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探测
搜索文档
吴伟仁院士解读: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2 07:26
小行星探测与防御行业背景 - 太阳系中存在数十亿颗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与演化的"活化石" [6] - 小行星根据距离由近及远分为近地小行星、主带小行星、特洛伊小行星、半人马小行星、柯伊伯带小行星等类别 [6] - 近地小行星定义为近日点距离小于1.3天文单位的小天体 [6] 小行星资源价值 - 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主要分为金属质、碳质和硅酸盐质三大类 [6] - 金属质小行星如灵神星由金、镍等贵金属构成 [6] - 碳质小行星蕴藏水资源,可用于推进剂、生保物资的原位生产和补给 [6] - 硅酸盐质小行星中的硅酸盐矿物等可作为太空建筑原材料 [6] - 目前探测较充分的约1000颗小行星中,有700余颗的单颗价值超过100万亿美元 [12] - 未来30年主带小行星资源开发价值超过7万亿亿美元 [12] 全球小行星探测与防御项目进展 -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开展了10余次小行星探测、防御与勘察任务 [6] - 日本隼鸟号探测器于2003年发射,首次实现对糸川小行星采样返回 [7] - 美国2005年成功实施"深度撞击"任务,验证动能撞击防御的技术可行性 [7] - 2022年9月,美欧联合任务"DART"成功证明动能撞击技术可有效改变小行星轨道 [7] - 欧空局于2024年10月发射赫拉探测器,计划对DART任务撞击效果进行观测 [7] - 美国2023年成功对水资源丰富的小行星"贝努"完成采样返回 [7] - 美国2023年发射"灵神星号"探测器,计划对含有大量黄金的灵神星进行详查 [7] - 中国嫦娥二号探测器于2012年12月对图塔蒂斯小行星完成飞越探测 [7] - 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 [7] 小行星撞击风险与监测现状 - 截至2025年3月,人类共发现了38171颗近地天体,包括38048颗近地小行星和123颗近地彗星 [8] - 近地小行星中完成轨道编目的数量只占真实数量的1% [8] - 2025年初,编号为2024 YR4的小行星撞击概率曾升至3.1% [8] - 2025年9月3日,近地小行星2025 QD8在21万公里外与地球擦肩而过,其平均直径约为38米,速度达12.5千米/秒 [8] - 科学界认为66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导致全球约75%物种灭绝 [7] 中国小行星探测与防御规划 - 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利用构想 [5] - 规划构建天地一体化协同监测预警体系,包括地基光学望远镜、地基雷达和多轨位天基监测网络 [9] - 形成以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的处置能力,建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库 [9] - 计划于2027年前后实施小行星在轨处置演示验证任务 [9] - 首次动能撞击任务目标包括改变目标小行星轨道、获取撞击关键数据、评估撞击效果 [9] - 演示验证任务将对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小天体实施动能撞击,使其产生3到5厘米每秒的速度增量 [10] 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 小行星资源开发包括勘察与评估、开采与加工、运输与利用等主要环节 [11] - 未来将形成"太空供应链",通过重复使用的往返运输器将加工后的资源送往近地轨道或返回地球 [11] - 空间核能源、量子技术、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突破将推动小行星资源开发利用走向智能化、低成本、商业化 [12] - 该领域是未来深空经济和地外资源补给的重要支撑 [12]
共同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41
任务概述 - 中国正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1] - 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1] - 会议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 [1] 任务技术细节 - 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1] - 撞击器将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进行观测 [1] - 观测内容包括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以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1] 行业意义与国际合作 -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1] - 会议联合全球伙伴携手共同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共同守卫地球家园 [1] - 会议由深空探测实验室和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联合主办,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参会 [1]
我们为什么要去撞击小行星(院士讲科普)
人民网· 2025-09-22 06:25
小行星探测与防御行业概述 - 行业涉及对小行星的探测、防御及资源开发利用,是多国航天机构的核心发展方向[4][5] - 中国科学家已提出构建近地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的战略构想,并计划在2027年前后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8][9] - 小行星资源开发被视作未来深空经济的重要支撑,国际权威机构估算约1000颗已探测小行星中700余颗单颗价值超100万亿美元[11] 小行星探测历史与任务 - 全球已开展10余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例如日本隼鸟号实现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中国嫦娥二号完成图塔蒂斯小行星飞越探测[6] - 中国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025年5月成功发射,目标是对近地小行星采样返回[6] - 美国2023年完成对水资源丰富小行星"贝努"的采样返回,并发射"灵神星号"探测器计划详查含大量黄金的灵神星[6] 小行星防御技术发展 - 动能撞击成为主流防御技术,美国DART任务于2022年9月成功验证该技术可改变小行星轨道[6] - 中国计划对距地球1000万公里的小天体实施动能撞击,目标产生3到5厘米/秒速度增量以改变轨道[9] - 欧空局赫拉探测器于2024年10月发射,旨在评估DART任务撞击效果[6] 小行星资源经济价值 - 小行星富含铁、镍、铂族金属及水冰等资源,金属质类如灵神星由金、镍等贵金属构成[5] - 碳质小行星蕴藏水资源可用于推进剂和生保物资的原位生产,硅酸盐质小行星可作太空建筑材料[5] - 未来30年主带小行星资源开发价值预估超过7万亿亿美元,将推动深空经济商业化运营[11] 近地小行星威胁与监测 - 截至2025年3月人类共发现38171颗近地天体,但完成轨道编目的数量仅占真实数量的1%[7] - 2025年初编号2024 YR4的小行星撞击概率曾升至3.1%,2025年9月3日小行星2025 QD8在21万公里外以12.5千米/秒速度飞越地球[4][7] - 历史上6600万年前直径10公里小行星撞击导致全球75%物种灭绝,2013年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小行星爆炸造成1500人受伤[7] 中国小行星防御体系规划 - 中国计划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预警体系,结合地基光学望远镜、雷达及天基多轨位观测网络[8] - 防御能力以动能撞击为主、多技术互补,建立任务库实现"发现即有预案"[8][9] - 中国作为航天大国有责任系统构建小行星探测与防御体系,与国际社会共同守卫地球安全[9]
我国正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验证防御方案
央视新闻· 2025-09-07 00:32
中国小行星防御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采用"伴飞+撞击+伴飞"任务模式 通过观测器先期抵近获取特性参数 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并采用天地联合方式评估效果 [1] - 任务目标是在约1000万公里处对迎面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 通过交会产生极大动能改变其轨道 确保至少几十年到100年内不再撞击地球 [3]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 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 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并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3] 近地小行星威胁与案例 - 近地小行星持续威胁地球安全 历史案例包括6500万年前墨西哥湾撞击事件 1908年通古斯大爆炸 2013年车里雅宾斯克爆炸事件 [4] - 2024年2月 小行星2024 YR4曾因撞击概率引发关注 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将概率调整为接近为零 2022年5月 直径约1.8公里的小行星7335以每秒21公里速度飞掠地球 未构成威胁 [6] - 2022年2月 中国科学院发现直径约43米的近地小行星2022AA 从255万公里外飞掠 未对地球造成危险 [8] 小行星撞击影响与防御技术 - 近地小行星撞击事件概率极小但影响极大 足球场大小小行星可造成局部灾难 城镇大小小行星将引发全球性灾难和物种灭绝 [8] - 动能撞击是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 通过改变小行星速度使其与地球错开 其他方法包括推离偏转 引力拖车等 技术难点在于高速撞击小目标 [10] - 联合国及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 由各国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撞击应对方案和执行标准 [10] 小行星科学价值与探测 - 小行星保留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 演化程度低 对其探测有助于研究太阳系起源和行星演化历史 [12] - 小行星具有重要资源价值 可能含有地球上稀缺的资源 是未来开发潜力对象 需发射更多航天器获取详细数据 [14] - 中国于2024年5月启动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天问二号 已在轨运行超三个月 首站目标为近地小行星2016HO3 [14] 天问二号任务细节 - 天问二号将围绕2016HO3小行星执行伴飞 取样和返回任务 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该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 [16] - 任务总时长约十年 包含小行星转移段 接近段 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 旨在解开太阳系未解之谜 [16]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召开
