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带状疱疹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镇痛日:“记忆痛”需要规范治疗
新华社· 2025-10-20 19:38
新华社重庆10月20日电(记者谷训)有一种痛是疾病痊愈后才开始的,它叫"记忆痛"。10月的第三 个星期一是世界镇痛日,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疼痛科专家揭开"记忆痛"的神秘面纱。 另外,控制基础疾病与改善身体状态也是预防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必要途径。尽量规律作息,增强免 疫力,减少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如果疼痛已转为慢性,就要打"持久战":药物方面,口服药物可使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能稳定 异常"放电"的神经;外用药可使用利多卡因贴膏等,能局部麻醉神经。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微创介 入治疗也可精准打击:神经阻滞疗法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受损的神经周围,快速阻断疼痛信号。 专家提醒,不要认为只要"扛一扛","记忆痛"就会慢慢淡去,疼痛是病,需要规范治疗。 专家表示,年龄越大(尤其60岁以上)、急性期皮疹越重、疼痛越剧烈的人,痊愈后发生疱疹后遗 神经痛的风险就越高,应以"组合拳"来应对: 预防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黄金时机"是带状疱疹急性期,要"重拳出击"。在带状疱疹刚发作时,尽早 使用足量的抗病毒药物,72小时内最佳,最迟不要超过7天;同时要开始规范地镇痛,这样能大幅降低 转为后遗神经痛的概率。 "疼痛界" ...
感觉痛不要忍!这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9 09:22
最近,北方多地迎来秋雨连绵的天气,同时遭遇了"断崖式"降温,不少关节炎患者感到关节疼痛加 重。还有一些人一降温就有头疼的症状,这可能与寒冷刺激、偏头痛、高血压等有关。一起来聊一聊身 体感受到的那些"痛"。 有些痛不容忽视 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疼痛科主任肖红介绍,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并伴有骨痛,可能是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或感染; 喉咙、胸部、肩臂或腹部疼痛,可能是心脏病的前兆; 有一种牙痛,被称为"心源性牙痛",是心脏发出的预警信号; 急性疼痛,对人体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 慢性疼痛一般是指疼痛病程超过三个月,或者是原发疾病致病的病因已经去除了,但疼痛一直反 复。 专家提醒,持续3个月以上的慢性疼痛,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等,长期忽视可能导致 抑郁、睡眠障碍,进而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临床统计,50%以上的患者都是因为疼痛而就诊。有些疼痛,特别是慢性疼痛往往是身体发出 的"求救信号"。比如: 阑尾、胆囊、胰腺出现问题以及肠梗阻都可能出现腹痛,可能还会伴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有痛不要忍 需及时治疗 现在解决疼痛的办法很多,有些"痛"不必忍, ...
九成人体内潜伏着健康“蛇患”,中老年及慢病群体更需警惕
贝壳财经· 2025-07-30 22:19
疾病特征与流行病学 -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 病毒可长期潜伏于人体神经节中 [1] - 典型症状为沿神经分布的带状水疱 疼痛程度剧烈 患者描述为刀割电击或皮肤撕裂感 [1][2] - 约5%-30%患者会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疼痛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极端案例达40余年 [2] - 超过90%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 约1/3人群一生中会患病 [2] 高风险人群特征 - 50岁以上人群因免疫力明显下降成为高发群体 [1] - 慢性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因免疫系统受损 患病风险显著提升 [3] - 糖尿病患者患病风险比普通人最高超出60% [3] 并发症与健康影响 - 心脑血管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导致血管斑块不稳定 增加心梗脑梗风险 [3] - 糖尿病患者患病后面临血糖控制难度加剧 住院治疗风险上升 [3]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建议 - 对50岁以上及慢病人群 接种疫苗被强调为具有重要意义的预防手段 [4] - 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中老年人(特别是慢病人群)通过疫苗接种降低感染风险 [4] - 需建立主动健康意识 包括积极心态指标监测 但避免因短期指标波动过度焦虑 [5][6] - 卫生行政部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及媒体需协同推进科学疾病认知普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