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台型新材料企业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新材料发展复盘,对我国新材料投资的启示
材料汇· 2025-08-30 22:14
平台型新材料企业特征与标的 - 平台型新材料企业具备技术平台化、产品多元化和抗周期性强三大特征,依托有机合成、高分子材料等底层技术拓展多领域应用,覆盖半导体、显示材料、新能源等高成长赛道,通过多业务布局分散经济周期风险 [4] - 对应标的包括鼎龙股份(化工&电子联合覆盖)和华懋科技,潜在平台型企业包括央企控股的时代新材(电新化工联合覆盖)和凯盛科技(电子联合覆盖) [4] 材料国产化进程与机会 - 中国半导体及部分电子材料国产化率低,核心机会在于把握企业从"1-N"的突破进程,率先实现国产替代的企业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5] - 具体关注领域包括光刻胶材料(如徐州博康的中高端光刻胶单体)、KrF国产树脂(强力新材、彤程新材)、高端干膜产业化(容大感光项目进程)和光刻胶原材料(世名科技) [5] 前沿材料发展跟踪 - 前沿材料处于产业化早期,需长期跟踪技术变化和落地时点,包括超材料、超导材料、碳纳米管、钙钛矿和高端气凝胶等 [6] - 典型企业涉及光启技术、西部超导(军工有色联合覆盖)和安泰科技(有色覆盖) [6] 日本新材料发展历程 - 日本新材料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战后重建与基础工业(1945-196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与技术革新(1960-1980年代)、高技术产业化与全球化(1980-2000年代)和可持续发展与创新驱动(2010年代至今) [8][9][10][12][13][14] - 政策演变从技术引进(1950年代)到科技立国(1980年),再到创新驱动(2013年科技创新综合战略)和国际合作(2021年日美半导体供应链合作) [11][12][14][15] 日本半导体材料发展路径 - 日本半导体发展经历技术引进(1950年代通过许可协议、人员学习和设备引进)、技术领先(1970-1980年代联合研发实现赶超)和竞争加剧(1990年代后专业分工和产能转移)三阶段 [21][22][23][24][25][27] - 日本在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领域保持竞争力,依赖早期技术积累和细分市场深耕,部分关键材料形成垄断地位 [27] 全球半导体市场与材料规模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6351亿美元,同比增长19.8%,预计2025年增至7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3.2% [28] - 区域分布显示亚洲(除日本外)2025年占比预计达55.7%,美国占28%,产业竞争中心转向亚洲 [28] - 2023年全球半导体材料销售额下降8.2%至667亿美元,晶圆制造材料降7%至415亿美元,封装材料降10.1%至252亿美元,中国大陆销售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 [31] 日本新材料企业市场表现 - 平台型企业如信越化学通过多元化布局(半导体硅、有机硅等)实现抗周期稳健增长,专精企业如JSR和东京应化依赖技术壁垒但业绩波动更大 [33][36] - 碳纤维企业东丽工业通过技术升级(航空航天应用)实现长期增长,帝人和三菱化学因业务结构差异呈现不同盈利韧性 [33][36] 中国新材料产业启示 - 中国新材料专利转化率仅10%,高端材料依赖进口,需加强战略规划、研发投入和产学研用结合,借鉴日本经验推动材料强国建设 [47][49][50] - 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3.08万亿元,2024年超3.6万亿元,年均增长超7%,政策支持包括《"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和专项补贴 [47][51][52][54] 中国新材料企业分析 - 鼎龙股份作为半导体材料平台,营收从2019年11.5亿元增至2023年26.7亿元,CMP抛光垫营收从0.12亿元增至8.6亿元,研发费用率保持10%左右 [56][58][59][61] - 华懋科技拓展光刻胶等新材料领域,2020-2023年营收稳步增长,毛利率30%-40%,但净因参股企业亏损下滑 [62][63] - 时代新材聚焦高分子材料,2022年新材料营收近6亿元,产品覆盖风电、汽车、轨交等多领域,2024H1汽车和风电营收占比43%和33% [64][67][68][69] - 凯盛科技显示材料和应用材料双主业,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72%和24%,研发费用率约5%,产品包括锆系、硅基和钛系新材料 [70][73][74][75] 细分材料国产化与前沿跟踪 - 光刻胶产业链关注世名科技(色浆)、强力新材(电子材料)、容大感光(PCB光刻胶)和彤程新材(电子化学品)等企业 [78][80] - 前沿材料需长期跟踪产业化进展,涉及超材料(光启技术)、超导材料(西部超导)、碳纳米管(天奈科技)和钙钛矿(协鑫科技)等领域 [78][79]
新材料投资:日本新材料发展复盘, 我国新材料标的投资思路
材料汇· 2025-04-23 23:05
文章核心观点 - 平台型新材料企业具备技术平台化、产品多元化和抗周期性强等特征,值得长期关注 [4] - 我国新材料产业处于国产替代关键阶段,把握材料从0到1突破及1-N放量的投资机会 [5] - 前沿材料产业化尚处早期,需长期跟踪技术进展和商业化落地时点 [6] - 日本新材料发展经验显示政策支持、技术积累和产业链协同是成功关键 [8][9][10][11][12][13][14][15][16] 日本新材料发展历程 - 1945-1960年代:战后重建期聚焦钢铁、铝等基础材料,三菱材料、住友金属等企业奠定产业基础 [8][9] - 1960-19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期实现技术突破,东丽开发碳纤维,信越化学量产高纯硅 [9] - 1980-2000年代:政策推动高技术产业化,VLSI技术研讨会促进半导体材料发展 [11][12] - 2010年代至今:转向可持续发展,氢能战略和钠离子电池等国际合作成为重点 [13][14] - 科技基本法实施六期计划,研发投入占比从1996年2.11%持续提升 [15][16] 半导体材料发展路径 - 1950年代通过技术引进和人员培训建立基础,1970年代联合攻关实现DRAM技术赶超 [18][19][20][21] - 1985年日本半导体全球市占率超越美国,但随后受《美日半导体协议》制约 [21] - 2000年后半导体制造重心转向亚洲,日本在设备和材料领域保持优势 [23][24] - 2024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6351亿美元,亚洲(除日本)占比55.7% [24][26][27] 日本企业市场表现 - 信越化学通过多元化布局实现60倍股价涨幅,JSR专注光刻胶获得14倍收益 [32][33][35][36] - 东丽工业碳纤维技术迭代推动业绩复苏,2008年后股价显著跑赢帝人 [39][40][41] - 平台型企业盈利稳定性优于专精厂商,信越化学近30年毛利率维持在30%以上 [29][30][31] 中国发展启示 - 2022年研发投入达3.08万亿元,但新材料专利转化率仅10% [42][43] - 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建立"研究联盟"推动产业化落地 [44][45] - 政策支持包括《十四五规划》明确70种重点材料突破方向,地方政府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 [46][47][48][49] - 建立新材料大数据中心,利用AI大模型加速材料研发 [46][47] 国内投资标的分析 - 鼎龙股份形成CMP抛光垫+柔性显示材料双轮驱动,2023年半导体材料营收8.6亿元 [51][52][53][54] - 华懋科技通过收购布局光刻胶,持有徐州博康42.16%股权 [55][56] - 时代新材高分子材料应用于风电/汽车/轨交,2022年新材料营收6亿元 [57][58][59][60][61][62] - 凯盛科技显示材料占比72%,开发锆/硅/钛基三大新材料系列 [63][64][65][66][67] - 前沿材料领域关注光启技术(超材料)、西部超导(超导材料)、天奈科技(碳纳米管)等 [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