贝壳财经· 2025-09-06 21:37
行业动态 -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合肥召开 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人参会 共同研讨小行星探测防御及地外资源开发利用等国际前沿问题 [1] - 深空探测实验室与7个来自亚洲非洲欧洲的新国际伙伴签署合作协议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1] - 大会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 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 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建设小行星防御体系 发展深空经济 [1] 技术发展 - 我国将开展小行星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1] - 小行星富含铁 镍 铂族金属以及水冰等资源 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主要航天国家对此高度重视 [1]
我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证券时报· 2025-09-06 13:47
会议概况 -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闭幕,主题为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 [1][2] - 会议吸引了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参与 [1] - 会议由深空探测实验室和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联合主办 [2] 任务规划与技术方案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2] - 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将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2] - 观测器先期抵达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小行星详细特性参数,随后撞击器实施高速撞击 [2] - 撞击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观测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以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2] 国际合作与行业意义 - 中国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计划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2] -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被确认为对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领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已吸纳50个单位会员和300余位个人会员,持续吸纳全球智慧与力量 [2]
我国科学家向全球发出合作倡议 共同防御小行星守护地球家园
新华社· 2025-09-06 11:53
会议概况 -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在安徽合肥闭幕 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嘉宾参与[1] - 会议主题为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利用 由深空探测实验室和国际深空探测学会联合主办[2] -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已吸纳50个单位会员和300余位个人会员 持续吸纳全球智慧力量[2] 技术体系构想 - 提出建设相对完善的近地小行星探测防御体系构想 涵盖监测预警、在轨处置、体系应对等方面[2] - 计划实施小行星动能撞击验证任务 通过观测、撞击及联合监测评估防御效果[2] - 小行星探测与防御工程具有体系构成复杂、技术挑战大等特点[2] 国际合作倡议 - 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2] - 倡议携手共建小行星防御体系 和世界各国一起守卫地球家园[2] - 小行星防御工程具有国际合作需求迫切的特点[2] 天体特性分析 - 近地小行星是太阳系中最具潜在威胁的天体之一 撞击地球发生概率极小但破坏力巨大[2]
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央视新闻· 2025-09-06 10:34
任务规划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采用伴飞加撞击加伴飞的任务模式 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1] - 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 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1] - 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 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 开展小行星轨道 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 准确评估撞击效果[1] 国际合作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 在地面联合监测 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 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1] 战略意义 - 小行星探测 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也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1]
中国规划撞击一颗小行星
财联社· 2025-09-06 09:52
任务规划与模式 - 中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1] - 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将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1] 任务执行细节 - 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1] - 撞击器将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进行观测 [1] - 任务将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以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1] 战略意义与国际合作 -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1]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1]
最新披露!我国正规划对一颗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5 23:25
任务规划与模式 - 中国正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以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的可行性 [2] - 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模式,将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 [2] 任务执行细节 - 观测器先期抵达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 [2] - 撞击器将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进行观测 [2] - 将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2] 战略意义与国际合作 - 小行星探测、防御和资源开发对于全人类具有深远战略意义,是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2] - 中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