对全村耕地的动态监管 [43][44][45] 土地整治创新模式 - 韶关南雄市以"多田套合"为主线,统筹补充耕地约53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约14.0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内已建高标准农田套合率从73.97%提升至81.7% [70][71][72] - 梅州蕉岭县开展"小田并大田"行动,成功实现100亩以上连片流转面积超过2万亩,明确新增耕地面积不低于整治区域20%的硬性指标 [88][90][91] - 全省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用地整理,动工实施31个耕地集中整治区,整治面积1.3万亩,为补充耕地提前谋划空间 [93][94] 耕地占补平衡成果 - 广东省顺利完成45万亩的垦造水田任务,连续2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流入,剩余补充耕地指标38.92万亩,水田指标10.91万亩 [104][116] - 湛江雷州市林西村将甘蔗地改为水稻田,通过稻菜轮作将种植收益从每亩不足1000元提高到近4000元,土地租金收益从600元左右提高到1200元左右 [106][107][109] - 广州全市实施建设16个垦造水田项目,计划新增水田5000多亩,累计购买耕地指标40多万亩、水田指标1万多亩,连续22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99][100][101]
专访肖金成:闲置土地收回价差难题待解,深圳改革经验有望向全国推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3 19:00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核心观点 -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其改革经验将面向全国推广,重点包括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发展、土地管理等领域的创新突破[1][4] -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在于人才,需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重构"产学研政"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5][6] - 深圳凭借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政策优势,将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7]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为首要任务,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科技协同创新机制[5] - 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出题人"作用,形成企业牵头、高校支撑、政府保障的闭环创新体系[6] - 完善海外人才引进保障机制,赋予用人单位更大的人事、科研管理自主权[6] 新兴产业创新发展 - 深圳将集中资源在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设备、低空空域管理等领域探索改革经验[7] - 新兴产业培育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圳具备先行先试的示范条件[7]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 深圳全域土地国有化为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将完善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建立闲置费与时长挂钩政策[2][9] - 通过调整闲置土地收费标准和盘活方式,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经验可向全国推广[9][10] - 探索自然保护区非核心区域合理利用模式,在生态保护前提下适度开发旅游设施和产业[11][12] 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 - 深圳需突破城镇开发边界限制,根据发展需求调整国土空间规划,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13] - 工业用地供应管理办法已出台,后续将强化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支撑[13] 深圳都市圈协同发展 - 深汕特别合作区将作为产业承载地和增长极,需突破行政壁垒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14] - 都市圈建设需统一规划、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并完善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15]
新一轮综合改革试点启动,深圳经济特区45年后再出发
华夏时报· 2025-06-13 15:29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升级 - 2020年《方案》提出三阶段目标:2020年推出重大改革措施,2022年形成可复制制度成果,2025年完成标志性改革任务 [5] - 截至2024年5月,深圳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已吸引55家跨国公司参与,业务额达3400亿美元 [5] - 深圳已推出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细胞基因等6项全国首创性经济特区法规,填补立法空白 [5] - 2024年6月《意见》提出四方面举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要素赋能实体经济、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现代化治理模式 [2][6] 制度创新与产业协同 - 允许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 [6] - 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负面清单制度,清单外成果可赋予科研人员所有权或10年以上长期使用权 [6] - 推动国际贸易电子单证应用,加强数字人民币场景创新,便利港澳台船员社保经办 [6] 土地资源盘活机制 - 深圳开发强度近60%,可开发土地不足2000平方公里,存在大量闲置低效用地 [7][8] - 改革闲置土地处置机制,完善闲置费与时长挂钩政策,创新盘活利用方式 [7] - 重点解决产业用地供需矛盾,华为2018年因土地限制将研发部门迁至东莞松山湖 [7] - 需结合国家政策红利与特区立法权,创建"老小民生+新兴产业"兼容的土地盘活模式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