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

搜索文档
社区自定义微更新:“节流”特性明显,也面临“开源”挑战
新浪财经· 2025-06-28 19:19
城市更新模式创新 - 瑞虹新城铭庭小区通过"社区微更新居民设计师顾问团"实现居民深度参与城市更新 形成自主设计的社区微更新模式 包括篮球场、智能垃圾厢房等设施由业主全程参与设计[2][3] - 该模式具有降低更新成本、提高空间效率等特质 将居民诉求转化为实际场景 体现城市更新的社会公平性[2] - 篮球场改造项目由居民提出具体需求 如三分线、休息区、复合功能等 636户居民参与方案商讨[3] 微更新项目案例 - 篮球场改造投入7万元资金 由专业居民设计师主导 增加防撞条、太阳能照明、立体绿植等细节设计[3][4] - 改造后篮球场增设"凹"字形看台和桌椅 实现多功能复合使用 可作为休憩空间、露天剧场等[8] - 25平方米的"一米会客厅"由居民捐赠家具书籍 成为多功能社交空间 日均使用率显著提升[9] - 智能垃圾厢房采用喷砂不锈钢材质 配备感应开门、满桶预警等科技功能 优化清运动线设计[10][12] 社区治理机制 - 嘉兴路街道聘7名青年居民设计师 推动"替民做主"到"让民主创"转型 建立多方协商平台和资源网络[18] - 形成"抛议题—聚民意—引智慧—落项目—评成效"五步闭环机制 未来计划引入数字化提案平台和区块链资金管理[21] - 居民无偿参与设计监理等环节 通过社会关系"储蓄"获得互助回报 如临时托管儿童等非货币收益[17][18] 行业方法论与理论支撑 - 借鉴李振宇《共享建筑学导论》"全民共享"理念 通过多层次公众参与满足不同群体空间诉求[16] -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理论显示 居民自组织更新可降低合作成本 罗纳德·科斯指出高信任度社会更易达成协作[17] - 参考《红楼梦》"包产到人"思路 建议将社区花园等公共资产交由居民运维 实现从纯支出到收入来源的转化[20] 商业价值拓展 - 建议引入社区商业共建伙伴 利用瑞虹新城太阳宫等商业地标资源 形成商户与社区良性互动[19] - 定位居民消费潜力 将品牌商户转化为在地共建方 目前一米会客厅共建单位以业主企业为主 需加强零售品牌参与[19]
“边角地”变“打卡点” 社区居民点赞“家门口的风景”
镇江日报· 2025-06-23 07:33
社区微改造项目 - 润州区金山街道协信太古城二区11栋和14栋南侧的两处"边角地"通过种植80盆月季花完成改造,从荒废地块变为"月季花海"打卡点 [1] - 改造由润州区市场监管局党员、社区工作人员、物业人员和网格员共同完成,采用挖坑、培土、栽花、浇水等分工协作方式 [1] - 改造源于居民在社区"议事小庭院"协商议事会上提出的绿化不足问题,社区党委书记张亚芳通过实地调研后决定实施 [1] 改造效果与居民反馈 - 改造后原本无人问津的角落成为居民争相拍照的打卡点,提升了小区环境颜值 [1] - 居民表示改造增强了归属感,邻里关系更和谐,一出家门就能看到鲜花心情变好 [1] - 家住14栋的王阿姨反映改造前地块光秃秃无人散步,改造后不仅美观还增加了邻里聊天话题 [1] 后续管理计划 - 社区将发动居民志愿者组建"护花小队"负责日常巡护和浇水养护,确保花卉成活率 [2] - 社区计划继续聚焦群众需求,以"微更新"方式推动更多"边角地"变身"打卡点"和"幸福角" [2]
“闲置地”变“会客厅” 口袋公园带来“高速口的诗意”
镇江日报· 2025-06-23 07:33
城市微更新项目 - 鸿润家园小区西侧1.33公顷闲置地改造为集生态、休闲与便民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口袋公园 [1] - 项目以"破界融绿"为核心理念,移除西侧三排行道树形成视觉通廊,贯通高速与社区景观 [1] - 绿化带与346国道路侧绿化串联形成连续绿道网络,流线型入口广场兼具集散与活动功能 [1] 设计亮点与功能 - 白色钢构休闲廊架顶部种植季节变色树木,成为"绿色会客厅" [1] - 阳光草坪与健身区组合最受欢迎,配备低矮花境环绕草坪和彩色透水步道 [1] - 南侧设置棕白公共服务建筑与生态停车场,车位间点缀花灌木,实现"交通功能+生活服务"复合设计 [2] 社会效益与城市形象 - 项目使高速出口从过境通道升级为便民停留点,提升城市门户形象 [2] - 公园通过通透景观界面和丰富功能回应民生需求,展现城市便捷舒适的生活氛围 [2] - 市规划勘测设计集团党员骨干在规划创新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1]
睢宁实施滚动式城市微更新提升人居环境
新华日报· 2025-06-21 07:10
