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归属感
icon
搜索文档
国防部回应歼-10战机出口问题
证券时报· 2025-07-08 17:33
山东舰航母编队访港活动 - 山东舰航母编队于7月3日至7日访问香港 开展舰艇开放、训练展示、甲板招待会等系列活动 恰逢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及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2] - 此次为山东舰服役后首次开放参观 吸引3万多名香港市民、青少年学生及各界爱国友好人士登舰互动[2] - 活动强化了香港社会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 体现"东方之珠"由治及兴的发展态势[2] 贵州榕江抢险救灾行动 -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累计出动9200余人次 投入大型机械90台次 组织民兵1.4万余人次参与救灾[3] - 救灾任务涵盖人员搜救、群众安置、道路抢通、物资搬运及清淤消杀等关键环节[3] 军品出口与国际合作 - 中国在军品出口领域坚持慎重负责态度 愿与友好国家分享装备发展成果 包括歼-10战斗机等先进装备[4] - 军贸合作旨在为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4] 中东海域航行安全 - 外国船只通过霍尔木兹海峡时悬挂五星红旗的现象增多 反映中国坚持客观中立原则带来的安全保障效应[5] - 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理念 为国际航道安全注入稳定性[5]
李安敲定新片《旧金山》,原著小说《金山的成色》已出中文版
新浪财经· 2025-06-06 20:44
电影项目《旧金山》 - 著名导演李安将执导新片《旧金山》,改编自华裔作家张辰极的小说《金山的成色》[1] - 影片预计2024年8月在美国加州开机,由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艾曼努尔·卢贝兹基担任摄影指导[1] - 原著小说以19世纪美国西部淘金热为背景,聚焦华人移民家庭的生存困境[1][10] 原著小说《金山的成色》 - 小说入围2020年布克奖长名单和美国笔会/海明威奖,被巴拉克·奥巴马选为年度最爱书籍之一[9] - 简体中文版于2024年4月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译者陈正宇[3] - 采用拼音混合英文的独特叙事风格,重构西部文学语言传统[38] 创作背景与文学价值 - 作者张辰极通过科技行业工作经历,发现加州淘金潮与现代科技创业潮在虚假美国梦层面的相似性[36][37] - 小说突破传统西部文学"天定命运"叙事,展现移民对土地归属感的质疑[17] - 章节标题采用金、血、盐等元素循环出现,强化世代重复的主题[41] 作者创作历程 - 小说初稿在泰国曼谷用4-6周完成,经历20版修改后定稿[32][34] - 创作过程中刻意保持地理距离,以捕捉移民生活的真实感受[18] - 作者入选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5位35岁以下最值得期待作家"[9] 教育理念与行业观察 - 作者批判传统作家工作坊模式,开发强调"怪异性"和"热度"的新型写作课程[24][26] - 认为科技行业与淘金潮同样存在种族和性别不平等现象,揭示美国梦的虚伪性[37] - 小说被归类为"历史小说"引发作者对文学标签化的反思[42]
“苏超”出圈:特色赛事澎湃区域发展动能
中国新闻网· 2025-06-05 22:56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现象 - 联赛因各城市球迷间的激烈竞争和地域文化认同感而爆火,被称为"苏超" [1][3] - 比赛体现江苏各城市间的微妙竞争关系,"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戏谑称谓成为文化标签 [5][9] - 南京作为省会常被调侃为"徽京",苏州经济领先但受地级市身份调侃,苏北苏南存在长期竞争 [6][7][8] 赛事热度与商业化表现 - 原价10元的门票最高被炒至500元,前两轮场均上座人数达8798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水平 [10] - 第三轮场均观众突破万人,徐州、盐城等地球场观众超两万人,热度直逼中超 [10][11] - 常州、苏州等地因需求激增协调更大比赛场地,显示赛事规模持续扩张 [13] 文旅消费拉动效应 - 常州、徐州等城市对客队市民推出景区免票政策,如连云港国有A级景区对苏州市民免票 [13] - 南京推出"跟着赛事游南京"活动,覆盖200家景区和餐厅优惠 [13] - 南京鼓楼区酒店预订热度同比增长20.28%,赛后"南京盐水鸭"搜索量周环比增长74% [13] 经济与社会价值 - 赛事形成"1+N"消费拉动效应,激活门票、餐饮、住宿等消费场景 [13] - 体育与文旅融合促进省内城市客流互送,竞争氛围转化为共同做大市场的合作 [13] - 常州主场输球后宣布端午对扬州市民免票,被评"未赢球却赢得人心",体现社会效益 [14] 地域文化深层意义 - "十三太保"的竞争本质是互相成就,地域张力成为促消费的流量入口 [15] - 赛事将球场对抗转化为场下文旅资源互享,强化省内城市协同发展 [13][15]
特朗普淫威下,哈佛让步了……
搜狐财经· 2025-05-03 03:26
文章核心观点 在特朗普政府打击DEI项目背景下美国大学、公司、非营利机构进行“语言重塑” 这场“DEI改名潮”并非针对其内核 而是对标签的战争 机构在应对中或有抵抗与妥协 也在采取更务实系统方式推进包容性工作 重要的是坚持建设更包容有归属感的世界 [1][7][9][13] 分组1:哈佛改名事件 - 2025年4月哈佛“多元化、公平与包容办公室”更名为“社区与校园生活办公室” 首席多元官Sherri Ann Charleston头衔变为“首席社区与校园生活官” [1][4] - 改名源于特朗普政府“清算信” 信中提出关闭DEI项目等多项要求 白宫坚持内容 虽称“误发” [4] - 哈佛公开抗争 校长Alan Garber声明政府不应干涉私立大学自由 并以“侵害宪法保障的自由”为由起诉联邦政府 [4][6] - 哈佛一边诉讼一边内部调整 引发外界关于其是抵抗还是妥协的疑问 [6] 分组2:其他机构改名情况 - 谷歌将原首席多元官更名为“员工参与副总裁” Meta将相关部门重新命名为“无障碍与参与体验部” 亚马逊将DEI事务纳入“包容性体验与技术组” [10] 分组3:多元官现状 - 曾经多元官是炙手可热职位 如今许多人被迫“隐身” 不被允许参加公开活动 甚至在内部决策中被边缘化 [9][12] - 调查显示60%的标准普尔500强公司首席多元官职位出现空缺或人员流失 [13] 分组4:行业应对与趋势 - 研究显示多数企业和学校未真正削减推动多元、包容与公平的内部措施 86%的美国职场人士对增加职场多元持中立或正面看法 [9] - 越来越多机构采取更务实、系统方式评估和推进包容性工作 如引入DEI风险评估 从“简单的比例指标”转向“公平性指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