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造

搜索文档
“边角地”变“打卡点” 社区居民点赞“家门口的风景”
镇江日报· 2025-06-23 07:33
社区微改造项目 - 润州区金山街道协信太古城二区11栋和14栋南侧的两处"边角地"通过种植80盆月季花完成改造,从荒废地块变为"月季花海"打卡点 [1] - 改造由润州区市场监管局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和网格员共同完成,采用挖坑、培土、栽花、浇水等分工协作方式 [1] - 改造源于居民在社区"议事小庭院"协商议事会上提出的绿化不足问题,社区党委书记张亚芳通过实地调研后决定实施 [1] 改造效果与居民反馈 - 改造后原本无人问津的角落成为居民争相拍照的打卡点,提升了小区环境颜值 [1] - 居民表示改造增强了归属感,邻里关系更和谐,一出家门就能看到鲜花心情变好 [1] - 家住14栋的王阿姨反映改造前地块光秃秃无人散步,改造后不仅美观还增加了邻里聊天话题 [1] 后续管理计划 - 社区将发动居民志愿者组建"护花小队"负责日常巡护和浇水养护,确保花卉成活率 [2] - 社区计划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以"微更新"方式推动更多"边角地"变身"打卡点"和"幸福角" [2]
甘肃康县:以“微改造精提升”推进城市更新
中国经济网· 2025-06-13 14:25
城市更新与改造 - 康县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策略改造老旧小区82个,硬化巷道路面3万平方米,改建管网4.2万米,维修人行步道2.7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54.8% [1] - 城区划分为26个建设片区,拆除危旧建筑7.68万平方米,收回国有土地73亩,腾空地块用于建设绿地、停车场等公共设施 [3] - 新增停车位1958个,建设口袋公园4个、小绿地15块,改造河道3.9公里,调整建筑色彩31万平方米 [3][4]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新建人字桥商业街、大数据中心,利用闲置资产改造科技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融入茶马古道文化元素 [3] - 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新增中小学及幼儿园学位1200余个,改扩建城关一小、城西幼儿园等 [4] - 整合医疗资源搬迁至城西新区医院,改造东街综合市场和水上市场,完善公厕、母婴室等配套设施 [4] 城市定位与规划 - 突出"茶马古道"节点城市文化定位,注重山水建筑空间关系,控制主城建筑高度,形成疏密有致的布局 [1][2] - 赋予县城服务文旅和乡村的经济功能,解决街区逼仄、商业不繁荣等问题,提升居住品质 [2] - 通过分片区协同推进机制,凝聚决策者、管理者、实施者等多方共识,实现共建共治 [2][3] 成效与展望 - 城市更新获得居民认可,从质疑观望转为主动参与,凝聚力和归属感增强 [4] - 目标吸引更多人口落户、企业投资和游客旅居,推动城镇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 [4]
村庄设计“杭州导则”来了
每日商报· 2025-05-30 10:47
杭州市村庄设计导则发布 - 《杭州市村庄设计导则(试行)》正式发布 填补杭州村庄设计技术标准空白 为乡村建设提供规范化 标准化 特色化技术指引 [1] - 导则旨在解决当前村庄建设中特色不突出 服务不均衡 风貌不协调等突出问题 [1] - 导则正文包括总则 术语 基本原则 总体设计指引 要素设计引导五个章节 附录包含正负面设计清单 [1] 导则核心内容 - 立足杭州"丘陵山居 富春山水 湿地水乡 诗意田园"四类地貌特征 针对改造提升类 传统保护类 新建集聚类三类村庄实施差异化指导 [2] - 改造提升类注重功能完善与风貌协调 采用渐进式更新模式 传统保护类注重原真性与整体性 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新建集聚类注重总体规划布局科学性 [2] - 细化公共空间 建筑空间 基础设施等六大核心要素建设要求 推行"刚性控制+弹性引导"梯度管控标准 [2] - 行政村公共场地总面积不宜小于2000平方米 需满足村民日常活动和休闲需求 [2] - 建立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 引入"运营前置"理念 推广"微改造"手法 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和数字化设计手段 [2] 后续实施计划 - 将开展多形式 分层次宣传培训 确保基层干部和设计人员掌握运用 [3] - 加大保障力度 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3]
城市更新观察 | 深圳30年老旧小区“焕新”背后:从“拆除重建”到“微改造”,城市更新转向存量优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10:32
城市更新政策与进程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全国城市更新进程加速[1] - 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城市,2024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02个,惠及居民8.2万户,已完成179个小区改造,2025年计划完成100个以上[1] 深圳城市更新项目类型 - 除传统"拆除重建"类项目外,深圳新增综合整治及功能改变类项目,保留建筑主体结构进行局部升级[1] - 典型案例包括宝安山庄(外墙修缮、防水防雷升级)和马鞍山村(植入商业、休闲、文化、居住功能组团)[1][9] 宝安山庄改造细节 - 小区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涉及277户居民,改造资金由区政府全额拨付[2][3] - 改造内容包括:建筑外墙治理、屋面防水防雷改造、楼道修缮、三线消防排水设施更新、道路绿化安防升级等[8] - 改造后外立面呈现米黄与淡红色调,路面重铺沥青,绿化带焕新,环境显著提升[3][10] 微改造模式特点 - 微改造基于保留主体结构原则,聚焦局部修缮、功能提升和环境改善,实施难度低于拆除重建[11] - 典型案例包括宝安山庄和长城一花园(外立面修复、消防设施改造),资金依赖财政支持且无需回迁安置[11][14] - 深圳大学张宇星提出微更新应探索建筑使用场景创新,保留结构元素同时改造外围空间[12][15] 行业实施挑战与方向 - 当前阻碍因素包括房地产市场低迷、投资信心不足、融资支持弱化、拆迁难度大及居民自筹机制失效[11] - 未来需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呼应中央政策导向[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