城市更新改造 - 睢宁县红光巷完成改造,包括下水管道雨污分流、杆线入地、道路拓宽硬化等,路面从坑洼不平变为宽阔平整,居住体验显著提升 [1] - 红光巷周边有3个幼儿园、2所小学,改造后上下学期间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 [1] - 交通巷、益民巷等背街小巷道路拓宽至八九米,交通流畅度改善,并增设文艺打卡点如旧照片墙 [1] - 今年以来睢宁县完成15条巷道整治,铺设修整路面4000余平方米,另有26条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推进中 [1] 老旧小区改造 - 名仕花园小区改造包括铺设2930平方米路面、翻新29个单元门墙、新建健身活动场所,物业费缴存率超90% [2] - 幸福家园1期改造调整绿化布局并增加停车位,小区环境从全县较差提升至干净整齐 [2] - 睢宁县以10天为周期滚动式微提升,今年已整治5期30个居民小区,重点解决路面破损、路灯不亮、外墙脱落等问题 [2] 居民参与与反馈 - 淮海巷改造中居民主动锯断自家拦路果树,中医院后巷居民捐赠石子黄沙,滨河小区居民为工人送姜汤 [4] - 益民巷改造后解决夏季积水断电问题,80多岁居民表示能安心睡觉 [4] - 改造初期部分居民对拆除私搭建筑有抵触,经街道社区宣传后获多数支持 [3] 改造策略与细节 - 城市微更新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空中飞线、电动车充电,注重细节如大树下规划停车位、规范小广告栏 [3] - 改造强调量力而行,优先解决人身及财产安全问题,同时硬化居民家门口边角区域 [3]
走进电梯,与艺术相遇(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1 10:18
城市微更新与艺术社区建设 - 上海市新小区通过"艺术电梯"计划实现老旧社区改造,将海派绘画作品融入电梯空间,打造"电梯美术馆",提升社区文化氛围[1][2][3] - 2023年项目启动阶段,社区枢纽站联合中华艺术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将虚谷的《白猫》《春波鱼戏图》等2件作品植入电梯,设计融合蝴蝶翅膀、礼花等当代视觉元素[2] - 2024年项目进入第二阶段,中华艺术宫联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引入林风眠、吴冠中等18位艺术家的自然风景、花卉题材作品,覆盖市新小区与东园二居民区18台电梯[5][6] 艺术传播与社区参与机制 - 项目采用"展览+教育"模式,通过专家讲座(如《中西绘画比较中的虚谷》)、蓝晒艺术工作坊、"邻里讲解员"机制等,推动居民从被动观展转向主动参与创作与传播[7][8][9] - 艺术内容呈现方式创新:电梯内作品附导览文本与二维码,居民可扫码获取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信息,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传达[6] - 社区共创成果显著,居民参与装点小区白色花箱、楼道蓝晒作品陈列等,增强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8][9] 项目规模与社会影响 - 截至2024年底,市新小区建成26台"艺术电梯",加装覆盖率达62%,形成全国首个"电梯美术馆群"[10] - 项目入选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美术新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中"艺术社区与社区治理"结合的创新案例[10] - 居民自发参观中华艺术宫展览并反馈需求,体现社区与艺术机构的双向互动,如2024年"中国式风景"展览作品最终进入小区电梯[11] 艺术与城市空间融合 - 电梯作为高频使用的"垂直通道",通过艺术改造打破传统美术馆边界,使海派绘画史"飞入寻常百姓家"[3][5] - 林风眠、吴冠中作品以高清制作呈现,展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与西方形式语言的融合,如《绣球花》《都市之恋》等引发居民对城市景观的思考[6] - 项目重塑社区文化气质,金属电梯厢体被赋予审美温度,艺术成为连接居民情感与公共讨论的媒介[5][6][11]
余杭仓前巧用“金角银边”惠民生
杭州日报· 2025-04-29 09:53
城市更新与社区改造 - 余杭区仓前街道太炎社区将980多平方米的闲置空地改造为多功能公园,配备儿童游乐设施、停车棚和羽毛球场[1] - 改造前该区域为无人问津的空地和野生菜地,通过"幸福满仓惠民年"行动实现民生需求转化[1] - 设计阶段联动社区居民调研,形成以体能拓展、自然探索、亲子社交为主的复合功能方案[1] 公共空间优化 - 景腾社区将1200平方米闲置地升级为5人制足球场[2] - 仓前街道累计改造6处口袋公园,包括创景路公园、EFC公园等,总面积达4260平方米[2] - 改造遵循儿童友好城市标准,配置大型户外游乐设施及6类适儿化设施[1][2] 民生服务提升 - 公园选址考虑周边安置小区和学校聚集特点,重点满足居民日常休闲需求[1] - 通过墙绘美化、体育设施增设等方式提升环境品质[1] - "微更新、精改造"模式有效盘活辖区"金角银边"土地资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