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焦虑
搜索文档
“无作业日”和“息屏行动”强规之后,关键看家长了
第一财经· 2025-10-25 19:44
教育政策改革 - 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核心内容包括设立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和推行“息屏行动”[1] - “无作业日”旨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和惩罚性作业[1] - “息屏行动”规定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并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减少对网络过度依赖[1] 升学机制调整 - 为缓解升学焦虑,《十条措施》明确将有序推进中考改革,加快扩大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并开展均衡派位招生试点[2] - 解决焦虑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普通高中的就学机会,满足家长希望孩子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2] - 四川省某市探索开展“小—初—高”12年贯通式培养改革试点,旨在推动育人方式改革[3] 作业负担减轻的影响 - 减轻作业负担可将教师、学生和家长解放出来,使教师能更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3] - 若家长在作业减少后加大“报班”力度,挤压孩子自由空间,则减轻作业负担将失去意义[4] - 解决焦虑问题的关键在于解决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很多时候是自己强加的[5] 电子产品使用现状与家长角色 - 研究数据表明,近三成中小学生日均刷手机超4小时,其中56.7%用于刷短视频,43.7%用于玩游戏[6] - 有案例显示初中生在课堂偷刷短视频,手机提示已连续使用1小时47分钟[7] - “息屏行动”需要家长充分配合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比强制措施更具影响力[7]
信“心”心理问答|被升学焦虑困住的妈妈,如何打破"剧场效应"的魔咒?
经济观察报· 2025-04-27 17:42
教育行业现状 - 重点高中升学竞争激烈,某重点高中每年有3%学生保送清北 [1] - 课外培训市场活跃,AMC数学竞赛培训费用高达3万元 [1] - 补习班渗透率高,某班级70%学生参加冲刺班 [1] 家长行为模式 - 家长普遍存在升学焦虑,表现为过度规划孩子学习时间,周末也被补习和作业占据 [1] - 家长对成绩波动敏感,孩子数学月考退步5名引发强烈情绪反应 [1] - 教育投入存在矛盾心理,既心疼孩子压力又持续加码课外培训 [1][2] 学生状态 - 学生课业负担沉重,书包里永远塞满试卷,形容自己"像被装在罐头里的沙丁鱼" [1] - 学习动力不足,部分学生对刷题产生迷茫感,对兴趣探索表现淡漠 [2] - 存在补偿性行为,完成作业后沉迷游戏2小时进行心理补偿 [2] 教育理念冲突 -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目标冲突,家长既肯定孩子2小时解出压轴题,又否定同等时间观察自然的行为 [2] - 快乐教育实践受阻,减少补习班直接导致成绩下滑并被学校约谈 [2] - 教育专家建议与执行落差明显,虽提倡发现兴趣但学生自称"对什么都没兴趣" [2] 社会环境因素 - 剧场效应显著,家长因周围人参与补习而被迫跟进,形成"不起立就落后"的心理压力 [4] -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重点高中被视为获取优质资源的关键通道 [3] - 媒体影响深远,《小舍得》等影视作品真实反映家长抢跑焦虑 [4] 解决方案探索 - 建议调整教育目标,参考《窗边的小豆豆》案例,重视非学业素养培养 [5] - 提倡家庭会议机制,通过平等对话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并制定阶段性目标 [5] - 强调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建议形成教育合力缓解母亲单方面压力 [4][5]